第167章 犯罪心理学家,夜行
法医神情复杂,略微颤抖着手小心翼翼地打开证物袋。
警察们包括汉森在内,无不心下一沉。
法医杜威,毕业于邓迪大学法医专业,是他们局里的金牌法医,身经百战,参与过的案子达到上百起,曾经更是和国际著名犯罪心理学家夜行一起破获了m国号称最难解的“哈萨连环杀人案”,此后名声响彻全m国。
他们局里也是花费重金才聘请来这样一位顶尖人才。
杜威醉心学术,听闻局里出现死法诡异的尸体,连夜赶回局里对尸体进行解刨。
能让他都如此出乎意料的死法,那又得是多么神乎其神?
他们这一次,算是遇到高手了!
杜威的动作慎而又慎,将一小包透明证物袋摆放在投影仪下。
“这就是凶器。”
在场的所有警察无不瞪大双眼,难以置信。
更是有人质疑道:“杜威先生,现在不是开玩笑的场合,我们必须尽快破案,您……”
证物袋中。
躺着一根银白色的针,标签上明确地写着,银针:030mm。
针上尚且留有一层刺目的血迹,针体寒芒四射,银与血的颜色交织,在刺目的白色打光下显得分外诡异。
杜威沉下声音:“我当然没有开玩笑!”
“解刨尸体前,我们率先做了体表检测,死者的皮肤上出现大量青紫、黄斑和针眼等伤痕,其中针眼的规格是那种地下毒品市场常用于注射毒品的型号,可见死者是长期吸食毒品的人员,又在死者体内检测出大量毒品残留,所以优先怀疑死者是吸毒过量而死。”
“再观测死者面色紫红、口吐少量鲜血等特征,怀疑死因为窒息性死亡,包括捂死、扼死、勒死等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杜威清了清嗓子:“下面是重点。”
“通过ct检测,死者死亡不足三小时,但心脏严重膨胀肿大,疑似为吸毒过量导致的并发症,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等系统影响,突发性昏厥或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
“我和我的助手立刻对尸体进行解刨,刨开腹腔后发现心脏位置暗沉充血严重,进行下一步解刨后,在心脏主动脉处,发现了这根030毫米的针,贯穿主动脉血管两端,血管淤血和凝滞,是死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们顺着针的刺入方向寻找轨迹,最终在死者背部擦着脊椎骨缝的位置发现了针眼,也就是说,凶手当时就站在死者背后。”
随着杜威的话音落下,
会议室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滞,所有人员呆坐在原位,震惊得无法言语,只有死一般的沉寂笼罩着整个房间。
用针刺入心脏主动脉,导致死者死亡?
这种情况他们也不是没有见过,但是看杜威的表情,事情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汉森阴着脸,问出了所有人的疑惑:
“有没有可能,是针提前刺入死者身体,随着死者身体的活动,刺入心脏?”
杜威摇了摇头:“皮肤表层和心脏主动脉上的针孔非常完整细密,就像是凶手使用类似于枪的东西,在凶手背后发射银针,一击致命。”
“我的建议是,需要痕检和力学方便专家进行轨迹测试,尽量画出那种凶器的模型,通过这些来判断凶手的位置,或许能收集到凶手的脚印或者毛发皮屑等掉落物。”
汉森脸色一沉,他现在有90%的肯定,凶手绝对和那两个华国年轻人脱不了干系。
程钰,行为举止难掩慌张和青涩,可能性不大,他在lsj读大学期间的轨迹可以请其它同学教授来肯定佐证。
而那名华国少女,几个小时过去,他们动用fbi的信息网,却只得到了一个名字,其它信息完全空置,无法深入调查。
就像一只神秘的上帝之手,抹去了她在这世间的所有痕迹。
再结合对方在询问中的种种反应,汉森十分确信,温芷菡就算不是凶手,也绝对是这场谋杀的知情人。
她或许自信这场谋杀的手法之精妙,令他们无从着手,甚至不屑于在询问室里编造假口供。
张狂!
实在张狂!
整个m国警方的脸都被她按在地上踩了!
汉森拍案而起,“去请痕检和力学专家,务必查出她的手法和那把特制武器。”
之前负责询问温芷菡的女警吞了吞口水:“探长,那位女士的身上我们搜擦过,没有任何武器,对了,她的手机也在我们手上,没有发现问题,内容也太干净了些。”
寻常人使用电子设备,会留下浏览数据,即使销毁,落在他们手里,照样能恢复信息。
可温芷菡的设备中,他们甚至借用fbi目前为止最先进的电子技术,也没能查出任何问题。
要么,是内容真的干净。
要么,是她的黑客技术比fbi更强。
这可能吗?
另外一名警探已经有些不悦了:“怎么可能有人比我们的fbi更强?她还是一个华国人,以华国的落后程度,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才?别开玩笑了!我看汉森就是在没事找事!”
“这样高明的凶手是华国人?我倒宁愿相信是上帝看不惯恐怖份子,降下惩罚取他的命!”
会议室内,又是死一般的安静。
不少警察点点头,对他的看法表示赞同。
至少在科技技术这方面,他们m国自始至终都是世界的顶尖!
别说贫瘠的华国,就是欧洲,也无人能与他们匹敌!
还是杜威出声打破了僵局,提议道:“我之前和夜行合作过,有他助理的联系方式,这桩案件十分离奇,相信夜行一定会感兴趣!”
提起夜行,原本面带不屑轻蔑的警察们纷纷端正了神色。
夜行,名誉响彻国际的犯罪心理学大师,擅长犯罪侧写与刑侦审讯。
八年前,一篇关于m国著名未解悬案“bsd连环杀手案”的文章发表在国际侦探组织网站上,由于其猜测与对凶手的侧写过于大胆夸张,遭遇很多业内人士的嘲笑与抨击。
可一年后真正的凶手落网,再度将这篇帖子冲上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