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父皇你懂事点,自己退位吧 > 第281章 一举三得之谋

第281章 一举三得之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听了李纲的话,赵楷反倒是忍不住的笑了起来,但也仅仅是片刻,他便摇了摇头,说道,“倒也不是,正常军队调度轮换,少则一月,多则三到五月,何来拖延一说?”

    此言一出,李纲三人的老脸顿时一红,看向赵楷的眼神多了几分的欣赏。

    这官家着实有一手,这不要脸的功夫也不知道跟谁学的。

    分明是借口拖延,却把借口说的如此高尚,无懈可击。

    不过赵楷并不知三人心中所想,而是思索了片刻,转头看向何粟,开口问道,“何卿,先前朕跟你所说我朝三冗你可还记得?”

    “回官家,臣自然记得, 一曰冗官,二曰冗兵,三日冗费。”何粟拱手答道,而后将目光投向赵楷,眼神中带着几分的不解,开口问道,“不知官家忽然提及三冗所谓何事?”

    “你们说现在的士卒质量如何?”

    听到这话,三人下意识的对视了一眼,三人心中更是满腹疑虑。

    为何士卒要用质量来评判?

    士卒不应当以战力来评判么?

    三人犹豫了片刻,还是李纲先开口了,没办法,谁让他是内阁三位大学士中资历最高之人,更是内阁的一把手,他不开口谁来开口?

    “官家,为何要用质量二字?”

    赵楷轻叹一声,缓缓直起了身子,面色凝重的说道,“先前老种相公曾言,我大宋军力之所以积弱,并非不懂战事之人插手这一个问题,还有便是士卒之龄。”

    “我大宋所募兵为终身,自而是以上直衰老,期间四十余年,可人之壮年不过二十载,若等同换算的话,等于二十年由朝堂供应。”

    “这——”

    “前唐时期,唐朝初定兵力不过60余万,到了玄宗年间,兵卒更是不过三十万,反观我大宋呢?立国之初二十万,不减反增,直联金灭辽之时,兵力高达一百三十五万,足足是唐初两倍有余。”

    “朕再问你,这一百三十五万中青壮士卒占据多少?”

    “臣不知道。”

    三人下意识的摇了摇头,倒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没有人会关注士卒中的年龄,即便朝堂关注,也仅仅是关注战力如何。

    “朕明着告诉你,不足五成。”

    “这怎么可能?”

    “是啊,官家,是不是弄错了?”

    “青壮若是不足五成,那……”

    赵鼎话说到一半便说不下去,眼神忽然一暗,顿时低下了头。

    “赵卿,方才你想说的应当是既然如此又如何连番击败金贼吧?”赵楷轻笑了一声,而后看向赵鼎。

    赵鼎犹豫了片刻,微微颔首。

    “朕告诉你,联金灭辽之战中,充当主力的西军,其大部分便是年迈之人,之所以能连番击败金贼,是因为大军几乎全军覆灭,重新征召的青壮。”

    “贞观三年,对突厥用兵,唐出兵不过十余万,便能打的突厥俯首称臣,而我大宋呢?动不动出兵几十万,结果呢输多胜少,何故?”

    “朕之所以征召这四十万新军,便是想要为军中换血。”铺垫结束了,赵楷便直接把自己的意图抛了出来。

    从一开始,赵楷就没有打算在现有基础的兵力上再增兵,若是继续这么下去,不等于重新回到了起点么?

    此番大宋士卒损失虽多,但经宗泽与张叔夜统计,战死士卒六成是三十五岁以上,四成才是青壮士卒。

    其实大宋军中造成这一现象跟宋太祖赵匡胤脱不开干系,为了防止百姓铤而走险,聚众造反,他便制定了大宋募兵制度,除了营伍子弟(接替父兄)、以及良家子弟外,还有灾年时期的灾民,以及罪犯。

    这本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能减少灾民饿死的情况,又能使军队兵源得到补充,可问题是古代灾荒太常见了,这就导致兵员不断增加。

    加上大宋实行的是终身服役制度,便出现了一种结果,那便是兵员不断增加,除非大规模战败死人,不然兵员绝对不可能减少的。

    结果便出现了,空有人数,战力低下的情况。

    赵鼎沉思许久,脸上满是犹豫,许久之后方才开口。

    “官家,可此举乃是太祖皇帝所定,其目的便是免受灾民饿死,官家为大宋士卒换血是好事,可如何安置那些年迈老卒呢?”

    “若是贸然裁军,必然会引发哗变,到时候得不偿失。”

    赵楷微微颔首,但依旧是一副轻松的模样,仿佛早有预料一般,但他并未直接开口,而是反问一句。

    “若你们是士卒,如今有两个选择,一继续征战沙场,二,复员归乡,朝堂为其分土地,发放退伍费,可娶妻生子,传宗接代,你们会怎么选?”

    “自然是选第二个啊?”李纲此刻也坐不住了,当即便开口说道,但话音刚落下,他意识到了问题,若是按照此举,怎么可能会出现哗变呢?那些在军中待了十几年的老卒肯定恨不得退伍归乡。

    “可,朝堂从何来土地呢?先前抄家所得土地都已经尽数分了出去,如何重新给他们分地呢?”李纲重新将目光放在了赵楷身上,话虽然这么问,但李纲明显已经偏向了赵楷换血的想法。

    他曾亲临战场,知道青壮士卒与年老体衰士卒的差距,自然是支持官家换血提高战力的想法,可若是无法妥善安置那些老卒,那必然会引起军中骚乱,如果是这样的话,这血倒不如不换。

    赵楷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将目光放在了何粟身上,笑呵呵的开口道,“这个便不是朕能回答你们的了,这应该让何卿来回答二位了。”

    何粟听到这话先是一愣,但很快便反应了过来,眼神顿时一亮,连忙问道,“官家可是指的河东、河北坚壁清野后的地方?”

    嘶!

    李纲二人听到这话,也立马反应了过来,稍加思索后便彻底想通了其中得由头,看向赵楷的眼神多了几分的敬佩。

    “前些日子军报所言,北方大片土地荒芜,青壮缺少,还希望朝堂从他处征召一些无地之人,现在看来大可不必,直接原地将那些老卒复员。”

    “如此既解决了军中士卒年龄过大的问题,提高了战力,又补充了劳动力,一举两得。”

    “不,应当是一举三得,那些士卒离开军伍之后,若是金贼来犯,兵力不足,可就地征召士卒,他们可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上阵便可杀敌,如此以来,等于我大宋不花钱供养士卒,还能拥有一支预备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