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途霸业 > 第10章 组建新军

第10章 组建新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咯咯咯——”一声清脆的鸡鸣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宣告着新的一天已然来临。

    此刻,天空的东方泛起了一抹鱼肚白,这片白色区域逐渐扩大,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边的云彩也被染成了淡淡的红色,宛如害羞的少女脸上的红晕般迷人。

    安龙城夜晚的喧嚣已消散,新的一天终于到来。

    对于朱由榔而言,这是一个多月来最愉悦的一天。终于摆脱了笼中之鸟的生活,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朱由榔站在城楼上,心情畅快地欣赏着初升的太阳。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清晨清新的空气,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他回首望向身后的安龙城,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这里是他在这个世界的起点,但绝不会是他的终点。他要离开这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在他身旁,站着一位虎背熊腰的魁梧将军,正是晋王李定国。

    “王兄,白文选部,你有何看法?”朱由榔问道。

    昨夜斥候来报,东边出现的部队乃白文选部,他是受孙可望之命前来协助叶应祯,“请”永历帝前往贵阳的。

    他们现已停止前进,在安龙城东五里处安营扎寨,似在等待下一步的指令。

    李定国眼神凝重地眺望远方,沉思片刻后说道:“白文选向来听从孙可望的命令,此次前来,想必是针对陛下,我们需谨慎对待。”

    朱由榔点了点头,他深知当前形势的严峻性。

    “朕决定亲自去会一会白文选。”朱由榔说道。

    李定国微微皱起眉头,担忧地劝道:“陛下,此举过于冒险。不如让臣派人前去交涉。”

    朱由榔拍了拍李定国的肩膀,微笑着说:“王兄不必担忧,朕自有分寸。若不能勇于面对困难,又何谈开创未来呢?”

    说话间,一骑如闪电般朝着安龙城疾驰而来,马上之人身着玄色铠甲。他驱马至城下,向城内喊道:“征讨左将军白文选,特来护卫圣驾,请代为通传。”

    朱由榔与李定国对视一眼,心照不宣,不禁相视一笑,原来白文选与他们竟如此默契。

    李定国向城下高声喊道:“白将军别来无恙啊!”

    来人定睛一看,竟是李定国,连忙翻身下马,跪地便拜:“卑职参见李元帅。”

    朱由榔对白文选的到来感到欣喜若狂,即刻传旨开门相迎。

    城门缓缓打开,朱由榔在李定国的陪同下,走下城楼。

    白文选得知李定国身旁之人竟是当今天子,单膝跪地,抱拳行礼,道:“末将白文选,拜见陛下!”

    趁伏地叩首之际,白文选微微抬头,偷偷窥视永历帝。

    只见眼前之人,龙章凤姿,自有一番威严,果真是天子之相。

    正当白文选窥探之时,朱由榔亦目光如电,扫视而来。

    目光交汇,白文选心头一震,冷汗直流,不由自主地再次俯首,不敢再看。

    他心中愈发笃定,永历帝乃天命所归,真龙天子,孙可望谋逆之心,不过是黄粱一梦,不自量力。

    朱由榔上前一步,扶起白文选,笑着说道:“爱卿快快请起,朕早有耳闻你乃忠义之士,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白文选感动不已,再次叩头谢恩:“谢陛下夸赞!末将愿肝脑涂地,誓死追随陛下,护陛下周全!”

    朱由榔满意地点了点头,道:“有卿相助,朕如虎添翼。只是如今局势动荡,我们该当如何应对?”

    白文选拱了拱手,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末将以为当务之急是稳固根基,再谋发展。安龙城规模较小,虽地势险要,但难以长久。依末将之见,应先移驾昆明,再从长计议。”

    他的想法与李定国不谋而合,都认为目前最稳妥的做法是先退回云南,稳住后方,再图东山再起。

    然而,朱由榔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就当前形势来看,大明所能掌控的地区仅有云、贵全境,川蜀大部以及湖广的部分地区。不仅如此,贵阳还有一个企图篡位的秦王孙可望,而清朝也在一旁虎视眈眈。若退回云南,日后想要再前进一步,恐怕是难上加难!

    朱由榔沉默片刻,看向白文选和李定国,沉声道:“朕明白你们的顾虑,但此时退守昆明,并非上策。若我们就此退缩,不仅会助长清军的气焰,更会让天下百姓失去信心。”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朕欲东进贵阳,与秦王会晤,晓以利害,止戈为武。”

    白文选和李定国对视一眼,皆觉得朱由榔有些异想天开。

    “陛下使不得!”白文选拱手说道,“孙可望乃王莽、董卓之辈,陛下万金之躯,切不可亲身犯险!”

    李定国也表明了态度:“我等必将竭尽全力,护陛下周全!然贵阳城高墙厚,固若金汤,易守难攻。可望经营多年,防御坚固,此行危机四伏,尚需从长计议。”

    朱由榔没有说话,他在心中暗自思索,该如何说服身边这两人。

    他是来带领大明重回巅峰的,又怎会是来贪图享乐的呢?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身死魂销,那也不过是重新打工赚取贡献点,再来一次罢了。

    朱由榔思考片刻,点头表示赞同,“爱卿所言甚是。不过,朕还是希望能够主动出击,摆脱被动局面。”

    白文选略作思索,谏言道:“陛下,臣有一言,请听之。孙可望如今兵强马壮,麾下精兵十万,黔地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宛如老树盘根,难以撼动。若要铲除,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深思熟虑,从长计议。何况,轻启战端,兄弟阋墙,两败俱伤,恐怕只会让清廷坐收渔利,乘虚而入。”

    朱由榔听后,深知不能急于求成,心中已有定计,“甚好!就依爱卿之言。卿先行回营休息,整顿兵马,待朕部署完毕,再与卿共商大计。”

    白文选领命,恭敬退下。

    三日后,靳统武率领的大军风尘仆仆地赶到安龙城。三支力量汇聚一堂,总计一万五千余名勇士,其中李定国所部精兵一万一千余名,白文龙部三千余名,原安龙守军一千余名,现由宣武将军李昂统领。

    朱由榔颁布诏令,犒赏三军,封赏有功之臣。李定国被封为晋王,白文选被封为巩国公。李昂因护驾有功,连升两级,被封为宣武将军。

    ……

    朱由榔,这位大明的皇帝,近日来忙于筹划一项重大的举措。

    他下令将皇室亲眷聚集起来,亲自督导他们进行军事操练,意图打造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他深知,在这个时代,若无强大的军队作为支撑,他将一事无成。

    虽然军事并非朱由榔的强项,但他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皇帝的身份。他决定将组建新军的重任,交给他的“王兄”李定国。

    李定国,大明晋王,无疑是组建新军的最佳人选。

    首先,他的身份尊贵,作为朱由榔的“王兄”,在皇室中的地位无人能及。他还是实权亲王,权力更在这些落魄的皇亲国戚之上,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

    其次,李定国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自幼随军历练,对兵法了如指掌。在大明朝廷风雨飘摇之际,他以一己之力,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保卫了大明的疆土,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智慧和勇气。

    再者,李定国深得士兵们的爱戴和忠诚。他的军队对他忠心耿耿,愿意跟随他赴汤蹈火,这种凝聚力和号召力,是组建新军不可或缺的要素。

    最后,李定国还特别注重军队的纪律。从最初随张献忠起事开始,他的军队就以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着称,素有“仁义之师”的美誉,这为新军的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身份地位到军事才能,从个人魅力到训练管理,李定国无疑是组建新军的最佳人选。

    而那些原本养尊处优的皇室宗族子弟,在经历了多年的逃亡生涯后,也明白了靠山山倒、靠水水流的道理,要想在乱世中活下来,只有靠自己。

    这些年来,这些表面上地位显赫的宗室子弟们早已被无穷无尽的逃亡生涯磨去了棱角。他们多数时候都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

    自从李定国到来后,他们才终于能够填饱肚子,穿上暖和的衣服,但他们再也不敢奢望回到过去那种天天享用山珍海味的美好时光。

    如今,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愿望仅仅是能够生存下去而已。

    当听说要组建新军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没有任何意见,甚至内心深处还有一些小期待!毕竟他们和当今圣上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圣上走到哪里,他们就会跟到哪里,自然也就不用像其他军队那样整日里出生入死。

    而且,这么多年来,他们对于圣上的了解可不是一星半点!

    这位大明赫赫有名的“走天子”——永历帝,对于危险的感知能力超乎常人,他的一生似乎都在不断地逃跑、逃跑再逃跑,从来不曾有过丝毫的强硬之举。

    在这些人中,甚至有人觉得圣上之所以要建立这支新军,无非就是想要和朝堂之上的诸位将军争抢功劳罢了。而这一点,恰好是他们最为擅长的领域。

    一想到这里,这些人便开始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绪,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起来。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新军中大放异彩的模样,幻想着能够凭借着这支新军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而新军的创立者——朱由榔并不知道他的这些亲戚们的想法,他只是需要一支听他指挥的军队。

    他将这支军队命名为“天威军”,寓意着宣扬天子的威严。

    李定国和白文选对皇帝的这一举动感到有些意外,但他们也觉得这“天威军”只是圣上一时的兴致而已。

    不过,组建这支“天威军”倒是帮了李定国一个大忙,他无需再分兵照顾这些皇室亲眷了。

    而且,这“天威军”由他负责组建,皇帝也给了他极大的权限——生杀大权。他有信心将这些皇亲国戚训练成真正能征善战的勇士。

    ……

    而另一边,朱由榔正在为火铳的事情烦恼。

    叶应桢逼宫那日,李昂手下的赵勇使用的一支火铳给朱由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定将“天威军”定位为使用热兵器的远程兵种。

    在他有限的历史记忆中,强大的清帝国似乎就是被热兵器打败的。

    他曾在一些历史书籍和影视作品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几千英军凭借着火枪等热兵器,轻松地击败了数万清兵,将他们追杀得四处逃窜。

    他立刻召见李昂,询问起火铳的事情。

    一番了解后,他才知道,原来大明装备火铳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从太祖皇帝朱元璋时就有使用火铳的记录。

    在决定江山归属的鄱阳湖水战中,火器的运用达到了顶峰。朱元璋巧妙地将冷热兵器结合,发挥了火器的远程打击和巨大威力,以火攻战术摧毁了陈友谅的庞大舰队,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乃分舟师为十一队,火器、弓弩以次而列,戒诸将近寇舟,先发火器,次弓弩,及其舟则短兵击之俞通海复乘风发火炮,焚寇舟二十余艘,彼军杀溺者甚众。”

    朱元璋充分利用火器的远程射程、强大威力和良好的燃烧效果,对抗陈友谅的巨型战舰。考虑到当时的火器无法连续发射,他还巧妙地运用弓弩作为辅助。在火器的压制下,再进行近距离的激烈战斗。

    到了成祖朱棣时期,神机营的建立更是将火器的运用推向了新的高度,装备了火枪、火铳,后期还增添了火绳枪。由于神机营屡建奇功,明成祖又进一步为其增设骑兵:“首以铳摧其锋,继以骑冲其坚,敌不足畏也。”

    以火器摧毁敌人的前锋部队,以骑兵完成后续的收割,完美!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部队中,火铳的配备率高达二分之一。他创新性地发明了“虎蹲炮”,这种火炮轻便灵活,易于携带,既可用于进攻也可用于防守。每次可装填 100 枚小铅弹或小石子,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和广泛的覆盖范围,堪称明代的“迫击炮”。这些火器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到了崇祯年间,火铳、火炮等火器已成为抗击后金入侵的一线装备。在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据传是被明军的火炮所伤,最终因伤势过重而去世。明军还利用火器成功歼灭了数万八旗军,有效延缓了后金的侵略步伐。

    李昂深知皇上对火器着迷,便精心献上一部名为《武备志》的典籍。这部着作详细记载了大明各类火器的制造工艺及特性。

    朱由榔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研读此书,对其中描述的各种火器充满浓厚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让“天威营”全体将士都装备上火铳与虎蹲炮等利器。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朱由榔向李定国提出自己的设想时,却被对方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如今大明军队中火器配备比例尚不足十分之一,其根源主要在于制造技术的缺乏和制造成本的高昂。

    李定国所率领的部队配备了部分火铳,但其他军队几乎完全依赖冷兵器作战。即使有些军队配备了火铳,实际使用率也相当有限,因为每使用一次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耗。而由于缺乏专业的保养和维修,这些火器几乎成了一次性用品。

    李定国和白文选将所属部队的火铳集中起来,数量也只有四、五百支左右,而且型号各异,大多已磨损严重,无法继续使用。

    “天要亡我大明啊!”朱由榔不禁在心中悲叹。

    “不过,”李定国的一句话让朱由榔重新燃起了希望:“黔国公沐天波似乎对火器颇有研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