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四杯收藩王 解误会安心
是夜,皇宫华盖殿内灯火辉煌,光影交错,人影婆娑。今日,盛大的京营校阅刚刚落幕,明日的晨曦中,那些藩王们将各自启程,返回他们的封地。而在这灯火阑珊处,年轻的皇帝朱允炆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的两世记忆已经融合,如今的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已然不同以往。特别是对于藩王的看法,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他深知,当年太祖皇帝老朱制定封藩政策,本意是将藩王们视为朝廷的坚强后盾,如同高配版的勋贵一般。然而,这种薪俸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对朝廷财政的拖累愈发沉重。
朱允炆更是对藩王的兵权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按照皇明祖训的划分,藩王们想要造反,其难度可谓是难度不小。毕竟,造反这项充满风险的任务,其死亡概率极大。只要自己能够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过分逼迫藩王们,现阶段的他们是不会轻易选择造反这条路的。
朱允炆深知,自己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快速掌控朝政,稳定朝堂,确保皇位的稳固。只有坐稳了皇位,他才能有足够的权力和威望去解决藩王问题。届时,再着手处理藩王之事,必定事半功倍。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朱允炆明白,自己的精力应该更多地放在朝堂之上。毕竟,洪武朝时期的高压政策已经给朝堂的稳定性带来了深深的伤害。朝廷中人才匮乏,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同时,民间也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洪武朝频繁的对外用兵,也给朝廷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因此,朱允炆认为,接下来应该着重于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对于工商业的孵化和发展,以及国内经济的改革和振兴,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而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
此外,京营的改革成果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确保军队的强大和战斗力。因此,朱允炆将重点放在了这些方面,希望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陛下,诸藩已到,还请陛下移步。”朴不用的声音在朱允炆耳边响起,将他从沉思中唤醒。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感慨,随后站起身,向着殿外走去。
殿外,阳光洒落,一片明媚。朱允炆望着远方,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他知道,今天这场家宴,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
他转过身,看着陆续走来的诸藩王,心中涌起一股暖意。这些叔叔兄弟,虽然久未见面,但血缘的纽带让他们始终紧密相连。
“臣等,参见陛下。”诸藩王齐齐下跪行礼。
“众位叔叔、兄弟平身,今日乃是家宴,不需要这些繁文礼节。”朱允炆微笑着说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亲切和温暖。
“谢陛下。”诸藩王纷纷起身,回归坐位。
朱允炆也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他环顾四周,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分。
“自洪武三年起,诸位叔叔陆续就藩离开京师,不觉间已别十余载。”朱允炆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感慨,“朕看到诸位叔叔,已然从葱葱少年,转眼已是中年。岁月不饶人啊。”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自朕大哥、皇祖母、父亲、皇爷爷,二叔、三叔相继离去,朕有时想人生无常,只有离别。今日咱老朱家齐聚于此,属实不易,不知道下次聚会,又是何时?”
诸藩王闻言,都默默低下了头。他们知道,皇帝说的都是实话。他们这些藩王,因为各种原因,很少有机会能够齐聚一堂。而这次的家宴,更是难得的机会。
“所以今日没有君臣,只论亲情。”朱允炆举起酒杯,高声说道,“大家畅所欲言、尽情吃喝。这第一杯,让我们恭祝大明万年!”
“大明万年!大明万年!”诸藩王纷纷举杯同饮,场面热闹非凡。
接着,朱允炆又连续敬了三杯酒。第二杯,恭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第三杯,敬太祖、开平王、中山王这些筚路蓝缕,开创大明的元勋;第四杯,则是敬给在座的各位叔叔兄弟。
“这第四杯,朕要敬各位叔叔兄弟。”朱允炆的声音中充满了敬意,“各位叔叔离京就藩,镇守各地,为咱老朱家的江山鞠躬尽瘁。你们辛苦了。”
诸藩王闻言,都纷纷起身回礼。他们知道,皇帝对他们的付出和辛劳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朕记得,最早的一次就藩,是在洪武三年的时光,那时朕尚年幼,对于家国大事,所知有限。然而时光荏苒,转眼已是28载过去,世事如梦,回首望去,那时的青涩少年如今已是步入老年,肩负起万千生民的希望与未来。而最晚的一次就藩,则是在洪武二十四年,那时的大明,已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国家日渐强盛,朕也逐渐成熟。时至今日,那一次的离别也已过去了七年,虽然时光流转,但那份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却从未有过丝毫的减弱。”
朱允炆继续说道:“咱大明,自古以来便以孝道治国,注重家族亲情。然而,为了国家的安宁与繁荣,诸位王叔们却不得不骨肉分离,远离故土,为国戍边,这份劳苦功高,朕心中深知。朕曾向太祖请教,为何要有这样的安排?太祖教导朕说,生于天家,身为天潢贵胄,享受着天下的供养与尊崇,自然也要承担起天下人的期望与重托。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志向与信念,更不能辜负天下人的期望。怎能再将他们视作寻常百姓来看待呢?”
“听了太祖的教诲,朕深以为然。天下苍生的寄托与期望,如同千钧重担压在朕的肩头,让朕时刻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份责任与担当,让朕更加明白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所在。为了大明的繁荣与昌盛,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与安宁,朕必将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太祖的敬仰和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他知道,作为皇帝,他肩负着整个大明的未来和希望。
“朕初登大宝,朝廷纷纷扰扰,而又太祖的突然离世,朕悲鸣如斯,有诸多错漏。”朱允炆坦诚地说道,“还望诸位叔叔兄弟,毋要嫌隙。”
诸藩王闻言,都纷纷表示不敢。他们知道,皇帝能够如此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和不足,已经足以证明他的诚意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