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徐辉祖见驾 朱允炆试探
“臣,拜见陛下!”徐辉祖恭敬地行礼,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显得尤为庄重。
“平身,爱卿。”朱允炆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他放下手中的奏折,抬头看向徐辉祖,眼中满是欣赏与信任,“爱卿最近辛苦了。朕初登大宝,诸事千头万绪,太祖的离去让朕一直悲痛不已,难免有所忽略。这些年来,朕一直未能与爱卿好好聊聊,心中甚感遗憾。”
徐辉祖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同时心中也是一阵疑惑。自从朱允炆获封太孙以来,对于武将武勋的态度和文臣比起来,那可真是一个天一个地。即使真的有比较亲近的武勋也是曹国公李景隆,显然自己是排不上号的。
他微微低头,恭敬地回答道:“陛下言重了,臣自任中军都督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臣自知能力不足,但一直谨记太祖教导,努力为陛下、为国朝守住军队。”
朱允炆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他缓缓走到徐辉祖面前,伸出手扶起他,语气诚恳地说道:“爱卿,朕知道你的付出和努力。当年太祖老人家曾对朕说起中山靖王,称赞他‘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朕一直崇拜中山靖王,也很羡慕太祖能有这样的左膀右臂。后来太祖告诉朕,‘给朕留下一个左膀右臂,定海神针,军中诸事付于他,当安矣。’那个人就是你,徐辉祖。”
徐辉祖听到这里,心中惊讶不已。他深知自己与朱允炆的关系,没想到今天朱允炆竟然对自己的评价那么高。他再次行礼,声音坚定地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朱允炆微笑着点了点头,他拍了拍徐辉祖的肩膀,说道:“爱卿,朕今日召你前来,就是想与你开诚布公地谈一谈。朕不求太祖之功,只求无愧于祖宗江山。你是朕的肱股之臣,是朕的依靠。朕希望你能教朕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守护这片江山。”
徐辉祖闻言,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作为大明现在军权最重之人,谁又不渴望皇帝的信任呢?显然今天朱允炆的态度,让自己感受到了,满满的信任之意和示好之心。皇帝陛下的示好,如果自己再不接下来,那就显然就是不知好歹了。即使以前心中有再大的委屈,此刻也应该烟消云散了。徐辉祖扪心自问,自己多次的表现,不就是为了得到这位皇帝陛下的信任么?
此刻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朱允炆,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所能,为陛下出谋划策,守护国家安宁。”
朱允炆听后十分欣慰,他再次拍了拍徐辉祖的肩膀,说道:“好,有爱卿在,朕就放心了。”
随后,朱允炆吩咐人赐座给徐辉祖。二人坐下后,徐辉祖开始汇报军中的情况。同时又提到了,这段时间燕王的三位世子,在京的表现,提到了高阳郡王朱高煦,朱允炆听后点头称赞道:“看来朕这个堂弟武力不俗,四叔的二子确实有乃父之风。”
接着,徐辉祖面色凝重地说道:“陛下,燕王三子各有特点。老大虽然心宽体胖,看似人畜无害,实则腹中锦绣,心中有沟壑,善于谋略。老二鲁莽易怒、狂妄自负、性情凶悍、好勇斗狠,但武力过人,是军中难得的悍将。唯独老三此人,看似胆小怯懦,实则善于隐忍。”
朱允炆听后沉默片刻,然后感慨道:“看来四叔这三个儿子都是人中龙凤啊。他们各有特点,各有优势。朕要好好培养他们,让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此时,徐辉祖站在朱允炆面前,面色凝重,似乎有万千思绪在心中翻涌。他张开嘴,却又似乎有什么难以言说的顾虑,使得话语在舌尖上徘徊,最终化作一声叹息。他紧咬牙关,似乎在为自己的决心打气,终于,他深吸一口气,决然地抬起头,对朱允炆说道:
“陛下,臣曾亲眼目睹过燕王卫的风采,那些本是朝廷经制之兵,如今却已被燕王收服,宛如他的私人武装,唯其马首是瞻,如同臂使。”
说到此处,徐辉祖顿了顿,似乎在整理思绪,又似乎在观察朱允炆的反应。他继续说道:“显而易见,如今的燕王卫,只知道有燕王,而不知有陛下。这虽然只是燕王一家的情况,但臣经过遍查奏报,派人实地勘验,发现其他几位藩王的情况也大致相同。臣认为,藩王们在外手握重兵,长此以往,恐怕并非国家之福,亦非天下百姓之福。因此,陛下应当早日下定决心,采取措施应对,当下执行削藩之策,以靖四海。”
朱允炆听罢,脸上露出惊讶之色,他看着徐辉祖,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疑惑地问道:“噢?爱卿也认为现在应该执行削藩之策吗?爱卿以为此时的时机是否成熟?”
在惊讶之余,朱允炆的心中也不禁泛起一阵波澜。他暗自思量,昨天召燕王入京,或许让徐辉祖产生了误会。朝廷想要借此机会扣押燕王,进而实施削藩之策。因此,徐辉祖今日才会提及太祖遗言,以表忠心,并表达对皇帝的支持。然而,朱允炆也清楚,徐辉祖的内心其实并不完全赞成现在就削藩。如果徐辉祖真的认为此时削藩是明智之举,那么他早就应该站出来支持了,而不是等到现在才表态。
朱允炆对徐辉祖的历史表现有着一定的了解,知道此人其实并不差,只是性格使然,加上自己对他的不信任以及齐泰、黄子澄等人的离间,才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因此,朱允炆在心中暗自告诫自己,不能仅凭一时的表面现象就对徐辉祖下结论,而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立场。
同时,朱允炆也意识到,削藩之策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藩王们手握重兵,对朝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然而,削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谨慎处理,以免引发更大的动荡。因此,他需要更加审慎地考虑削藩的时机和方式,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