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明之日月光华 > 第9章 徐辉祖心忧 投名状献上

第9章 徐辉祖心忧 投名状献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中军都督府内,一片肃穆。魏国公徐辉祖端坐在案桌前,他的面容如玉般光洁,眉宇间透露出非凡的英姿。他正在审阅着一沓沓的文书,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他的专注和认真。作为开国第一名将徐达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智慧和勇猛,更增添了几分稳重和坚毅。

    朱元璋对他颇为器重,不仅因为他出身名门,更因为他有着非凡的才干和忠诚。在朱元璋临终前,他放心地将中军都督府交付给了徐辉祖,希望他能继续为帝国守护边疆,稳固国家的安全。

    年仅三十岁的徐辉祖,已然成为了武勋第一人。他承载着朱元璋的期望和信任,肩负着守护帝国的重任。然而,此刻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忧虑和迷茫。

    他放下手中的文书,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挺直了腰板。望向殿外,他喃喃自语道:“风雨欲来啊!”他深知,朝廷中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削藩之声不绝于耳。他并不认同这种做法,因为削藩虽然可以固国本、强干弱枝,但也会引发更多的混乱和不安。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不断进言削藩,皇帝对此也颇为动心。徐辉祖心中忧虑不已,他知道削藩之举将会给帝国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而且,经过洪武朝的清洗,帝国的武将已经所剩无几,现在正是需要培养新人才的时候。如果贸然削藩,将会导致边防空虚,给敌人可乘之机。

    想到这些,徐辉祖不禁暗叹一声。他知道,自己虽然是武勋第一人,但并不是皇帝的心腹。即使他有疑虑和担忧,也不敢轻易表露。而在这都督府中,真正能算上皇帝心腹的,恐怕只有已故岐阳王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李景隆了。

    然而,徐辉祖对李景隆并不抱太大期望。他知道李景隆虽然外表毓秀、顾盼伟然、雍容华贵,实则只是一个酒囊饭袋、俭腹高谈之辈。这样的人却把持着左军都督府的大权,实在让人担忧。

    就在这时,大殿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人匆匆走进大殿,躬身禀报道:“都督,陛下召燕王入京!”

    徐辉祖陡然一惊,急忙问道:“消息可曾明发?”

    “传令使已然出发,奔淮安而去。”来人回答道。

    徐辉祖点了点头,心中暗自揣测道:“不知道此番是试探,还是鸿门宴!还真是风雨欲来风满楼,多事之秋啊。”

    正当他沉思之际,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舅舅!”

    他抬头望去,只见长相富态憨厚的朱高炽走了进来。身后跟着英武不凡的朱高煦和一脸猥琐的朱高燧。三人入京奔丧,却未能见到朱元璋最后一面。此刻他们站在堂中,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徐辉祖看着他们,目光中流露出几分赞叹和担忧。他知道这三个外甥虽然性格各异,但都有着不凡的才能和潜力。然而,他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三位世子,不是在读书么?”徐辉祖淡淡地问道。

    朱高炽抬手行礼道:“这几日读书,太闷了。我们兄弟商议,明日休沐,舅舅要是无事,不如指点我们兄弟骑射,如此劳逸结合,不知可否?”

    徐辉祖略微沉吟了一下,便点头答应道:“可,明日你们到我家来,把你们几位表兄也叫上。”

    三人闻言大喜,连忙施礼道谢后离去。徐辉祖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自己与燕王的特殊关系已经影响到,自己在这位新陛下的心中的分量了。看来自己还是需要表表忠心的,正好把这三位兄弟之事,向陛下汇报一下。

    随后,徐辉祖低头写了一封密折,安排心腹秘密送入宫中。他在密折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削藩之事的看法和担忧,并请求皇帝三思而后行。做完这一切后,他低声吟道:“做最后的努力吧!”

    而朱允炆在收到徐辉祖的密折后,只是微微一笑,便将其烧掉了。他知道徐辉祖的担忧和顾虑,这位大明真正的战神徐达之后,历史上可是一直对自己是忠心耿耿的。只是自己的忌惮与猜忌,没有重于于他。

    徐辉祖,这位明朝初年的勋臣,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开国名将徐达的长子而备受瞩目,更是因为他的卓越才能和忠诚之心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作为魏国公的袭封者,他自小便在父亲的熏陶下,对武艺与兵法有着极高的领悟力。

    洪武年间,徐辉祖早已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他多次跟随父亲徐达出征,不仅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更在实战中锻炼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他勇敢善战,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为明朝的疆土稳固立下汗马功劳。

    洪武二十一年,徐辉祖奉旨前往陕西练兵防边。他深知边疆的重要性,因此日夜辛劳,严格训练士兵,使得边防力量大增。次年,他因功获赐大量钞币,但他并未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军事工作中。

    洪武二十四年,徐辉祖被朱元璋赐第京师,并奉命掌管中军都督府。他勤勉尽职,将中军都督府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明朝的军事力量更加强大。

    建文元年,建文帝即位后,徐辉祖加拜太子太傅,成为朝廷重臣。同年四月,在朱元璋忌日之际,朱棣派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祭拜。徐辉祖敏锐地察觉到了朱棣的野心,他建议建文帝将这三人扣留,以防朱棣造反。然而,建文帝并未听从他的建议,这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后来,朱高煦偷了徐辉祖的马逃跑,徐辉祖虽派人追赶,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追上。这一事件让徐辉祖深感愤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抵御朱棣的决心。

    建文年间,“靖难之役”爆发,徐辉祖率领军队抵御朱棣的进攻。他运筹帷幄,英勇善战,多次击败朱棣的军队,为建文帝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然而,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明朝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棣入京后,徐辉祖留在父祠,坚决不肯迎接朱棣。他心中只有建文帝,对于朱棣的篡位行为深感愤慨。朱棣想要治他的罪,但考虑到他是功臣之后,又有免死铁券护身,最终只削了他的爵位,将他禁锢在家中。

    永乐五年,徐辉祖在家中病逝,年仅四十岁。他的离世让朝廷上下都感到惋惜,他的忠诚与才能得到了后人的赞誉。朱棣命以中山王徐达的礼仪安葬他,并追赠他为太师,谥号“忠贞”,以表彰他对建文帝的忠诚和对明朝的贡献。

    总的来说,徐辉祖是一个忠诚于建文帝的臣子,他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一位不朽的英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