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切发生在尘埃落定后。
苏沫儿来到了苏平房间,在书桌上摊开那张有关这场凶案的纸张。
死者王某,5月23号下午6点被发现死于家中,实际死亡时间是22号晚上8点,致死原因是被利器捅伤失血过多而死。
犯人陈某是王某的租客,于5月23订了早上的车票离开凡川市,于6月8号接到举报在邻市一间酒店被捕。
以上就是纸张上的信息也就是大部分普通人所能了解的内容。
苏平视线从资料上移开,转头望向苏沫儿:
“所以,和那两个孩子有什么关系?”
“幺幺和白白前几天给我打电话,内容大致上就是——”
苏沫儿顿了顿,紧接着说:
“他们认为陈某不是犯人。”
“理由呢?”
“嫌疑人名叫陈铭,多次来孤儿院看望过孩子们,我和他见过几面,也算是认识,确实,在我看来他不像是会做出这种事的人。”
苏平没有把心思放在这些细节,他在思索一些更深层次的概念。
陈铭,这个名字其实有些说法,很有些小说主角的味道
像苏平这两个字看上去就是个龙套炮灰,毕竟带一个平平无奇的平字嘛。
如果真的有男女主角的存在,女主角已经确定是苏沫儿,那么,男主角呢?
苏平再次把视线投放在资料当中,思绪万千。
如果以小说作家的视角来审视这起案件的话,不,不应该用审视这个词语,设计这个词语更合适。
那么,两个孩子打来的电话就是这起事件的导火索,苏沫儿有了契机参与其中。
毫无疑问,两个孩子和苏沫儿的话基本上就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反转。
那么,是否可以确定陈铭这个人基本上不可能是凶手了呢?
以上所说的一切前提都是在这个世界是小说构成的。
为了更加确定,苏平开口问道:
“既然你认识他的话,那么为什么之前一直不知道这件事呢?”
“福利院的消息来源比你想的要闭塞的多,院长不可能把这种事告诉孩子们。”苏沫儿眉头一挑,显然没想到苏平会这么问。
“再者,我在更早之前就已经搬出去了,我只是知道北部郊区有这么一起案子,而关于这个人的一切也仅仅停留在福利院照顾孩子的印象上。”
苏平闻言,微微低头,一抹忧虑在眼里一闪而过。
巧合过头了,无论怎么看都巧合过头了。
苏平突然叹了口气,这种置身小说世界的感觉还真是奇妙又无奈。
苏平大致理清楚了逻辑,其实很简单,他只需要旁观就行了。
苏沫儿作为女主角参与其中,大概率会上演一出美救英雄的戏码,然后无论是陈铭对苏沫儿暗生情愫或者二人两情相悦都有可能。
总而言之,他只需要作为一个观众来好好看看这场颇为真实的表演就好——
吗?
苏平想起了之前遇见陆瑶的那一幕,同样是在福利院附近,并且可以确定陈铭本人就住在附近,按理说如果陈铭真的是男主角,那么理所应当出现在那里才对。
可是并没有,或许是因为作者的刻意安排,亦或者压根就没有陆瑶这个角色,这样的话自然就不存在英雄救美的桥段了。
苏平无法确定陈铭到底是不是主角,亦或者在不在小说作者的剧情编排里。
正因如此,他不能草率的下结论后心安理得的作壁上观。
再次重申,我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小说世界,这点是以上全部猜想的大前提。
苏平再次在心中重复了一遍,防止他未来因为纠结这种事导致精神错乱。
“这些信息看不出来什么,有更详细的吗?”
“更详细的信息恐怕只有警方和当事人知道了。”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苏平说完,抽出一张白纸,拔开黑笔笔帽,在白纸上写写画画。
苏平把已经确定的条件一一列在纸上。
已经确定的信息:
死亡时间:5月22号晚上8点。
被发现时间:5月23下午6点。
死亡地点:死者家中。
致死原因:利器致死,大致呈刀片状。
嫌疑人:陈铭。
被捕时间:接到举报于68号在邻市的一家酒店被捕。
苏沫儿看着罗列出的信息,提出一些她认为需要得到证实的问题。
“嫌疑人杀害房东的动机是什么,利器致死,有确认是什么东西吗?还有最关键的一点,从5月23号到6月8号这段时间的信息基本上为零,所报道的只是一个开头和结果 。”
“太简略了,在我以往的认知里有关人命不可能这么简单的报道的。”
“把当时的新闻报道再看一遍吧。”
苏平打开手机搜索有关的新闻。
然而令两人费解的是,所有新闻上的报道竟然和二人罗列出的信息大差不差。
苏平更换搜索路线,直接从官网搜索判决陈铭的案子。
“过激杀人。”
“时间是6月10号。”
苏平和苏沫儿对视一眼,均看出彼此有话想说。
“女士优先。”
“这种时候就别耍宝了,很没眼力见的。”苏沫儿吐槽一句,随即神色一凝,正色道:
“我的推测是,这并不是一场过激犯罪,而是一场用过激犯罪伪装的预谋犯罪。”
“如果官方没有报道是什么利器所致,只说了一个模糊的形状,说明很有可能没有在现场找到凶器,再进一步推测,凶器并不是就地取材,而是刻意携带在身上的,因此。”
“再深层次的推测一下,陈铭饱受房东的剥削,本身就对其心怀怨恨,说是过激杀人,但其实是有预谋的犯罪,用过激的说法来减轻罪行。”
预谋犯罪要比过激犯罪判的重得多,这么一想倒也算合理。
苏平思考苏沫儿的话语,片刻后开口:
“我记得你之前说陈铭可能不是凶手,为什么现在又改口了?”
“你也说了只是可能,刚才的推论是我根据现有的信息在这几天内逐步完善的,越是深入调查,越是能清楚陈铭不是凶手的可能性很小。”
苏平对苏沫儿的态度有些诧异,他仍然在以读者的角度看待。
小时候苏平经常会看名侦探靠北,他推理凶手并不是和靠北一起找线索,而是作为上帝直接猜某个人是凶手。
令他颇为自豪的是,他的猜测十有八九都是对的。
在苏平的印象里,这种桥段应该是苏沫儿坚定不移的认为陈铭不是凶手,深入调查后发现他人所未发现的关键线索。
按照苏平的构想,他作为读者是可以根据小说作者的惯性思维直接预测案件的结果,但是眼下苏沫儿态度的转变无疑推翻了这点。
也就是说,唯一还算清晰的结果也不复存在了吗?
“关于凶器是自带的这点,你能更进一步的解释一下吗?”
“如果是就地取材,那么在家里所能拿到的利器无非就是菜刀,剪刀,水果刀,如果我是警察,现场找不到凶器的话会去检查被害者家里的刀具是否存在缺失。”
“既然过了这么久都没有找到,如果排查出刀具存在缺失,那么用排除法也该排出来了,可是没有。”
“关于你对凶器的猜测,我比较赞同,可是你后半段所解释的陈铭的动机,老实说,我有些无法理解。”
“你是否低估了杀人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真的就只会因为房东的剥削就要杀人吗?”苏平提出来自己的疑惑。
你是否对房东这一身份有什么特别的感情。
这是苏平想说却未说出口的。
为什么会这么问呢?
前后的逻辑差距太大了。
凶器的猜测着实给苏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后面关于动机的推断相较于之前有些过于草率了。
从开始调查这起案子起,苏平一直有在刻意的剥离自己的主观和感性。
正因如此,他能清晰的感觉到苏沫儿话语中含带的个人感情。
最重要的是,前后割裂感太严重,说明苏沫儿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份情绪。
苏沫儿神情忽然晦暗了几分,不太想说下去。
看着苏沫儿的反应,苏平猜测苏沫儿可能有段隐晦的过往,而且这段过往让她产生了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危险想法。
“好啦,今天先到这里,明天还有上课,有时间再聊这件事。”苏平面露轻松,双手一拍就要赶人。
苏沫儿面容明显放松,默默起身离开。
苏平将苏沫儿这些变化一一记在心里,见其转身消失自己视线后,站起身抚摸着书架的边角。
漆黑的乌鸦在窗外嘎呀怪叫,苏平望向窗外,夕阳一片血红,阴影穿透树梢扑向地面时隐隐露出几分狰狞的模样。
已经接近尾声的案件,苏沫儿隐晦的过去,江幽作为警察之女也在最近才开始调查。
故事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才刚刚开始吗?
不得不说如果我是在读这本书的读者,恐怕已经要产生几分兴趣了。
呜哇,搞不好这本小说还挺厉害的,在茄子小说可以大火特火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