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王正谊打马论英雄
夕阳渐渐西斜,一抹晕红透过白杨的嫩叶落在脸上,罗英只觉得愉快极了,倒不是因为这眼前的美景,而是因为今天他要和师傅去见一位大英雄。能被师傅称为大英雄的人,一定是个十分了不起的人,因为师傅自己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罗英忍不住遐想。
面前骑在马上边吆喝着旁人听不懂的曲子边大口喝酒悠悠而行的男人,便是罗英心中的大英雄了。旁人若是见了这个一身补丁、蓬头垢面,满下巴胡子渣的男人,一定想不到这就是名满京师的源顺镖局的大镖头王正谊,他身后背着一把大刀,漆黑刀身,看起来很重,重的不只是刀身,还有这刀身所背负的名气和恩仇,只因为这是大刀王五的刀,天下使刀的不知凡几,但是只有一个大刀王五,江湖上不知有多少人试图争夺这把刀,只因为只要打败了这刀和刀的主人,便可立即扬名天下,可是至今这刀和刀的主人依旧完好无损。
若是旁人见到王正谊后面骑在白马上的少年,和他那张稚嫩、略带微笑尚显羞涩的脸庞,一定想不到他就是近年来江湖上后起之秀小刀罗英,更不会想到江湖上凶名赫赫的小刀竟会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
看着师傅如此开心的模样,罗英忍不住问道:“师傅,咱们今天究竟是要去见的人是谁啊?看您开心成这副模样,莫非是‘圣手神刀杜心宇’,听说此人神医妙手,师承福建少林寺,不仅武艺精湛,更是医术了得,早已名满京城。”
只听那大汉笑道:“‘药罐子’杜心宇武艺不错,医术也高,倒也是号人物,但是却跟我说的那位英雄相比还差的远呢!”
罗英又一思索,道:“难道是京师八卦门掌门人,人称‘玉面神拳’的宫宝玉?据说此人面如冠玉,貌比潘安,一手八卦游龙拳,打遍京师难逢抗手,端的是厉害无比。”
罗英以为这次总猜对了,哪知大汉又笑道:“那个娘娘腔算劳什子大英雄,顶多算个卖武的教头,他功夫不错,就是为人太过小气,也过于迂腐,我看你小子都比他强。”
罗英憨笑一生,对此不置可否。紧接着问道:“莫非是‘太极神拳’孙艺超?据说此人武艺高强,且乐善好施,颇具侠名。”
哪知大刀王五又笑道:“孙秀才是比娘娘腔大方,武艺倒也称得上一代宗师,就是比娘娘腔更迂腐,满脑子的都是教条礼法,实在令人厌恶。”
罗英很无奈,笑道:“这年头,似师傅这般潇洒豪迈的人可不多,我认识的就两个。”
“哦?哪两个?”王五来了兴趣,问道。
“可不就是您和我了吗?”罗英笑道。
“臭小子,你可真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啊!”
“嘿嘿,老王是你,我是小罗。”罗英笑道。
“哈哈哈哈,”王五昂起脖子灌了口酒,回头冲罗英一笑:“要不要来一口?”
罗英连连摇头拒绝,他可不想在路上醉倒了。
王五取笑道:“你小子啥都好,就是酒量不行,待会见了这位大英雄,恐怕你只能看着了。”
罗英笑道:“你们喝酒,我吃肉,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啊!”
“臭小子,少贫嘴,快说说这京城中还有哪些好手?”
罗英知道王五这是在考自己了,当即接招,答道:“要说京师的好手,除了上面的几位外,还有百家拳温仲明,双枪快手董南国,杨家枪传人杨文昭,还有号称塞北第一剑的快剑手展初晨,以及有北腿王谭千羽,除去这些人外,还有咱源顺镖局的同行,福威镖局的总镖头,人称一颗铁胆震京师的霹雳手秦振了。除了这些人外,京城中的其他人我是不知道了。”
王五道:“好小子,你倒是老实,的确这些人名声在外,确是江湖上的一个个好手,但你莫要忘了,京城乃是藏龙卧虎之地,说不定隐藏着什么人物不为人所知。不过咱们今天要见的不是这些任侠使义的江湖莽汉,咱们今天要见的是一位真正的大侠。”
罗英心中一惊,问道:“莫非天津大侠霍元甲到了京城?近些年,北方要数威名最盛的便是这位霍大侠。咱们莫非要见的就是他?”罗英心中忍不住向往,语气中充满着对霍元甲的景仰之情。
王五道:“霍元甲一代宗师,的确称得上是当世大侠,但咱们这次见的却不是他。”
罗英略显失望,问道:“您老人家就别卖关子了,咱这次到底要去见谁?”
显然,罗英已经失去了耐心。
大刀王五突然勒住了马头,驻足在夜空,笑道:“要说这位英雄,他武艺未必很高,却是个真正的大丈夫,他本是官宦人家子弟,却偏喜欢浪迹江湖,他身家并不丰厚,却对他人倾囊相助,他身手未必出色,却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罗英道:“哦!世上竟有这种人?倒还真是个人物。”
“哈哈!”王五接着说道:“他的确是这样一个人物,但他若仅仅是这样便也算不上什么大英雄。”
罗英问道:“那怎样才算是个大英雄?”
王五答道:“要我说,似咱们这帮快意恩仇的江湖草莽,都算不上真正的大英雄。真正的英雄豪杰应当如汉之卫青、霍去病,保家卫国,宋之岳飞、范仲淹建功边陲,明之戚继光、俞大猷抵御外侮,捍卫民族尊严。如今,中国四周列强环伺,满清政府腐败不堪,百姓苦不堪言,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外御强敌,内修政治,救万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将倾,如此之人才算是真豪杰。”
王五说得慷慨激昂,罗英亦听得畅快淋漓,不禁大声问道:“如今这世上真有这般人物?”
“有一个!”
“他是谁?”
“谭嗣同!”
说罢,王五突然纵马狂奔。
“谭嗣同……”罗英口中喃喃自语,竟已心驰神往了。
在那个年代,提起谭嗣同,江湖上或许鲜有人知,但是朝堂上却早已名声在外,也许与他游侠的身份相比,他更像个文人。甚至,在他尚未进京任职的时候,谭嗣同的名字就已经在文人仕子口中广为流传了。尤其是他的“新法”,反对者对其口诛笔伐,恨不得将其撕得粉碎,而支持者将其视为救世之法,争相宣传。一场关于新旧之争的巨大漩涡似乎正在酝酿,而位于漩涡中心的谭嗣同也终于来了。
那是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一八九八年夏天,谭嗣同终于来到了这场漩涡的中心,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三十三岁,带着他的一腔热忱和满腹救国平戎策来到了京城,帮助光绪皇帝主持维新变法,他不知道变法能否成功,但他知道中国已经到了不得不变法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向何方,但他知道这一次京都之行不成功便成仁,所以他妻子留在了留在了湖南老家。
这一日,在府衙办完工的谭嗣同独自立在门前,轻抚着门前的石狮子,眉头紧锁,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忧虑。
自从接到大刀王五的传信,谭嗣同心中更是忧喜交加,喜的是终于可以与这位江湖名侠再次把酒言欢,忧的是如今京城时局动荡,已成是非之地,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卷进来,而已大刀王五的性格恐怕也会因为自己而卷进这场漩涡中,为求救国图存,谭嗣同自当奋不顾身,可若是因此将家人朋友也牵连进来,谭嗣同心中不免有些歉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