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高颎
汉高祖刘邦:“上天对我大汉不薄啊!临了临了,还出了一个名将,出了一个良臣,也算是体面了。
只可惜,江山代有英杰出。
大汉末年,即便是有这种忠臣良将。
也未能兴复汉室,时也,命也。”
汉昭烈帝刘备:“玄德无能呐!”
汉高祖刘邦:“起于微末,能做到这地步够了。”
汉文帝刘恒:“可以了,莫要自责太多,天下本就是天下人的天下。
咱们刘家能替天下人执掌数百年足够了。”
明太祖朱元璋:“不是,你们一家子就这么看的开吗?
可惜了,诸葛丞相没有生在咱大明啊!
若是丞相生在了大明崇祯时期,咱这大明江山,又何至于落入外人之手?”
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武侯还好没有生在你们大明。
前面介绍你们大明皇帝的时候,不是提到了一个叫于谦的吗?
从后人的评价来看,这于谦也是一个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甚至还在你大明危机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顷。
一个文臣,打仗还厉害,或许其他方面比不上武侯,但在这两点上,应当也能和武侯稍稍比较一番了吧。
可结果呢?
结果就是被你们自己的皇帝杀了。
武侯若是生在大明,那武侯最后的结局可就难说了。”
明太祖朱元璋:“那个逆子!简直就是大明之耻!
明成祖朱棣,滚出来挨骂。”
明成祖朱棣:“大明宣德帝朱瞻基,别玩你的蛐蛐了,滚出来,你太爷找你有事。。”
大明宣德帝朱瞻基:“”
唐太宗李世民:“你别光骂这一个啊!
后人还说你们末代的皇帝,那是用人则疑,疑人还用,你确定武侯在那时期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明太祖朱元璋:“算了算了,还是跟人家汉高祖学学的好,要是跟这些后辈置气的话,咱得少活十年。”
唐太宗李世民:“怕啥,你不是有两张十年的寿元卡嘛,妥妥的多活二十年。”
明太祖朱元璋:“”
视频继续:
【名相系列:隋朝丞相:高颎
上一期说了诸葛丞相。
自从诸葛丞相离世后的数百年中,尽管可能出现过一些声名显赫的丞相。
但在那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时代里。
他们所留下的声誉,相对而言要逊色不少。
也许这些丞相当中,不乏才情横溢者,亦或拥有非凡之才能者。
他们也在自己所属的年代,呼风唤雨、权倾朝野。
然而,身处乱世之际,文人臣子的声名,终究难以与战功赫赫之武将相媲美。
若非得细究起来,倒也确有那么几位才干超群者脱颖而出。
譬如曾与诸葛丞相交手过招的司马懿便是如此,尽管他并未正式冠以“丞相”之职。
但其手中所掌握之权势实则相差无几,甚或更为强大。
将其称作曹魏之丞相,似乎亦未尝不可。
只是,相较之下,他与诸葛亮二人在世人眼中的评价却是天壤之别,宛如云泥两端。
至于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知名的丞相,当属北齐高洋在位时的杨愔。
这人够厉害的。
不说其他方面的,单就他能在皇帝发疯的情况下,仍能稳稳掌控住整个国家局势这一点来看,就足以说明他能力非凡了。
还有就是刘裕手下的刘穆之,这人虽然不是丞相,但是他干的活和武侯干的活差不多了。
这刘备和刘裕两人的境遇完全相反,一个是皇帝先死了,留下一个丞相管理整个国家。
一个是丞相先死了,皇帝不得不回来收拾内政。
这两位算是南北朝中,名气较大的了。
当然,他们的名气稍大的原因,主要还是来源于他们两个的皇帝。
一个是正史上追着上千人砍的狠人。
另一个更是疯子皇帝的代表人物。
所以当大家好奇这两皇帝的时候,附带的也就了解了这两人的事迹。
至于其他的,那基本上没有太大名气。
这不是他们没能力,而是大家对这段历史都不想去了解。
对于他们是否有能力,那就更不想去了解了。
所以,咱们这一期,就直接跳过这一个时期,直接进入隋朝。
高颎,这位隋朝的开国元勋,可谓是文武双全、才华横溢。
文能修订律法,管理内政。
武能统率大军征讨敌国。
在隋朝初期,高颎在隋文帝杨坚心中的地位,那就是白月光。
尤其在剿灭南陈的战役中,从战略构想的筹划到实际出兵作战。
高颎都全程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他针对南陈所制定的计策蛮有意思的,跟狼来了差不多。
当时,隋朝与南陈以长江为界,分据南北两岸。
高颎在收集大量资料之后,了解江南江北两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后,就有了一个馊主意。
由于气候的影响,江北地区的农作物成熟时间会比江南稍早一些。
于是,每逢秋收时节,高颎便会召集大批军队,故意夸大兵力规模,并散布即将攻打陈国的消息。
彼时隋朝国力强盛,如日中天;
而南陈则国势渐衰,江河日下。
当听到隋朝大军即将来袭的消息后,南陈朝野上下一片惊慌。
面对强敌,南陈所能做的唯有加强防御而已。
至于田间的庄稼成熟待收之事,则无暇顾及,只得暂且搁置一旁。
然而,隋朝军队却并未急于发动攻击。
当他们看到南陈忙于布防时,竟然纷纷卸下重甲,转而投入到抢收粮食的劳作之中。
待到江北之地的粮食收割殆尽之时,江南地区的稻谷方才刚刚成熟。
紧接着,隋军再次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
使得南陈方面再度紧张起来,急忙调遣兵马严守城池。
尽管此时地里的粮食已然熟透,但迫于形势所逼,也只得将其弃之不顾。
当然,高颎并非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吓唬对手,便能令其粮食产量减少之类。
他之所以如此行事,其首要目的乃是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
与此同时,他还派遣了一支支小股部队偷渡长江,深入敌后纵火焚粮、大肆破坏。
结果这策略就很成功,几次后,南陈那边也不怕隋军大部队过来了,不过小部队也让他们头疼不已。
于是南陈的军队,对隋朝的大军放松了警惕,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那些渗透到内部的小股部队上。
而且,除了使用这种恐吓手段以及派出小股部队外。
高颎竟然还做了一个和当今鹰酱一样的举动。
那就是笼络收买江南的士子。
其目的在于,指使这些江南士子在南陈传播各类谣言蛊惑人心。
说白了,其实就是培养一群所谓的公知。
这算是最早的一批公知了吧。
如此这般折腾了整整一年后。
再加上原本南陈后主就愚昧无能、不理政事,天天泡后宫,所以高颎便趁机发动真正的攻势。
最终的结局便是,南陈轻而易举地被一举攻破。
尽管在剿灭南陈的战役之中,担任元帅职位的人是隋炀帝杨广。
但事实上,杨广或许只是借此战给自己镀层金罢了。
要知道,当时身为元帅长史的高颎,名义上虽说是辅助元帅治军理政。
但实际上军队的一切事务皆由他全权掌管。
从战后论功行赏一事便可窥见一二,高颎在此次战事中的功劳是极大的。
然而,也有人认为杨广确实具备一定的真实才干,并不能将其全然视为一个毫无作为,纯粹混履历的角色。
关于这个看法,其实也不算错吧。
在杨广变得昏庸无道之前,他还是有真才实学的。
毕竟,他需要应对的可是杨坚与独孤皇后,这对夫妇那可精明的很,那是老戏精了。
如果杨广真没有一些本事,而仅仅依靠伪装表演,想骗过这两个人,那杨广这演技,梨园老祖宗的称号要挂他头上才行了。
另外,在高颎灭南陈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有趣的小事。
那会朝廷有人恶意诋毁高颎,造谣称他意图谋反。
然而,隋文帝得知此事后,二话不说便将此人处死。
这剧情,我也就在那些刘禅和武侯的视频中见过。
所以说,一开始的时候,隋文帝对于高颎那是绝对信任的。
有时那些的奸臣思维方式实在令人费解。
当时高颎身边还有杨广呢。
甭管杨广是镀金还是真有能耐也好,最少,他都有一个任务,那就是监视高颎。
这很有必要,这不是信任与不信任的事情。
在这种情形之下,高颎怎么可能造反?
诸如此类之事还不止一桩,后来军中有几位将领也曾诬陷过高颎。
但结局无一例外,都是被隋文帝发配边疆了。
此外,除了那场消灭南陈、实现国家统一的战役外,高颎还曾经率军出征过高句丽以及突厥等地。
在打突厥的时候,高颎的表现那绝对是强无敌的存在。
他与杨素兵分两路,对突厥过来进攻的部队,进行了战略包围。
仅仅一场战斗下来,便斩获敌人首级数千颗,还俘获了数以万计的牛羊以及其他牲畜。
紧接着,他们乘胜追击千余里,将突厥打了个七零八落。
最后突厥更是被分裂成了两个部分。
杨坚圣人可汗的称号,也就是这一仗之后出现的。
但是,后面高颎在对高句丽的时候,他的表现却和之前大相径庭了,感觉换了个人一样。
这次也是高句丽首先挑衅侵犯边境,杨坚愤然还击。
同样是兵分两路,但结局却是隋朝军队遭受重创,出征将士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八九十。
从战绩来看,确实有些惨不忍睹。
不过,高句丽那一方也并未得到太多好处,他们的损失恐怕不会比隋朝军队少多少。
毕竟在此战过后,高句丽是主动派遣使者前来求和的。
若是损失不大的话,也不至于主动求和。
以上是高颎的战绩了,不过他在政治上,那也是一点不弱。
开皇律,就是他根据北齐律修订的,其中很多酷刑都被废除了。
十恶制度,也是他提出的。
还有隋朝的新都,也是他监制完成的,后面大唐的长安,就是在这新都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
另外,他对人才的开发也有一手,隋朝另一个丞相苏威就是他推荐,还有杨素,韩擒虎,贺若弼等等重臣,也都是他举荐的。
这些人在隋朝都是留下浓厚一笔的。
不过,他的结局就有些不好了。
白月光这玩意,只有泡在福尔马林中,才是最美的。
一开始的时候,隋文帝一直将他当做白月光。
但是,时间一久,朝中臣子也是渐渐的依附了高颎,哪怕高颎不想结党。
但他不朝人去,自有人朝他来不是。
这是大忌,况且隋朝是建立在南北朝废墟上的,杨坚自己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南北朝中,臣子登基的事情,那可一点都不少呐。
这些事情才过去几年,他杨坚怎么可能忘的掉啊!
加上杨坚当时自己的年龄也大了。
虽说那会高颎也不年轻,甚至比杨坚还老。
但是,谁让司马懿开了好头不是,这高颎万一能活百岁呢?
以他的功绩,以他的党羽,以他的声望,以他的地位,到时候隋朝谁能压过他啊!
这种情况之下,杨坚怎么可能不去防备高颎呢。,
人呐,当你对一个人起了疑心的时候。
那么对方的罪名,其实就已经在你心中立下了。
杨坚也是如此。
再加上高颎还是太子党,也就是杨勇那一派的。
对于杨坚废长立幼的事情,那是一直在劝。
所以到隋文帝后期的时候,隋文帝就开始有意疏远他了。
后面隋文帝驾崩之后,隋炀帝杨广继位,对于这个不太喜欢自己的重臣,这个和自己一直唱反调的家伙。
隋炀帝肯定是不会留着的,于是在大业三年,隋炀帝就随便找了个理由,把他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