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春寒赐浴
没有新的发现,所以冯易就继续往前走,走到一处新的俑坑的时候,他看到很多破损的兵马俑,很多都少胳膊少腿,少头颅,这才把冯易给惊醒。
是啊,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秦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两千多个春夏秋冬 。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兵马俑又怎能一经出土便完美无瑕、毫无瑕疵呢?
然而,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看到那一排排整齐排列、栩栩如生的“完好”兵马俑时,很难想象它们在出土之前,竟是那样的残破不堪。或许,这些看似完整的兵马俑,其实都经过了专业修复人员夜以继日地精心修复。
他们运用自己高超的技艺和无限的耐心,一片一片地将那些破碎的陶片拼接起来,还原出兵马俑原本的模样。而眼前这个尚未完成修复的兵马俑坑,仿佛就是一个生动的证明。可以想象,这里的每一尊兵马俑,都曾经历过同样艰辛的修复过程,才能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
想到这里,不禁让人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兵马俑修复工作者肃然起敬。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让沉睡千年的历史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同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们才能有幸目睹这一世界奇迹的风采,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底蕴。他们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却意义非凡;他们的名字虽然不为人知,但他们的功绩却永载史册!
这时,他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想法不断在心里滋生发芽,那就是加入这支做兵马俑修复工作的队伍,为文物保护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且,说不定还能仿照自己的脸型为“无头”的兵马俑做一颗头颅呢。不过这种想法一出来,就被冯易立马掐灭了,连忙对着无头兵马俑道歉:“真心是无意冒犯的。”
尽管没有真的做这份工作,但冯易相信,对于兵马俑的尊重,想必应是刻在骨子里的。两千年前,是他们的形象为中原大地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见证了两千年来历史的变迁,英魂永存,世人敬仰。
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冯易看到这些兵马俑之后,立马有了一种亲切感,眼前也仿佛多了无数长者,他们用慈祥的眼神看着冯易,看着在场所有人,似乎还多了一种欣慰。我想,对于当今时代,他们也是非常满意的。
这之后,冯易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出了秦帝陵,对于未来即将遇到的艰难磕绊,也是充满自信,拼就完了、干就完了,有什么可怕的。
因此,冯易明白,这应是他接受的最有价值的一场精神洗礼。
之后要去哪儿,冯易也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去骊山上的华清池去看看,而且在山上,就算看不到那“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那也能看到现在山下的盛况,同样会令人满足的。
于是冯易又打了一辆车,朝着华清池出发。
华清池的有名,主要跟唐朝玄宗时代的贵妃沐浴有关。据说,贵妃曾在华清池中洗过澡,也在这里短期居住过,算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这里绿树成荫,加上海拔的原因,所以山上比山下的气温要凉爽的多。在这里生活,贵妃应当也会感到惬意舒心吧。
不一会儿,就到了华清池景区门口,这里被重新规划过,尤其是门外广场上的贵妃出浴的雕像尤其引人注目。
原来,还是我想象力缺失了,作为贵妃,就算是沐浴,那当然也是有众多宫女伺候了,除此之外,还有舞女、歌女在一旁演奏取乐,可见贵妃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比现代人生活水平要高得多,不愧为唐朝贵妃啊。
现代的普通人要想享受这种待遇,当然也可以,不过是需要一些科技元素加入。比如浴池边放着低音炮,听些流行的歌曲;再比如放个平板播放跳舞视频,欣赏绝美的舞姿。
泡尽兴之后,再花四十块钱让大叔给搓搓澡,两袋牛奶倒身上,照样香喷喷。完了之后再来场热水的淋浴,岂不是比贵妃沐浴还快活,而且性价比高,不用花费那么多无谓的人工。
这样想着,冯易才有了些许的自豪感,毕竟,在生活水平上把贵妃比下去,那多不容易。
华清池景区里有个博物馆,馆内陈设的文物也与华清池历史背景挂钩,侍女俑、三彩马、木鼓、琵琶等应有尽有。
而且,还真有一个浴池在其中,按照标识牌的描述来讲,这个浴池就是曾经贵妃沐浴的浴池。不过看这浴池的大小,真不如北方大澡堂子那十几米的水池子宽敞。
逛完博物馆之后,冯易就朝着骊山之上继续攀登而去,上面,据说还有白乐天的墓。白乐天啊,那是唐朝多么著名的一个大诗人啊,除了李白、杜甫之外,能想起来的就是他了。
在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中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这句诗也能再次印证贵妃在华清池沐浴的真实性。从“赐浴”这个词来看,也能看出玄宗对贵妃的宠爱。
除过华清池赐浴,还有一句诗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是诗人杜牧写的,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这句诗的意思就能知道,那时候的玄宗,对贵妃可真是珍爱啊。
不由心想,生在古代,做一个贵妃没什么不好,这生活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
想着想着,不觉间就走到了白乐天的故居和墓跟前,除了曾经的房子和墓碑,还真就没有办法想起白乐天曾经的一些故事。
他的故居很漂亮,有山有水,有花有树,只不过这时候还是冬季,看不到那美丽的风景罢了。
但是从这也能看出,作为文人,他的生活条件也是比较好了,跟那时候的百姓百姓相比,好太多太多了。
可能在夏季的时候,他会在此地闲坐着,煮一壶茶,悠悠品茗,待诗兴大发的时候去屋里铺一长卷,一首洋洋洒洒的诗歌顿时诞生。之后再通过民间传扬,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参观完白乐天故居之后,冯易没有停步,而是继续攀登,因为他想要站在山顶,看看这个繁华的城市,这个令无数文人骚客又爱又恨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