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意大利面那些事儿
要说起面条这种食物啊!那可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啊!它就像是一张神奇的画布,任由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上面挥洒创意与独特风味。无论是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面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和魅力。
特别是在东方和西方这两个广袤的地域里,面条的风格和特点更是大相径庭,各自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在东方,面条仿佛是一场华丽的舞蹈,轻盈、灵动且变化万千。从中国的拉面到日本的乌冬面,每一种面条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它们或细如发丝,或粗壮有力,配上各种鲜美的佐料和酱汁,让人一口接一口,欲罢不能。
而在西方,面条则宛如一幅精美的画作,色彩斑斓、富有层次感。意大利的意面以其多样的形状和浓郁的肉酱调味而闻名于世;法国的法式长棍面包配上面酱,则将简约与精致完美融合。这些面条与当地食材和烹饪方式巧妙结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口感和风味。
所以说,面条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扇通往不同文化的窗户。当我们品尝着来自东方或西方的面条时,也在用味蕾感受着这个多元世界的奇妙之处。让我们一起跨越国界,尽情享受这美味无比的面条之旅吧!
先说说东方吧!这里可是有着“三国鼎立”之势呢!中国作为面条的发源地,自然拥有着无可争议的原创地位啦!从古至今,咱们国家的面条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口味更是千变万化,让人回味无穷呀!而日本和韩国虽然算是后起之秀,但也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创意理念,在面条界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呢!
再看看西方,那就不得不提到意大利面啦!它简直就是一枝独秀嘛!其他国家的面条跟它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啦!意大利面以其多样的形状、丰富的酱料搭配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成为了西方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呢!
说起来还真是挺有趣的呢!意大利这个欧洲的“文明古国”,总是和我们伟大的东方文明古国在饮食方面展开激烈的口水战。中国人嘲笑披萨只不过是马可波罗没有模仿成功的馅饼而已;而意大利却在西方被公认为冰淇淋的发源地,但国内一些学者声称通过考古发现,早在天山地区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着冰淇淋的雏形;当涉及到面条的时候,这场争论更是上升到了学术层面。意大利人坚称,古代罗马人为了解决粮食储存的难题,将面粉揉成面团、擀薄切成条状然后晾干,从而创造出了面条。甚至还有文字记载显示,某个罗马人在他的遗嘱中将面条作为遗产留给了自己的儿子。然而,中国人却拿出了“四千年面条史”的最新考古发现来回应,这让意大利人不得不搬出希腊神话来应对。他们说,希腊神话中的火神拥有一种能够制造出类似意大利面条般细长面食的机器。毕竟,神话源于生活且超越生活,从这个角度推断,那么早在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意面的雏形。
其实谁先谁后又怎样呢?相距甚远的文明最终殊途同归的事例屡见不鲜,如果能够源远流长,那都是相当了不起的存在。在意面问世以前,西方人本来习惯于直接用手抓食物进食,但那种最为经典的意面,不仅形状细长、口感爽滑,而且还带着浓郁的酱汁,用手抓取实在不便,于是乎,餐叉便应运而生了。餐叉的发明被视为西方饮食文化迈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观之,意面着实可称得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
千奇百怪五颜六色
现在的意面统称pasta,常见品种除了长条的细圆或者扁平的面条若干种、短而中空的通心粉若干种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造型。有象中国饺子的agnolotti, 象小馄饨的cappelletti, 象大馄饨的tortellini,方形的饺子ravioli, 还有状如蝴蝶的farfalle, 猫耳朵orecchiette, 麻花状的fusilli, 螺丝状的eliche,贝壳状的conchiglie, 车轮状的ruote,指环状的anellini,星星状的stelline……注意,这都是最最常见的。要把那些稍微冷门点的算进去就吓人了, 英文维基百科里有四张意大利面的照片,上面展示了上百种意面,可是跟现实生活中的意面种类相比,这简直是九牛一毛。曾经跟我的意大利客户抱怨说,意面的种类和名称实在太多,我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都好多不认识的,他很淡定地答复说:“我在意大利生活了快六十五年也叫不全它们的名字啊!” 去年圣诞的时候朋友送我一种特色意面做年货,宽面条的一边打上褶,切成三四公分一段,再卷成喇叭状,看上去就象弗拉门戈舞女的裙子,实在是妖娆之极。我这急性子老早把包装扔了,于是未能记住它的芳名,上网咨询,有在意大利生活的朋友说是不是pantacce啊?不是啦, pantacce是两边都打上了褶的短宽面,比我这个多一边褶子,而且没有卷成喇叭状,二者算是亲戚但是名字肯定不一样的。除了形状上的变化还有色彩的变化,用南瓜、菠菜、葡萄、西红柿等各种蔬菜的汁水揉面可以做出五颜六色的面团, 再将他们组合造型,一小片意面上面可能就有四五种颜色,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曾经跟同在意乡的中国朋友开玩笑说,是不是意大利那些壮志未酬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设计师什么的,都改行去做了白案师傅,要不然这意面怎么能这么千奇百怪五彩缤纷。
旧世界里的意大利面
我见过的最富创意的一家意大利面店在中部的奥维埃多(ovierto), 那是一座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缓缓起伏的丘陵上布满葡萄园, 一块东西长一公里的平台状的火山岩横空出世,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奥维埃多就建在块火山岩上,四周都是悬崖。 古城的中心有一家小店叫“奥维埃多的美味”(delizie di orvieto),走进这家小店,你很容易错以为自己进到了一家玩具店: 货架上的意面五颜六色造型多端,什么蝴蝶波浪贝壳螺旋都不用说啦,还有小房子小帽子等奇奇怪怪的品种。小帽子借用的墨西哥草帽的造型,上面有红、橙、粉、绿、黄、紫等多种颜色的条纹,用当下的流行语说叫“实在萌死人”。小店的现任主人叫弗朗切斯科培拉(francesco perra),一个笑容明朗的年轻人。小店是弗朗切斯科的奶奶斯丽娅(siria)在1945年创建的,生于1982年的弗朗切斯科从小就爱放学后到店里帮忙。所有这些品种都是他设计的,这是一个把面条做成了艺术品的人。他代表了我所认识的相当大一部分意大利年轻人,固守着传统的家族产业,也不奢望把它扩张成连锁巨无霸,只是想把东西做成世界上最独特最好的。很难说这种观念是对还是不对,意大利人有世界上最好的pizza、咖啡和冰淇淋,但是pizzahut ,星巴克,哈根达斯都是美国人的;澳州和美国等“新世界”的葡萄酒只凭一两个大规模生产的品牌就打遍世界,而被称为“旧世界里的旧世界”意大利酒庄们依然固守着祖传秘方手工制作,骄傲地宣称只给“懂酒的人欣赏”。不过,弗朗切斯科毕竟也是80后新一代了,比起前辈们多了些营销概念,他在好几个旅游网站上都挂上了自己的小店的介绍。
每个主妇都有自己的西红柿酱汁
面,说到底是拿来吃的,光中看不行。意面的滋味取决于三个要素,和面的水准:煮面的时间还有酱汁的味道。意大利人偏爱劲道的口感,面做得极瓷实,煮多久都不会烂。而这煮面的时间,每个品种都有严格地规定。有国内来的朋友第一顿吃地道的意面,说是夹生的,不习惯,第二顿觉得还不错有点嚼头,第三顿就上了瘾觉,在意大利旅行半月回国之后,再吃国内餐馆里软烂的意面便觉得索然无味了。意面的酱汁分三大类,西红柿底的,鲜奶油底和橄榄油底的。西红柿酱是最主流的,而自制西红柿酱是老派意大利主妇的必修课。曾经跟一对意大利夫妇到山里度假,徒步累了又急于充饥,那位年过半百的主妇在煮面过程中不断为使用了超市买来的罐装西红柿酱而忐忑不安,说了无数次“这是我第一次用成品西红柿酱,不知道结果如何。” 面条上桌,我吃了一口后立刻表态说酱汁味道不错,她用悲悯的眼光看着我笑而不语。我的一个朋友西尔维娅是那不勒斯人,意大利南方人本来就比北方人更热衷吃喝享受生活,西尔维娅到北方工作,每次回家探亲,都带回来满满好几大玻璃罐子的西红柿酱,说是奶奶亲手做的。“我没法忍受超市成品酱的味道,平时总是自己动手做。可我奶奶做的……天啊,实在太美味了,我有时候甚至把它冲了水当饮料喝!”
对异乡产生乡愁的唯一理由
同是意面,意大利各地的风味也不一样的。我居住的意北边境小城里,中国留学生们代代口口相传的一个美食据点,是一家西西里风味餐厅, 深居偏巷,门面也极其低调,却日日宾客满堂。那家饭店的龙虾面,装在五十公分长的西西里彩陶大盘里,半只龙虾依偎着淋满浓郁鲜美的酱汁的spaghetti长面条,足够两人吃的量几番涨价后也才十五欧元,同样诱人的还有它家的海鲜面。 那面条几乎成了我对西西里岛向往的驱动力之一,待后来真的有机会飞到这意大利最南方的大岛,才发现地道的西西里海鲜面完全是另一种模样,酱料是橄榄油底的,只放很少切碎的西红柿丁和香草,一副乡间小家碧玉的清纯自然的模样; 而这面条到了北方,虽然还是地道的西西里人掌勺,却入乡随俗地浇上了西红柿酱、海鲜酱、鲜奶油混合而成的极其香浓醇厚的酱汁,成了重口味。 不过道地与否并不重要,好吃才是硬道理,我认识的数个在小城呆过的中国留学生海归之后,每每憧憬起将来有日重游意大利,必不可少的场景都是“在湖边晒一下午太阳,然后到那家馆子里点一大盘海鲜面,就着柠檬水”。 那一份远离了自己故土的“西西里海鲜面”, 居然构成了已经荣归故土的孩子们对异乡的一份乡愁。
最后,上些图,都是面条,面条,面条是,不管它们颜色形状如何千变万化,它们都是意大利面!
后补:下面有“爱在意乡”博友评论道:“面条对于意大利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我家儿子所在球队发放的饮食指南,简直可以说是一份吃面指南。无论是训练时、比赛中还是训练和比赛之后应该吃哪种面,甚至连比赛前一天该吃什么面……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哇塞,意大利这个拥有六千多万人口的国家,居然能够在伦敦奥运会的金牌榜上名列第八!而且他们在三大球类运动中表现得极为出色——男足、男排和女排都曾夺得过世界冠军,男篮更是获得过两届奥运会的亚军。难道说,这其中的秘密竟然就隐藏在面条里吗??这真的让人感到十分好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