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文件二
他们结婚后,人生迎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生活中,他们携手并肩,共同应对各种琐碎繁杂之事和重重困难。不论是家务分工、家庭支出的管理,还是处理与亲朋好友的关系,他们始终相互扶持、相互体谅。他们渐渐领悟到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求取平衡,并寻觅到专属于二人的甜蜜美好时光。
在事业方面,他们亦能做到相互激励、共同成长。胡宇伦在工作时遭遇了一些棘手难题,但林婉儿自始至终陪伴在侧,为其提供有力支撑并给出中肯建议。林婉儿同样在自身职场领域取得显著进步,胡宇伦对此深感自豪。不仅如此,他们已着手规划未来,涵盖了孕育子嗣、购置房产等诸多大事要事。在此期间,他们积极交流,充分尊重对方的观点及需求。
除了专注于家庭与事业外,他们还相当重视个体的成长以及兴趣爱好的培养。胡宇伦持续追寻着自己对音乐那份赤诚的热爱,林婉儿则将更多心力倾注于绘画创作之中。
他们还一起经历了许多美好的时刻,比如一起踏上浪漫的旅程,探索未知的世界;或是一同参加朋友热闹欢快的聚会,分享彼此的快乐;又或者携手庆祝每一个重要而特别的节日,让幸福的时光在心中永驻。然而,正如古人所言:“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他们同样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挫折,如家人突如其来的健康问题,又或是工作上如山般沉重的压力等等。但是,无论面对何种困境,他们始终紧紧相依,不离不弃,共同努力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这充满挑战的过程中,他们的爱情愈发深沉而坚固。他们渐渐明白,只有在生活的波澜起伏中相互依偎、携手同行,才能共同开创出美好的未来。就在这天,胡宇伦需要处理一些重要的文件,他轻轻翻开文件夹,文件中的内容犹如一幅画卷,缓缓展现在眼前……
文件内容大致如下: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割,包拯:把牛宰了,贼人自然会来自首
北宋时,有一位官员,他不仅品行端正,廉洁自持,铁面无私,更在办案时独具慧眼,洞察一切。他的智慧和决断,使得每个案件都能迎刃而解,深受百姓爱戴。后人敬仰其公正无私,赞誉他为“包青天”。
历史上的“包青天”真的那么神奇吗?那传说中的“牛舌案”,难道也是确凿无疑的事实?或许,我们可以带着好奇,去探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看看这位青天大老爷是否真的如传言般神奇。
【早年至孝 拒绝做官】
包拯,字希仁,乃庐州合肥之骄子,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自幼聪慧,便潜心儒家经典,聆听圣贤教诲,心怀天下,志存高远。他的成长之路,犹如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不断追求着真理与智慧。
北宋自建国之初,便吸取前朝覆灭之鉴,确立重文轻武之国策,携手士大夫共治天下。君王们对科举尤为重视,超越前朝,不仅推动基层教育普及,学术下移,更在人才选拔上打破门第之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凭本事崭露头角。
宋仁宗天圣五年,二十八岁的包拯以进士身份荣登金榜,在家乡声名鹊起,被誉为天才。他才华横溢,科举成绩名列前茅,跻身进士甲科之列,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与智慧,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北宋朝廷对科举选拔极为看重,对于那些成功闯过进士甲科考验的佼佼者,更是慷慨赏赐,直接赋予官职,以彰显其才华与贡献。这些优秀人才,犹如朝廷的璀璨星辰,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这些年轻官员们,虽肩负重任,但朝廷仍希望他们先到基层历练。通过深入基层,他们可熟悉政务,积累经验。故初时,仅授正八品知县之职,以期其能在基层磨练中成长。
包拯亦不例外,甫中进士,便踏上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的仕途。家乡的亲友们闻讯后,纷纷前来祝贺。建昌县当时声名显赫,倘若包拯能在此施展才华,政绩斐然,那他的前程必将一片光明,无可限量。
出乎意料的是,包拯并未欣然接受建昌县的官职,反而坚定地选择留在故土,恳请朝廷让他在合肥周边效力。究竟是何等缘由,让他甘愿舍弃这光明仕途?这一决定背后,定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弱,生活起居难以自理。这让孝顺的包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既想留在父母身边尽孝,又担心公务繁忙无法兼顾。心中矛盾重重,难以抉择。
然而,根据宋朝的规定,被罢免的官员是不得回到故土任职的。但鉴于包拯此次是为了尽孝,朝廷便网开一面,特许他前往和州(今安徽和县)担任监税一职。这份深厚的皇恩,让包拯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感动。
时光流转,父母渐老,他们的思念如潮水般涌向远方的儿女。身体的虚弱让他们深感生命的脆弱,他们渴望在生命的余晖中,能再次见到心爱的包拯,与他共度这最后的时光。
听闻此讯,包拯毫不犹豫,决然向朝廷请辞,他心急如焚,马不停蹄地奔向故乡。他深知时光不等人,要抓紧每一刻陪伴在父母身边,让他们的晚年充满温暖与关爱。
明道年间,二老离世,包拯心如刀绞。他主持完丧事后,孤身来到父母坟前,决心丁忧。他在墓旁筑起草棚,从此守护双亲,不离不弃。他默默守在墓前,尽孝至终,以行动诠释着对父母的深深眷恋。
包拯在守丧期满后,仍心系双亲,难以割舍。乡亲们见他仍沉浸在悲痛中,不忍他继续沉沦,纷纷前来劝慰。他们鼓励包拯走出阴霾,重拾生活乐趣,希望他能够重新振作,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景佑二年,在亲人、友人及同僚的温暖劝说下,包拯终于从众人的期待中走出阴霾,告别了那长达十年的哀痛生活。而后,一场传奇般的“牛舌案”便在历史的舞台上拉开序幕,令后世对包拯的英明才智赞不绝口。
【复出上任 遇“牛舌案”】
包拯受朝廷之命,踏上天长县的土地,以公正无私之心,化解了众多陈年旧案。他的清廉与公正,如同春风吹拂大地,温暖了百姓的心田,赢得了他们由衷的敬爱与信赖。
某个清晨,包拯正忙于县府事务,忽闻外头鼓声急促,仿佛焦急的呼唤。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农村老汉,满脸愁容,眼中满是冤屈,似乎正期待包拯为他主持公道,洗清冤屈。
听闻声响,包拯果断放下手头政务,目光如炬地转向身旁小吏,沉声命令道:“速速准备,升堂审案!”小吏得令,立刻忙碌起来,而包拯则已心中有数,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老汉踏入大堂,目光落在正襟危坐的包拯身上,瞬间双腿一软,跪倒在地。他眼中含泪,哽咽着哀求:“青天大老爷在上,小的叩首。求老爷为民做主,替小民伸张正义啊!”
包拯急忙示意身旁的小吏扶起老汉,温言安慰道:“老先生,不必如此惶恐。您刚提及伸冤之事,能否细细道来?包某在此,定会为您主持公道。”
看到包拯那和蔼的笑容,老汉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街坊们果然没骗他,包大人真是个大好人。他不再紧张,坦然对包拯说:“老爷,小民世代务农,家中老牛陪伴多年,劳苦功高。前几日深夜,小民正酣睡,突然被老牛的惨叫声惊醒,起床一看,竟是它的舌头被人割了。”
此刻,老汉含泪再跪,双手合十,恳求道:“老爷,请您为小人伸张正义啊!失去了老牛,小人如同失去了生活的支柱,实在不知何去何从。”众人听闻,纷纷议论,皆知在当时,耕牛一旦失去舌头,便无法进食劳作,只能默默等待死亡的降临。
牛舌案显然有人故意为之,单纯牛舌换酒钱实乃杯水车薪。众人正忿忿不平,包拯一声惊堂木响,威严道:“肃静!官堂之上岂容喧哗!”众人被吓得噤若寒蝉,纷纷闭嘴。
包拯忽地起身,在桌椅间踱步沉思,手指轻抚胡须,似有所悟。嘴角勾起一抹微笑,他温柔地将跪地老汉扶起,眼神示意他跟随自己前行。这一刻的包拯,人格魅力尽显,智慧与温情并存。
两人来到一处偏僻角落,包拯凑近老人的耳畔,以近乎耳语的音量轻声说道:“老先生,您回家后,请悄悄地处理掉家中的耕牛。”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决,仿佛这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包拯话未说完,老汉已面色大变,哽咽着乞求:“大人啊,小人怎敢有此念想?杀耕牛那可是重罪,小人万万不敢啊!”老汉的惶恐与无奈,尽显其心中的挣扎与恐惧。
北宋王朝,为了守护那农耕的沃土,官家明令禁止屠杀耕牛。如若胆敢违反,轻者将受牢狱之苦,重者恐将命丧黄泉。如此铁律,何人敢不敬畏?百姓皆知,耕牛乃生命之源,不可轻犯。
正当老汉焦头烂额,以为事情无解时,包拯却温言安抚:“老人家,莫慌,本官在此,保证不会为难您。您只需回家悄悄宰了耕牛,将部分卖钱补亏,部分分给邻里,到时那贼人自会露面认罪。”
【引蛇出洞 正中计谋】
老汉忍痛宰杀了多年的耕牛,按包拯的指示,慷慨地将部分牛肉分赠给邻里,然后将剩余的精心装入袋中,背负着沉甸甸的希望,踏上了前往集市的贩卖之路,步履坚定,心中满是不舍与期待。
集市上,老人的牛肉摊位前人头攒动,喧嚣声此起彼伏。消息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百姓前来抢购。然而,在这热闹的氛围中,一个身影悄然溜走,鬼鬼祟祟地朝着衙门方向奔去,却无人察觉。
眼见摊前的牛肉即将卖完,包拯口中的凶手却迟迟未现,老人心中愈发焦急。他不敢声张,只能默默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摩挲着贩卖得来的钱财,仿佛这些微薄的收入是他唯一的安慰,让他在这漫长的等待中稍感心安。
那边厢,包拯大人依旧稳坐案前,专心致志地处理着日常政务。仿佛那老汉耕牛舌头被割的闹剧,早已随风而去,未曾在他心中留下半点波澜。他如此从容不迫,真乃一代贤臣风范。
突然间,外面脚步声急促,一个小吏气喘吁吁地闯了进来,急切地禀告:“大人,大事不好了!外面有人报案,说集市上有个老人家宰杀了耕牛,还在偷偷贩卖牛肉呢!”
包拯搁笔,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哈哈,看来那贼人终于按捺不住,前来投案了。来,随本官一同出去瞧瞧。”小吏虽满腹疑惑,但仍是恭敬地应声:“遵命。”
二人行至衙门,见一中年男子热切张望。包拯甫一露面,他便激动地跪拜道:“大人,小人特来禀报,有老汉违法私宰耕牛,于市集公然贩卖牛肉,恳请大人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包拯还未开口,一旁的小吏却疑惑地插话:“大人,这位状告他人的先生,为何满脸喜色?难道他与对方有深仇大恨?”小吏的疑问声在堂上回荡,众人都带着好奇的目光望向那位状告者。
中年男子闻言,脸色骤变,苍白如纸,他颤抖着声音道:“大人,您别开玩笑了。我只是见不惯有人敢公然挑衅朝廷法度,绝非出于私仇啊。”说罢,他勉强挤出一丝苦笑。包拯轻轻颔首:“的确,无故杀牛者,依法当处一年牢狱之罚。”
中年人急忙堆起笑脸,恭维道:“老爷真是慧眼识珠,那老汉违法乱纪,关进大牢好好反省才是正途。”说着,他小心翼翼地掏出怀中牛肉,双手呈上:“大人,请看这铁证,小人刚从集市购得,确凿无疑。”
出乎意料的是,包拯盯着那牛肉,突然放声大笑,令在场的其他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然而,笑声戛然而止,包拯突然转向中年男人,严厉地喝道:“你竟敢割人耕牛,断人活路,还胆敢来告状!真当我这个县令是摆设吗?速速从实招来!”
两人瞬间惊愕失色,那方才还义正言辞的中年男子此刻双腿颤抖不止,竟也扑通跪地。他颤声辩解,试图维持最后的自尊:“小人真的不知那老汉的牛舌何以遭此厄运,还请大人明察秋毫,莫要让小人背负不白之冤啊。”
包拯不禁冷笑,这无耻之徒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他迅速抓住对方话语中的破绽,质问道:“你如何得知老汉耕牛的牛舌被割?本官可曾提及此事?况且那老汉也是在昨日县衙才透露,你又如何得知详情?”
连串的追问,仿佛利刃般尖锐,令跪在地上的男子额头冷汗直流。他连连磕头,声音颤抖:“大人,求您饶命!小的真的冤枉啊,请您明察!”这一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围观,纷纷议论纷纷。
眼见此情此景,那人竟还顽固不化,死不认账。包拯见状,顿时怒火中烧,厉声喝斥道:“你若再敢隐瞒真相,休怪我依法严惩,决不姑息!”他的声音如雷霆般震撼人心,让人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这中年男子,生平哪曾遭遇如此场面,心中的防线轰然倒塌,再也无法支撑。他慌忙跪拜在地,连连磕头,哀求道:“老爷,求您饶我一命!我只是一时糊涂,被迷了心窍。请您高抬贵手,饶我性命……”见男子已供认不讳,包拯的语气也稍微缓和了些:“你为何要割人牛舌?”
事已至此,小人坦白,我与那老汉家确有私怨,原想寻机报复。但小人胆小,不敢伤人害畜,只好暗地里割去他家耕牛舌头,使其受尽折磨而死。小人知错,恳请老爷宽恕,愿为老爷效劳,以赎罪行。
还好未铸成大错,但惩罚仍不能免。现将你关入大牢,重责三十大板,并需闭门思过十日,以示惩戒!那男人听闻能保一命,立刻磕头如捣蒜,感激涕零道:“多谢老爷宽宏大量,愿老爷福寿安康!”
听完旁人的叙述,围观的百姓们纷纷发出由衷的赞叹:“包大人真是名不虚传,断案如神,令人佩服!”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包大人智慧和公正的敬佩,仿佛亲眼见证了他的神奇判案。
&34;牛舌案&34;一战后,包拯名声大噪。百姓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只为瞻仰包大人的风采。天长县的居民更是以自家县令为荣,逢人便夸耀包拯是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伸张正义。
在这起案件的处理中,包拯的智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当众人还在为追捕贼人头疼时,他却能巧妙运用策略,静待贼人自投罗网。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无疑彰显了包青天的聪明才智,让人由衷地赞叹不已。
在未来的岁月里,包拯始终坚守初心,无论身居何位,都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正直无私。这份难能可贵的品质,使他在后世赢得了“包青天”的崇高赞誉,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敬仰。
我们坚信,随着时代文明的飞速发展,像“包青天”那样公正无私、为民除害的好官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社会注入更多正义与希望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