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意外之喜
在贵阳的城墙上,朱由榔正亲自督导着防御工事的建设,他在心中默默计算着工程进度,希望能在满清大军到来前完工。
烈日当空,贵阳城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汗水的味道。王少姬正率领着她的“凤凰营”女兵,如同一股清风,穿梭在各个工地之间。她们的手中,不仅携带着祛暑的良药和食物,更带来了一份清凉的慰藉。
如今,“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豪言壮语在贵阳城家喻户晓。“凤凰营”,这个昔日仅有数百人的女兵队伍,如今已壮大至两千之众。
一名信使匆匆赶到,他气喘吁吁地递上庞天寿的急件,朱由榔展开信纸,眼中闪过一抹惊喜。
他几乎快把这老家伙给忘了,没想到他还活着呢。
庞天寿在信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与葡国总督布加路的会面。
布加路对永历皇帝的求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关注和热情,不仅毫不吝啬地提供了六百条火绳枪和十门“红夷大炮”,更派出了三百名熟练使用火器的士兵,以及数位满腹经纶的景教传教士。庞天寿还特别强调,他在当地千辛万苦地找到了数十位火器制作技艺炉火纯青的能工巧匠,也与他们一同归来。
不仅如此,庞天寿还说葡国人在澳门建立了“卜加劳铸炮厂”,他们称之为“世界上最好的铸炮工厂”。
读到此处,朱由榔心中闪过一个念头,既然葡国人能建铸炮厂,自己为何不能建一个?这东西除了对抗清军,还可以出口到东南亚,换取资源和粮食。
他接着看信。
除此之外,信中还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自己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布加路,又是如何栉风沐雨地寻找能工巧匠,如何披荆斩棘地返回贵州。当然,他也不忘对朱由榔阿谀奉承一番——这些成果都是有赖陛下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策。
朱由榔读罢信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这些援助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心中不禁对庞天寿等人的归来充满了期待。
朱由榔决定派一队精锐人马前往接应庞天寿一行。
三日后,远方的官道上扬起一阵烟尘,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逐渐映入众人的眼帘。
为首的正是庞天寿,他满脸风尘,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兴奋和自豪。在他身后,跟着一群身背火枪的士兵和传教士,还有那些能工巧匠们。
庞天寿来到朱由榔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朱由榔不得不将他搀扶起来,并重申了“不跪”的旨意。庞天寿虽然意外,却也没有深究,他将一路的经历详细汇报给皇帝。
朱由榔大喜过望,对庞天寿大加赞赏。看来王少姬说的没错,要善用每个人的能力。
不过,他随即注意到,这次来庞天寿带来的士兵都是中国面孔。
看到皇帝疑惑的眼神,庞天寿解释道:“陛下,这些士兵乃是澳门当地人,不过他们都是葡军。澳门的葡军有大半都是当地百姓。”
朱由榔恍然大悟,难怪那个叫布加路的总督这么慷慨,原来派来的都是中国人。
这也难怪,他们既然租用澳门,肯定会大量雇佣当地居民,方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否则他们在澳门的安危很可能会受到威胁。
随后,庞天寿详细介绍了随行的三位传教士,他们分别是瞿安德、毕方济和卜弥格。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传教士竟来自三个不同的国家!
意大利传教士毕方济,与南明弘光帝的父亲福王朱常洵结识,在弘光帝南京登基后应召前往相助。不仅如此,后来隆武帝也与毕方济相识。隆武朝廷覆灭后,他便长期居住在澳门。
德国传教士瞿安德,通过庞天寿的引荐,在永历二年为明皇室王太后、马太后、皇后以及太子慈煊等人施洗入教。
波兰传教士卜弥格,同时也是瞿安德的助手,据说他精通数学和生物学。
这让朱由榔感到十分头疼,因为他只会一门外语——英语,而且水平也仅仅是“好阿油”“饭三克油安焗”这样的程度。对于波兰语、意大利语和德语,他实在是无能为力。
似乎看穿了皇帝的心思,瞿安德说道:“陛下不必担心交流的问题,我们的中文都非常好。难道您忘了吗?六年前,咱们还交深入谈过呢。”
朱由榔飞速地在脑海中搜索记忆,发现还真有这回事。太好了,交流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三位传教士的到来,让他心情复杂,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一直渴望借鉴西方的技术,如今终于有人可以交流了。
而且听闻卜弥格擅长数学,他顿时灵光一闪,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创办一所义务学校,普及基础的数学和科学知识。
忧的是,他们是为了传教而来,朱由榔自己虽然尊重信仰自由,但对外来宗教还是有些排斥。
不过,他很快就想开了,自己身边有那么多人都接受了洗礼,但也没有他想象中那么虔诚,多数人都是功利性地信仰。比如他的生母马太后,入教只是为了祈求上帝保佑。这就像大多数国人信奉佛教、道教,并非真正认同其学说和教义,而是希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财富暴涨、官运亨通、多子多福等不切实际的幻想。
至于那些能工巧匠们,几乎无一例外全是国人模样,但偶尔也会夹杂着几个西方面孔。
根据庞天寿所言,这些西方工匠之所以背井离乡来到此处谋生,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之举——毕竟在他们自己国家根本就难以找到容身之地!不过好在这些人倒也容易满足,只要给足了金银财宝作为酬劳,那其他任何事情对他们来说都不成问题。
而那些来自澳门地区的工匠,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原本就是卜加劳铸炮厂里的熟练工人。当得知当今圣上正在广纳贤才、征集工匠之时,大家便都按捺不住内心激动之情,纷纷积极主动地前来应征,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报效朝廷、为国尽忠。
朱由榔大喜过望,旋即下令举办宴会,盛情款待这些远道而来的友人。
在宴席上,朱由榔与瞿安德、毕方济和卜弥格相谈甚欢。他向三位传教士请教了关于西方科学技术的问题,并表达了他希望在贵阳建立一所义务学校的想法。三人对此深感赞同,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与此同时,那些能工巧匠们在兵器作坊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他们利用简陋的工具,居然能制作出近乎完美的铁管。
朱由榔虽不明制作工艺,但他意识到这是一个能提升大明整体工业能力的契机。
他当机立断,将这些工匠尽数纳入军器局,使其享受朝廷俸禄,并擢升其中一位技艺精湛的国人担任军器局郎中,另一位西方人为副使。
工匠们闻此消息,欣喜若狂。他们在澳门时备受冷落,赚钱机会寥寥无几,如今来到大明,竟能捧上铁饭碗,自然是喜不自胜。
而那三百葡国士兵是三个整编百人队,原来就有各自军事长官。朱由榔将他们安排到“天威军”中,将三个百人队改为三个百户所,所有将官按照明军官职留任。
他让李昂亲自训练,好让他们尽快熟悉大明的军事指挥体系。并让李昂手下的赵勇,在原“天威军”中挑选了三百人,装备剩下的火绳枪。
原本沐天波送来的三千支火铳,他已经将其中两千支装配在天威军,剩下的一千支,则给了凤凰军。
那三百葡军给了他巨大的惊喜,他们对火绳枪的使用炉火纯青。
他们采用三段射击法,将士兵分为三个小组,当第一组射击完毕后,第二组上前射击,然后是第三组,而第一组则有时间重新装填弹药,实现对敌人不间断的打击。
他让李昂组织了一个百户所的火铳兵同火绳枪兵进行比试,火铳一败涂地。
火绳枪相较于火铳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点火效率、射击准确性、操作便利性上。
火绳枪采用火绳点火装置,使得点火过程更为可靠和高效,一分钟大约能发射两至三发,射程在一百米到二百米之间。同时允许射手双手稳定持枪,提高了射击的准确性。此外,火绳枪的设计简化了射击流程,使得射手能够更快速地进行射击。
而火铳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人负责瞄准,另一人负责点火。射程与火绳枪相近,效率却大大不如。而且射击精度也没有火绳枪高。
在成本上,火绳枪造价相对低廉便于大规模装备军队。
虽然火绳枪的威力和精度远不及朱由榔想象中的枪械,但就当下的情形而言,这无疑是最灵活、最具杀伤力的作战手段了。
见火绳枪如此威力卓绝,朱由榔下令军器局全力赶制,希望在清军进攻前能多武装一些部队,增加守城力量。
现在,他既不缺人力,也不缺材料,唯一欠缺的便是时间。
至于那些“红衣大炮”,自然全部安装在了城墙上,十门“红衣大炮”如钢铁巨兽般矗立在城墙上,其中北门四门,东、南、西门各两门,威严赫赫。
朱由榔觉得“红夷大炮”这个称呼带有歧视意味,便将其改成了“红衣大炮”。
他亲自检验,发现“红衣大炮”的射程远胜往昔的大将军炮。其射程可达一千五百多米,如火龙出渊,威力更是惊人。
他喜出望外之际,凭借此坚城利器,何惧满清鞑虏?
然而,另一个念头如电石火花般在他脑海中闪过——满清占据了大片明朝疆土,岂会没有掠夺众多明朝的火器?
他回忆起与李定国探讨新会之战时的情景,李定国便是在攻城时缺少强大的攻坚武器,而清军却配备了大量从大明缴获的火炮,甚至还仿制了许多威力不相上下的火炮。因此,明军伤亡惨重,这也是李定国野战勇猛,攻城受挫的关键因素。
“如果他们用这些武器攻城,那镇远、遵义和都匀的城墙还能坚如磐石吗?贵阳的城墙又能否安然无恙?”
朱由榔的心头猛然泛起一股刺骨的寒意,好似一盆冰水无情地泼洒在他的头顶,令他顷刻间汗流浃背。
他似乎能看到,满清的军队,如一群凶残贪婪的恶狼,携带着数不胜数的火炮,如狂潮般席卷贵州的大地。
朱由榔迫不及待地召集了他的将领们,紧急商议应对之策。
马维兴首先打破沉默:“陛下,我们可在城外加筑土墙,以抵御炮火的猛烈攻击。”
武大定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陛下,我们还可以令兵士多挖掘壕沟,设置障碍,让敌军的火炮无法靠近城墙。”
马宝思索片刻后,提出了自己的计策:“陛下,臣愿领一军,屯于贵山之上,占据高地,令敌军不敢轻易靠近城墙。”
经过深思熟虑,朱由榔决定多措并举,最大限度的提升城市的防御。
士兵们在城外筑起了一道道厚重的土墙,用于抵御炮弹的攻击。同时,他们还在城外四周挖掘出多条壕沟,纵横交错,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的屏障,限制敌人攻城武器和火炮的打击距离。
朱由榔下令预备了充足的沙土和水,随时准备扑灭城内可能发生的火灾。
此外,在他的命令下,工坊中的工匠们也在加班加点,加速制造炮弹和火药。还有一种特殊的头盔——铁盔,防止炮弹或其他火器的子弹碎片击中要害。
至于马宝所说分兵之计,他仍在犹豫之中。城内守军本就紧缺,再分兵两处,恐怕会被敌人逐个击破。
朱由榔心中暗自思忖,是否要将白文选调回贵阳呢?然而,这个念头刚起,便被他生生掐灭。白文选、冯双礼等人身经百战,与清军屡次交锋,又怎会不知晓清军火炮的厉害?应对之法,他们自然比自己更为清楚明了。而且临阵撤回,贵阳东、南、北面将门户洞开,无险可守。不仅不能撤回,自己坐镇贵阳,还要随时准备支援他们。
对于贵阳城的指挥权,他原本打算完全委托给孙可望。但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决定让马宝来指挥,因为他对孙可望的忠诚仍有所保留。
而马宝在紧要关头的倒戈,已经清晰地表明,他与孙可望之间的情谊已经走到了尽头。
朱由榔凭借自身经验,号令城中居民挖掘防空洞——当然,这是为了防御炮弹而设。与此同时,他责成城中官员组织紧急情况预演,以确保清军炮弹入城时,百姓们能够处变不惊。
此外,他还传唤皇后王少姬,命其统领“凤凰军”开展现场救护演练,模拟在各种情境下如何救治伤员,并在太医的指导下拟定简要的救护流程。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朱由榔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迎接清军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