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小强逆袭记 > 第26章 华北急报灾情重,君臣速议赈灾计

第26章 华北急报灾情重,君臣速议赈灾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暗卫统领冯峰的身影刚刚消失在乾清宫朱红色大门的深邃之处,宁静的宫殿内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犹如急促的马蹄声在寂静的夜里回荡。这脚步声,迅速打破了宫殿原有的静谧,让人的心跳也随之加速。

    萧公公,那位嗓音尖细如公鸭的太监,平日里总是慢条斯理地行走在宫殿之中,但此刻,他却是火急火燎地闯入,连步伐都显得有些凌乱。他的声音在这空旷的宫殿内显得格外刺耳,回荡着:“陛下,华北道节度使急报!”这突如其来的声音,犹如一道惊雷在宫殿的上空炸响,使得原本沉浸在奏疏中的皇帝李民,也不禁为之侧目。

    李民手中的笔微微一颤,一滴墨水滴落在正在批阅的奏疏上,瞬间晕染开来,形成了一朵黑色的梅花,显得格外刺眼。他抬头看向萧公公,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一切。

    自登基以来,李民始终兢兢业业,致力于中兴大周。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每一份奏疏所传递的信息。无论是灾害还是军事,他都要求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报送过来,以便他能够及时了解国家的动态。因此,对于每一份奏疏,他都极为重视。

    此刻,听到华北道有急报,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他深知,只有在发生重大事件时,才会以这样的方式报送急报。他努力压下心中的不安,沉声道:“呈上来!”声音虽平静,但其中的急切与紧张却是不言而喻。

    萧公公连忙将奏报小心翼翼地递上。李民接过奏报,手指微微颤抖着拆开。随着他逐字逐句地阅读,他的脸色也变得越来越黑。奏报上的文字仿佛变成了一幅幅惨烈的画面,在他的脑海中浮现,让他无法平静。他深知,这份急报所带来的消息,将对他、对大周产生深远的影响。

    奏报出自华北道节度使杨康之手,落款日期为八月十日,简短几行字,却字字泣血,如刀割心。八月十日,河南地区突遭特大暴雨,暴雨如注,如同天公倾泻无尽的愤怒。黄河等河流瞬间涨水,汹涌澎湃,仿佛猛兽出笼,肆意肆虐。

    奏报中描述,那洪水如同恶龙般翻腾,将河南地区的农田、房屋和道路一一吞噬。无数百姓的家园被冲毁,他们的财物化为乌有,甚至连最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流离失所的百姓们,在风雨中哀嚎哭泣,声音凄厉,令人心碎。

    宫殿外的风,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沉痛与哀鸣,它呼啸着吹过,卷起一阵阵尘埃,仿佛在为那些受灾的百姓哭泣。李民坐在龙椅上,手中紧握着那份奏报,他的耳边仿佛响起了百姓们的哭喊声,那声音如同针尖般刺痛着他的心。

    他的心,如同被重锤击中,沉重而疼痛。他无法想象那些百姓们此刻正经历着怎样的苦难,他的眼眶湿润了,那是为国为民的忧虑与痛心。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此时大周朝的疆域划分。大周朝的疆域辽阔,与现代的中国疆域颇为相似,为了有效管理,整个国家被精心划分为十一道。每一道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共同构成了大周朝的稳固基石。十一道即为:

    东北道:包括现代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幽燕道:大致对应现代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以及山西省的北部。

    华北道:包括现代的河南省、山东省以及山西省的南部和中部。

    青徐道:对应现代的江苏省、安徽省以及浙江省的北部。

    东南道:包括现代的福建省、广东省以及江西省的东南部。

    岭南道:大致对应现代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的南部以及海南省。

    西南道:包括现代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以及重庆市。

    秦陇道:对应现代的陕西省、甘肃省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域道:大致对应现代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河洛道:包括现代的河南省中部以及河南省西部的部分地区。

    荆楚道:对应现代的湖北省、湖南省以及江西省的西部。

    吴越道:包括现代的浙江省的南部、上海市以及江苏省的南部。

    皇帝李民知道,河南地区是华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周朝的粮仓之一。如今,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却弥漫着悲伤和绝望的气息。他意识到,这场洪灾对于大周朝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李民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中的悲痛和不安。他知道,作为一国之君,他不能在这个时候慌乱。他必须冷静应对这场灾难,为百姓们找到一条生路。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沉声道:“召宰相、左右仆射和户部尚书速来议事!”他的声音在乾清宫中回荡,如同晨钟暮鼓般坚定而有力。

    萧公公领命而去,他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宫殿中渐行渐远。李民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而坚定。他知道,这场灾难是对他的考验,也是他对大周朝的忠诚和担当的体现。他必须带领他的臣子们共同应对这场灾难,为百姓们带来希望和生机。

    夜幕如厚重的黑幕般低垂,将乾清宫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阴影之中。宫灯在夜风中摇曳不定,发出微弱而摇曳的光芒,仿佛在这寂静的深宫之中,唯一的声音便是那风声与灯火的摇曳。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夜的宁静,回响在空旷的宫殿之中,显得格外刺耳。

    宰相林国栋、左仆射窦永、右仆射韦浩然和户部尚书崔谨,这四位朝廷重臣,在太监的引领下,匆匆赶往乾清宫。

    林国栋,年约五旬,面容饱经风霜,双眼透露出沉稳与智慧。他的长衫随风飘动,仿佛承载着无数国家大事的重任。窦永身材魁梧,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他的步伐坚定有力,仿佛无论何时都能为朝廷撑起一片天。韦浩然温文尔雅,手持羽扇,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崔谨则是一脸严肃,时刻准备为国家财政把关,他的眉头紧锁,仿佛在思考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他们四人心中各有思绪,被皇帝李民紧急召见,他们都意识到必有大事发生。林国栋猜想可能是边境战事,窦永担心是地方叛乱,韦浩然则猜测是朝廷内部事务,而崔谨则更加关心国库的状况。

    当他们离皇帝两丈远处停下,跪下请安时,李民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平身!”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和担忧,让四位大臣的心都紧了起来。

    “各位爱卿,请先看看这份急报。”李民指示萧公公将奏报递给林国栋等人。奏报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其中的内容却让他们四人目瞪口呆。

    “河南地区遭遇特大暴雨,黄河泛滥,导致无数农田、房屋被冲毁,百姓流离失所……”林国栋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朝廷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当话题转向如何应对河南的洪灾时,这几位大臣却如同被无形的枷锁束缚,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国库空虚,朝廷的财力捉襟见肘,无法支撑起大规模的赈灾行动,这让他们面临一个难以抉择的难题。

    正所谓:

    华北急报震宫阙,

    河南重灾似炼狱。

    君王悲痛如心绞,

    急招臣工议赈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