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困惑不已
这位年轻的枪骑士,自战斗开始以来,他的手中已染满亡魂,却始终沉默如谜。仿佛在他那年轻骑士的眼中,敌人皆是已逝的幽灵。
这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使这位老练的侦查骑兵队长终于下令:“散开,别与他们硬碰硬,像风中的风筝一样与他们周旋。”
他们挤作一团,确实难以施展,于是这位队长果断改变战术,利用他们擅长的游骑兵技巧,像猎鹰追逐猎物般射杀那些宋朝骑兵。
发布命令后,队长率先调转马头疾驰而去。这看似临阵脱逃的行为,在他命令的掩护下,却被视为战术转换的表现。
看着四散的西夏侦查骑兵,其余的几乎已被消灭殆尽。赵孝锡迅速下令:“所有人听令,两人一组猎杀他们,无论战果如何,
不得离开战场视线,以防落入埋伏!另外留下两人,收集这些战马,待会一起拉回石瓦堡。”
以往总是西夏侦查骑兵猎杀宋朝边疆骑兵,今日赵孝锡也让这些人体验一下,被马背上的人猎杀的滋味。而他,无疑选择了那个企图逃跑的侦查队长作为目标。
赵孝锡双腿一夹马腹,冲向前方,身旁紧随其后的是一个亲卫。其余初次踏入战场的千骑将,身边都陪伴着赵孝锡的老兵亲卫。
赵孝锡二人追来,西夏的侦查队长感到此人过于嚣张。难道真以为西夏侦查骑兵是吃素的吗?他随即减缓速度,在广袤的平原上与赵孝锡兜起了圈子。
依靠类似骚扰的战术,这些分散的侦查骑兵在奔跑中不时射出早已准备好的箭矢。可惜都被赵孝锡巧妙地避过,直到赵孝锡觉得,
这样的追击并不占优,便收起长枪,重新拿起马背上的弓箭。既然这些西夏侦查骑兵如此热衷于射箭,今日就让他们见识,射箭也要射得他们崩溃!
赵孝锡换上弓箭,那些先前领教过他箭术的侦查骑兵也拉开了一些距离。然而,距离一拉远,他们的准度便大不如前。
遗憾的是,他们失去了准度,赵孝锡却没有。每支箭射出时,赵孝锡都会在空中画出一道弧线。明明箭头指向前方奔跑的人,但在后方人围上来时,
他突然转身,将长箭射向了后方。这种让人摸不清箭矢目标的策略,让这些西夏侦查骑兵感到困惑不已。
看着身边的侦查骑兵,即便是施展最擅长的骑射,也无法与对方抗衡。这位参与“风筝战术”的侦查队长心中也泛起苦涩。
实在想不通,宋朝边军何时出现了如此勇猛的小将。如果这样足以对他们构成致命威胁的人物不尽早铲除,任其成长,对西夏来说将是个噩梦般的存在。
有了这个念头的侦查队长,最终决定先撤离。否则,这样一直兜圈子下去,最终只会把他们困在这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将拓跋玉被俘的消息传回西夏。
他相信拓跋家族得知这个消息,必定坐不住。提前派出千人队甚至更多进入宋朝,都是有可能的。
更何况,驻扎在黄河边,负责接应他们的骑兵部队,首领正是拓跋玉的二叔。对付一支百人队尚且绰绰有余,派来千人队更是不在话下。
千人队不够,侦查队长相信拓跋家族为了救出拓跋玉,甚至可能派出万人队。到时候,无论这位边疆骑兵小将多么厉害,也无法抵挡千军万马!
有了这个计划,他很快在骑行时吹出一声响亮的口哨。听到口哨声,原本与赵孝锡等人缠斗的西夏骑兵迅速脱离战场,远远逃遁。
看着他们离去,赵孝锡脸上非但没有愤怒,反而露出一丝微笑。收拢那些无人驾驭的战马后,他带领着这些战马,踏上前往不远处一座小堡垒——石瓦堡的道路。
不明此时赵孝锡为何不直接返回兰州城,反而来到这座边境小堡垒的一行人不敢多问,纷纷策马跟随赵孝锡的背影。
从昨日的初次交战,到现在将平日嚣张一时的西夏侦查骑兵赶得狼狈逃窜,无论是亲卫队的老兵,还是折知刚这样的新兵,都感到异常兴奋。
从昨晚至今,死在他们手中的西夏侦查骑兵已超过百人。但他们除了损失一匹亲卫的战马,人员毫发无损。
这样的战绩若传到边疆骑兵营地,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然而,这一切如今明明白白地展现在他们眼前。这意味着,追随这位将军,不用担心无法立功!
看着远处尾随的西夏侦查骑兵,赵孝锡假装视而不见,继续前往目的地。直到他们一行人抵达,被驻守在此的团练军引入堡垒之中。
到达这里后,赵孝锡很快见到了团练军的统领,了解到堡垒内除了驻扎了五百名团练军,还居住了近一千名在此避难的百姓。
相比其他边境地区农田荒芜,这些易守难攻的重要隘口,是不少百姓认为安全的避风港。周围的农田大多由百姓耕种。
只要平时无事,百姓们都会跑到堡垒外劳作。一旦收到堡垒哨兵发出的警告信号,他们就会立刻收拾东西返回。
这样一来,也能减少被游荡的西夏骑兵虏掠或射杀的悲剧。然而,这种如惊弓之鸟般的生活,也让在此生活的百姓处于极度担忧之中。
现在突然看到一队骑兵到来,马背上还挂着不少狰狞的人头,不少居住在堡垒中的百姓看向赵孝锡一行人时,眼中充满了敬佩。
这些年,每到这个时候,他们都不敢随意走出堡垒太远,生怕遭遇这些残忍的西夏侦查骑兵,落得惨烈的下场。这里虽然相对安全,但也只能抵挡小规模的骑兵骚扰。
如果不是实在舍不得离开,加上去遥远的城市,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生存。居住在这里的百姓,恐怕早就举家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