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翰林陈宜
春闱是古代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各地的举子随着距离的远近,合理的安排时间进京进行赶考。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考取功名,实现自我抱负,光耀门楣。正值春季,鸟语花香,周围的景色也是比较美丽,令人赏心悦目。春闱也被称为会试,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只有成为举人才有机会参加。而且也不是每年都举办的,每隔三年才举办一次,所以考试机会也显得格外珍贵。
皇帝慕容霸考虑到礼部尚书端王慕容方以及太师傅跃年迈,虽然他们威望很高,而且在众多学子以及朝臣之中深孚众望,但是主持春闱是一件大事,而且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慕容霸不想让自己的师父还有叔父过于劳累,而且事关春闱大事,如果出现一些变故,让有心人再加以利用,事情会很难收场的。
各地的学子都在京城附近的地方住宿,有的富家子弟居住在豪华的客栈,吃着各种各样的美食,享受着优越的生活。这些富家子弟还算比较上进,自己能够考上举人,许多富家都是那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纨绔。富贵人家的人自幼锦衣玉食,而且没有经历多少磨难,享受好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教育方面也能请到许多名师,对他们进行教导,这个和普通穷人家的孩子是不一样的,穷人家的孩子有的饭都吃不饱,早早的去谋生,最终能够读书的就更少了。
富贵人家的出生起点或许是许多普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阶级分化是比较严重的,他们或许通过科举可以稍微改变一下命运,但是想要爬到更高的位置是需要家族以及势力的扶持。虽然定国讲究公平公正,但是这个社会是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 是相对公平,许多官贵子弟的孩子,可以通过举荐等等方式进行入仕,但这只是少数达官显贵才享有的特权,普通人是没有的。普通人有普通的人的活法,富贵人家有富贵人家的活法,接触的人脉不一样,所以也体验不到对方的快乐或者忧伤,因为彼此或许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此刻的袁宜盛正在端王府,剩下的时间已经不足半个月,如何在短暂的时间能够有所突破,并且取得效果,是他需要面临的事情。
皇帝慕容霸和袁宜盛经过上次交谈之后,觉得自己多年失散的这个儿子,已经文韬武略,具有才华,不指望他在科举取得功名。袁宜盛是他的儿子,也是他的皇子,虽然没有向众臣公布他的身份,但是血脉父子之情这是不可磨灭的。就算自己的儿子再平庸,也是自己的儿子,他也会对他进行委以重用,何况自己的儿子智勇双全,这是他很值得欣慰的事情。
太师府傅跃的小女儿傅彩虹,心情既怀着希望,也具有一些担忧,在侍女的陪同下,她们去了一家寺庙进行祈福,求佛菩萨以及众位神灵护佑,保佑他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春闱的安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皇帝也比较操心人员,端王慕容方和太师傅跃年迈,于是慕容霸安排礼部左侍郎江子卿作为主考官员,礼部右侍郎颜文贵为陪考官员,还缺少一个人选。正在此时,丞相魏亭阁站了出来,准备说话。
“难道丞相想要去当陪考官员,您位高权重,好像不太适合。而且您年龄也大了,这么辛苦的事情不太适合您”,定国皇帝慕容霸略带调侃地说道。
“陛下多虑了,臣是举荐别人,不是自己去”。魏亭阁缓缓地说道。
“丞相心中可有人选”
“陈举荐翰林大学士陈宜,他或许是最佳人选”,魏亭阁说完,朝堂之上几乎没有人反对。
皇帝慕容霸虽然有些不情愿,犹豫了一下,缓缓地说道:“那就让陈宜当陪考官吧”
陈宜何许人也?陈宜是举世闻名的神童,小时候生活在成都郡成都县,祖辈都是务农的,到了他父亲这一辈,也是干着祖辈留下来的旧业,家里一贫如洗。陈宜白天的时候帮着照看牛羊,看着它们吃草,要看着它们不要乱跑免得把周边人家的庄稼给糟蹋了。
他有一天从玩的比较好的小伙伴手里借了两本书,分别为诗经和论语,他有时候没事的时候,也会趴在私塾的门口,听着先生讲课,私塾的先生见到他也见怪不怪了。其中一位教书先生王宣名考了他几句诗文,陈宜都对答如流,而且说出了自己对诗文的讲解,让他大为惊叹。
王宣名主动找到了陈宜父亲陈老三,陈老三在家族中排名第三,而陈老三先祖世代为农民,负责耕种,没有啥文化。陈宜这个名字还是周围,有些文化的邻居钱涛帮忙取的,他老爹陈老三是绝对想不出这个名字。
王宣名劝了他父亲好久,他父亲都听不进去,之后还是找他家族的老族长进行说服,才最终劝服了他。
陈宜十岁中了秀才,在成都郡的成都县远近闻名,有许多考到六十多岁都没有考上秀才的多的是。他十三岁参加乡试,并且考上了头名解元,成为了举人,当时不仅在成都郡,而且在定国上下都传播开来,众人都几乎知道这位神童。成为了举人已经是许多人穷尽一生的目标,他却轻易得到了,他考上举人之后也没有松懈,继续努力上进去学习。终于在三年后参加会试成为第三名,之后殿试应答,皇帝亲自考核,定为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出身,之后被选进翰林院当编修,皇帝对他也抱有期望。
刚开始无党无派,他过的比较清闲,看着身边的比自己科举成绩差的人,却一个个爬到自己的上面去了,他开始有了危机感。他的才学是顶尖的,他不想就此埋没,于是背地投靠宰相魏亭阁,魏亭阁也知道他的才华以及文采,虽然陈宜当时拿不出多少好处孝敬他,但魏亭阁认为他是可用之材。
当朝宰相魏亭阁表面和陈宜基本很少来往,但是私底下关系是比较密切的,魏亭阁多次向皇帝以及诸位大臣举荐陈宜。诸位大臣有的对陈宜早就欣赏了,加上丞相的举荐,他们对他更加赞赏有加,所以基本上都向着他说话,也对他比较满意。
陈宜也一直记得魏亭阁的栽培以及培养,没有他的帮助,或许他现在还只是翰林的一个小小的官员。从小家境贫寒的他,想要更多的权力,也想出人头地有一番作为,这也助长了他心中的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