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平行人生之棋牌大王 > 第30章 袁老来了

第30章 袁老来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得知袁老可能要来资兴,李乡长就再也坐不住了。

    袁老是谁,那是世界最厉害的水稻专家。他如果要来汉宁,那肯定是要来司门镇啊,谁叫司门镇是汉宁最大的制种乡镇呢。

    自从前年产生了水稻杂交制种的世界最高纪录后,袁老对汉宁制种就益发关注起来。加上汉宁种子公司曹经理是他的得意门生,他也正是司门镇人。

    因此,袁老来汉宁=来司门镇就成了汉宁县干部的共识,这也是为什么许国荣书记会事先知道袁老可能来汉宁的消息。好在许国荣书记也没有藏私,他把这消息无偿的告诉了李建国。

    李乡长对许书记能将这么重要的消息和他共享表示了感谢。

    他知道,团结乡作为一个新增的制种乡,面积并不大,总共才300亩左右,其中鸟窝村180亩,吊棚村120亩,分别与司门镇的白小村和坝下村相邻。那白小村和坝下村都是制种大村,前年世界最高制种纪录就是坝下村创造的。

    袁老如果真要来的话,是肯定要去这个村视察的,到时如果能说动袁老拐个弯儿来吊棚村看看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要说动袁老就绝不是容易的事了,这里面就需要许书记的帮忙了。还有就是这消息本身,没有许书记透露,他李乡长是无从得知的。这也是李乡长对许书记表示感谢的原因所在。

    李乡长指示刘乡长和何聪慧,一定要把制种工作抓好,做好迎接袁老视察的准备,自己则趁五一假期去农业局和种子公司打探消息,加强联络与衔接。

    何聪慧知道这个消息后,心情也很激动。他是学农的,在农学生眼里,袁老是绝对绝对地顶级大佬,是农学人的天花板,是活神仙般的存在。

    何聪慧至今记得,读中专时班上一个异县同学,曾跟着他当农业局长的老爸去过袁老家里一次,后来他屡屡以此为荣,向大家大吹特吹,让大家羡慕嫉妒恨死了。

    何聪慧还记得,在读中二时,袁老曾来他们农校上过一次大课。可惜的是,当时他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对袁老只能远观,目视敬礼,而无法近前握手一遂心愿。那也是何聪慧第一次看见真人版的袁老,也是离袁老最近的一次。

    对袁老的杂交制种理论和事迹,只要是农学生,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特别是他们这种农学专业的学生,更是记得滚瓜烂熟。什么远缘杂交、近亲繁殖,什么保持系、恢复系、不育系,那都是考点。

    实际上,杂交水稻这个项目虽然是袁老首创,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植物杂交技术在当时已经很广泛了。

    那个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国家甚至在1966年就在实验室完成了“三系配套”,只是由于这些杂交水稻的稻种优势不强、制种问题未能解决,导致杂交水稻始终没能走出实验室。

    而优势不强的根本原因就是没能找到理想的保持系,也就是后来找到的雄蕊败育的野生稻。

    袁老在得知这些情况后,也加入了寻找的队伍。当时主政芙蓉省的华书记在听到袁老关于水稻杂交项目的汇报后,对袁老特别支持,在芙蓉全省开展了一个专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相结合,大搞选育水稻“三系”的群众运动。就是芙蓉每一个县的农业技术员对本县的农民进行简单的培训,然后动员全县农民参与到“寻找理想的保持系(稻种)”的活动中去。

    后来华书记到了中央工作,但是他依然把“水稻杂交”当做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来抓。关于“水稻杂交”的汇报,华书记总要亲自听取,并且还作了多次指示。

    在华书记的促进以及推动之下,国务院和农林部都开始高度重视“水稻杂交项目”,并且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1972年,“水稻杂交项目”被列为了全国重点科研项目,各级党组织和科技领导部门加强了具体领导,多次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

    没多久,芙蓉省的这场“寻找理想的保持系(稻种)”的群众运动就被推广到了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领导干部、群众、科技人员三结合的科研协作组,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农场、良种场、社队、大专院校都参加了这项工作,全国形成了一个大协作网。

    也正是这种全国协作,袁老团队才能在1973年,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先后在桂花省、杜鹃省、木棉省、芙蓉省找到了强优势、高恢复度的恢复系,宣告了龙国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制出了第一批杂交水稻种。后来的故事就大家都知道了。

    到了五月中旬,小道消息得到了证实,袁老真的要来汉宁了。在李乡长的不懈努力下,汉宁县种子公司也作出了“如果时间允许,尽可能请袁老去团结看一看”的承诺。

    团结乡的干部群众都自动把可能两字过滤掉了,卯足了劲儿做着各项准备,以迎接袁老来视察。

    事后证明,这种种努力没有白费,“天不负有心人”这话没有说错。在袁老来汉宁的当天,因为一个有趣的小插曲,袁老不但来了团结,还在团结吃了午饭,何聪慧还得到了一个向袁老敬酒(茶)的机会,与袁老面对面交谈了几句。

    袁老来的那天,风和日丽,他正是在坝下村看完制种后,拐过弯来的吊棚。用袁老的话来说“看看这个新制种区的情况,既可以看出你们汉宁县的技术储备到底怎么样,也可以为我们今后扩大制种面积提供经验及样本。”

    李乡长和何支书他们早就在吊棚村上等候。袁老一行过来后,并没有休息,而是直接往田野中走去。

    袁老此时已年过花甲,但头发还是乌黑的,精神矍铄,身材清瘦,穿着很普通的灰色衬衫,脚上居然穿着一双解放鞋。

    他一马当先走在最前面,不时停下看看禾苗。如果不是后面跟着一大群人,人们绝对会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老农,而想不到这是名动天下的袁老。

    他的助手紧紧跟在他后面,不断提醒“袁老慢点袁老慢点。”

    何聪慧和刘乡长他们只能远远跟着,李乡长则挤到了袁老身边,向他汇报团结乡的制种情况。

    袁老一边听一边看,时不时蹲下来看看禾苗,点点头。看得出来,他对团结乡的制种比较满意。

    正在这时,机耕道上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一头野猪正带着四头小猪崽在机耕道上游荡,被围观的群众发现了。

    何支书看到这情况,立即招呼大家“抓住它们,别让它们祸害制种田”,大家于是一哄而上,向野猪围了过去。

    那头母野猪见被发现了,带着四头小猪崽就跳进了附近的制种田。如果再让它们跳进制种田旁边的小溪里,它们就可以从小溪里逃到山上去,到了山上可就抓不着了。

    何支书见状忙又指挥大家“气平,你们几个快去小溪里守着,不能让它们上山。”于是又有几个人跳进了小溪流里,防止野猪上山。

    在大家的围追堵截下,最终有两头小猪崽被成功抓获。那头母野猪及两头大点的小猪崽成功逃脱了大家的追捕。

    毕竟,当野猪拼命逃窜时,人们是不敢正面撄其锋的。那两头小猪崽也是因为跳进制种田时,陷进了烂泥里才被抓住的。

    袁老也看见了刚才的一幕,还看得津津有味的,十分兴奋。李乡长趁机说到:“哈,连野猪都来欢迎袁老,自愿送来当美味,袁老就在我们这里吃午饭吧。”

    袁老很开心,笑呵呵的答应了。

    中午午饭时主打菜自然就是野猪肉,厨师拿出浑身系数,把那野猪肉炒得又嫩又香,用两个小盆装着端到桌上,大家围成一团,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气氛十分热烈,袁老也吃了不少野猪肉。

    席间,大家依次向袁老敬了酒(茶)。看大家敬得差不多了,何聪慧鼓起勇气也端着一杯啤酒走了过去,毕恭毕敬说到“袁老师,你好,我敬你一杯”。

    旁边的李乡长赶忙介绍:“袁老,这是我们团结乡的农技干部小何,也是我们团结乡制种的第一功臣。”

    何聪慧听了有点脸红,正不知怎么解释,袁老笑呵呵的问话了:“小何啊,你是农技干部啊,哪个学校毕业的。”

    “我是东河农校的,去年才毕业的。”

    “哦,东河农校的啊。”

    “我还听过您讲课呢?”

    “哦,什么时候。”

    “就是91年下期,您来我们学校,给我们农学专业的上过一堂大课,在东河农校的阶梯教室里。”

    “哦,是的是的,原来小何也在里面啊。小何不错,第一年制种就能做到这样好,做得不错!”袁老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何聪慧赶紧将啤酒一口闷掉。

    当晚,何聪慧又一次失眠了,能亲耳听到袁老这种大佬的亲口表扬,何聪慧觉得自己太厉害了太幸福了。

    像袁老这样的人物,在他这个行业里已经是做到极致了,几乎无法让人超越。而他却还是那么谦虚,那么平易近人。

    做人做事业到了这份上,此生无憾!“像袁老这样做到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这辈子是无法达到了。”

    何聪慧沮丧的想,“我这辈子到底该干点啥呢?就这样一辈子窝在团结当个乡干部?也不是不行,端着铁饭碗,吃喝不愁,饿不死也撑不着,挺好。……”

    “但你的理想好像不是这样的啊,我的的理想是什么呢?”何聪慧的眼前又浮现出李好香的模样,她笑嘻嘻的说,我看好你呦。”

    不知不觉,何聪慧睡了过去,梦中的主角当然是李好香,只见她左手拿着一副龙国象棋,右手拿着一副国际象棋,笑嘻嘻地对何聪慧说:“我看好你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