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24
大致摸清了天幕出现的时间规律,嬴政与他的爱臣们得以从容地应对这后世跨越时光的恩泽,既不必叫人守着心里惦记着天幕是否会突然出现,也不至于叫哪位该看天幕的却被公务耽搁了时间。
故而天幕再次出现前,嬴政便已带着臣僚在宣室殿前安坐,席前小几上除了空白简牍和笔墨白绢,甚至还有绿酒果品。
关系好的同僚执手入座,沉迷政务的公卿拉着身边人还在讨论,皇帝陛下斜倚着凭几与下首一些的王翦将军说话,不知是否说到了开心之处,俊美的脸上神采飞扬。
宫人守着的香篆燃尽最后一点香粉,连忙向众人报上时辰。
戌时。
于是玩笑中的众人略微收敛,坐回到各自案前。
天幕缓缓亮起,三个肃正端方的墨字着落其上——
【大一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叔孙通眼睛亮了。
这分明是儒家的观点啊!
我觉得我又行了。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提及政哥的功绩,必然离不开一个词——大一统。
何为大一统?
是十年扫六合,天下归秦的广大疆域吗?】
“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有人不由得失笑,“即言大一统,又怎会是单纯的疆域呢。”
【诸侯尽西来固然是始皇的功绩,但无论是站在秦本身的角度,还是我们作为后世人站在时间长河的下游来看,这也只是他作为始皇帝一生功过中,最微不足道的注脚。
那场长达十年的灭国之战,不过是他为实现秦国强盛所迈出的第一步,是实现他千秋功业的一个前提罢了。】
“不过一暴君耳。”司马光摇摇头,他已病笃,如今上朝议事不过强撑着罢了,心中只惦念着先皇当初以羞耻手段抢夺而来的土地,不知何时才能赐还给夏国。
君子之国以仁义为要,江山在德不在险,先皇行诡谲手段,实在有失大国风范,此过若不能及时纠正,有识之士必将如昔年诸侯弃商朝周一般离开天子。
【何为大一统?
《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虽然这里的说法与我们现今理解的“大一统”多少有些出入,但“六合通风,九州共贯”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那我们来看看咱们的始皇陛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做了什么呢?他为何能被称为“始皇帝”呢。
我们在提起沁园春f4的时候,总把秦皇汉武叫作略输文采组,诚然这二位对比管理员确实文治略逊,但已是可冠绝整个古代史,在四百多位皇帝中独占鳌头了。】
“好大的口气!”刘彻见自己被称为“略输文采”倒也不气,只惊讶谁人如此狂傲。他自己尚且年轻不说,但竟然有人能比终南女士口中奠定了万世之基业的始皇帝有更为杰出的文治?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嬴政想起前次天幕后评论的文字,“写这句的人,与下面那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怕是均为那管理员罢——或者说,当家——评价倒是公允,又显豪情万丈。是为俊杰人物也。”
许是伟大的人物之间奇妙的感应,不过是只言片语间,嬴政便隔着时光与文字隐约窥见了一位俊杰。
想着不由得又叹了一句:“惜乎诗不见全貌。”更见不到人的全貌。
他本人确实不怎么写辞赋,但他极爱音乐,此时诗乐尚未分家,他的创作水平如何不好说,鉴赏能力却是毋庸置疑的,那般人物所作诗赋,定然是如其人一般的风华。
【或许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们今人总以为,有些东西的存在是理所应当的,认为那些变化不过是顺应历史潮流变化的自然产物。
比如书同文字。
文字,是文明的载体,目前考古学上判断一个遗址是否可以被定义为“文明”,便是看其有无成体系的文字。
故而,虽然我们已经通过遗址考古证实了七千多年前存在的部落国度,但因为古老的陶器上数量稀少的划痕无法被证实为成体系的文字,从而导致至今无法证明夏朝的存在。】
“七千年前?”
嬴政本就有统一文字的想法,故而对此次的天幕听得格外认真,他固然有自己的思路,但能抄自己的作业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不是么?
于是认真听课的始皇陛下就听到了这样一句。他饶有兴致地算了算,大约在自己之前五千年。
“岂不是比尧舜禹更为久远?莫非炎黄耶?”
【周武王分封众诸侯,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地享有一切权力,包括铸币与文字、律法,不过此时周天子权威尚在,整个上流社会也有雅言通行,文字上的差异倒无足轻重,毕竟地盘小,有资格识字的也就那么几个。
然而当春秋战国五百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各国为了凝聚人心,为了区别他国,开始对本国的文字、语音、度量衡等一切象征王权的存在进行修改,力求与他国不同。
战国时期,本就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文字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新造字、简化字、异体字逐渐多起来。加之长时期的分裂,各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都自成体系,各国之间的文字差异,就更为突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言,当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我们从出土的战国钟鼎、陶器、兵器、货币、竹简、印玺上可以看出,当时文字的分歧的确很严重。
同一个字不但在不同诸侯国有不同写法,而且在同一个诸侯国内,写法也不同。不但秦国同六国的文字不统一,而且秦国文字本身也不统一。有的增加偏旁,有的减少偏旁。偏旁的位置不固定,有的在左,有的在右。偏旁的方向也不固定,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还有的倒立。一个偏旁有的多一笔,有的少一笔。因此, 一个字就有很多写法。一个“阳”就能有二十八种写法。而这还只是我们掌握的资料,实际上的异体写法还会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