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添柴加火
徐昭仪得观察几日,能否为自己所用,得谨慎斟酌后再决定。
马失前蹄,豫妃可不想再继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长春宫,甚至是慈宁宫。
她要一步步走上金字塔的顶峰。
春禧殿。
沈清菱坐在院子里逗软软玩,玳瑁急匆匆走来,俯身在她耳旁说着。
气氛逐渐庄重起来,一旁的宫女惊觉事态不对,玳瑁未开口,她们已经先退下。
院子里只留主仆二人,沈清菱抱起软软,小爪子还在空中挥舞着。
“徐昭仪怕不是疯了。豫妃什么样的人,和她朝夕相处那么久,徐昭仪不可能不知道。”主动搬回偏殿不说,徐昭仪还把长春宫主位还给豫妃。
豫妃有复宠的迹象,徐昭仪在深宫多年,不可能不晓得豫妃的德行。
自请回偏殿,岂不是为豫妃复宠添柴加火?
“郡主,左右咱们也要离开了,这后宫的事儿啊,还是少知道为好。日后长春宫,不必踏足。”
“知道,豫妃看我不顺眼,若是她取代嘉妃,怕是对我不利。幸好,在我离开前,她还兴不起风浪。”对付豫妃,沈清菱怕得罪了云琪。
二人原本关系差,若她动了豫妃,怕是今后再无和好的可能。
对于云琪,沈清菱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友谊。无奈她们中间隔了太多情感,如若对豫妃下手,只怕今生再无和好的可能。
“以嘉妃的手段,豫妃不是她的对手。以她那样鲁莽的性子,除非身后有人帮她,为她出谋划策。”
“这不就有了?徐昭仪在后宫多年,一直默默无闻的一个人,好不容易成了一宫主位,无缘无故为何要把来之不易的位置让出去?”
要么是想巴结豫妃,要么,是不想让自己太难堪。
主动让出位置,在云逸天面前博得个贤良的好名声,在豫妃这儿,还能以姐妹相称。
左右不得罪,徐昭仪走的,倒是一步好棋啊。
两方都不得罪,倒是永寿宫那边,徐昭仪似乎和嘉妃没有任何交集。
徐昭仪在后宫一直就是透明人,沈清菱也只得见过几回而已。或许在她不知道的时候,俩人见过面,沈清菱并不感兴趣。
只要不涉及到利益冲突,沈清菱不会多管闲事,何况自己不久后即将离开皇宫。
走后,也不知何人住进春禧殿。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沈清菱和宫人们一起亲手种植,浇水,他们走后也不知是否有人打理。
又或者荒废了,还跟以前一样,成了一座荒凉的宫殿。
和冷宫,有什么区别呢?丝毫不见人的气息,再美的花儿无人欣赏,如同被埋没在大海里的珍珠。
唉,叹气又有何用呢?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也不会留下来给别人霍霍。
厌恶自己的人可不少,沈清菱有自知之明。
留着这些东西在这儿,只能成为别人泄愤的出气筒,砸了也不会留着。
宣王府的修缮工作在紧张进行着,云痕让人盯着,慕容泽的人也在附近游荡。
两路人马知道对方的存在,还有另外一股势力存在。
三队人马轮流换盯梢的位置,一日一换,日子久了,形成一种默契。
不开口都知道对方要做什么。
今天又到轮班的时辰,三队人马十分默契的到达对方盯梢的位置,顺道给对方干粮。
宣王府不日后便要落成,王府原来的构造不差,在原有的基础上,房梁加固。软装方面,用的都是当下最流行的元素,京城最流行的元素,在宣王府都能见到。
宣王府里还有不少大物件,是从皇宫里运出来,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
云逸天喜欢瓷器,给宣王府送了不少名贵的瓷器。
大红大绿的,这审美是没得救了,沈清菱觉着难看,连蹲守的暗卫看了都摇头。
“这么丑,确定要放在大厅里?”也不怕丢人,沈清菱更喜欢素雅的风格。
好在云逸天没有按照他自己的风格,老师傅询问沈清菱后,把不适合的放到偏院去。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宣王府保留原有的风格,如同十几年前,宣王在世时的模样。
京城中不少人到过宣王府做客,宣王好客,见过原先宣王府风采的,都是京城中的大户人家。
王府大门再次开启,不少人观望着,能否被王府新主人邀请入内参观。
沈清菱入宫后,交好的人不多,入住当日,皇帝带着嘉妃,跟随沈清菱来到王府,给沈清菱撑腰。
全京城的人都堵在王府外围观。
里三层外三层,个个都想一睹一国之君的风采。
“参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姓们跪地行礼,一身明黄色的龙袍,头戴金冠,身后跟着一身富贵艳丽的礼服,乃是后宫地位最高的嘉妃。
身为四妃之首,嘉妃仪态大方出现在百姓面前,不是皇后,却有着皇后的风姿。
雍容华贵,艳丽的颜色穿在嘉妃身上,丝毫不显得庸俗,反而衬得她美艳无比。
沈清菱跟在二人身后,下了马车。
玳瑁扶着,宣王府的大门装饰得十分喜庆,大红色的绸缎和沈清菱今日一身红装,倒是很配。
“不错,和从前一样,如果他还在就好了。”
王府落寞那么多年,总算能再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云逸天眼睛有些湿润。
似乎,眼前有一个翩翩少年背着他,转过身,对着云逸天招手。
灿烂的笑容出现在少年脸上,挥着手,似乎在喊自己兄长的名字。
手足兄弟,他唯一的弟弟,云逸天何曾没想过,帮他留住唯一的念想。
谁知当时接二连三出现的状况,云逸天实在无暇顾及。
程公公手里的托盘放着宣王府大门的钥匙。
云逸天拿起钥匙,郑重的交到沈清菱手里。
“好好收着,今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了。”
众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宣王在百姓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能找到他失散多年的女儿,修缮宣王府,百姓们对皇帝这一举动感觉很高兴。
兄友弟恭,皇帝尚且如此,对待黎明百姓,自然是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好。
“是,多谢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