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
记忆中的童年时光我已淡忘的差不多了,但依稀记得几个发小——总是打架、拌嘴,曾住过的又黑又肮脏的楼洞子——不知在楼道里摔过多少次跤,讨厌的邻居们——总是随随便便闯进别人家闲聊天、霸占别人家门口的空间,拥挤不堪昏暗气味古怪的家——房子是典型的老破小,我直到上大学前都一直和父母挤在一间屋子里,而我亲爱的奶奶则占着一整间屋子和一个大到夸张的床,而且直到搬出那里,她都努力给屋子里制造更难闻的气味。
光这些,谁看了都会认为我童年简直糟透了,但我要说,不,还不是很糟,有个地方,那里还有一些愉快的记忆——我姥姥曾住过的那个在胡同儿里的平房,和它周围的一切,都是。
可以说,大学毕业后,我彻底成了一个平庸的普通人。如果说大学时还有什么梦想、远大的抱负,那也被挣扎求生的无聊生活磨成了狗屎。
有人说,一但你开始回忆童年,就证明你已经老了,也许吧,生活的磨砺可以使人的精神和面貌比他实际年龄老更多。当无处发泄时,有的人就会在思想上逃回童年、躲在记忆里,修复自己。我经常这么干,而且我还将记忆与实际相结合。
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司放了能有三天之久远的大假,我真的记不得上次法定节假日没找理由让我们加班是什么时候了。
嗯。。。。。。有什么是我一直想干,又没时间干的事儿呢?呆在家里,做家务,听父母烦人的唠叨,查看自己可怜的存折,或者呆在暗处盯着同样呆在屋子角落偷窥家人的患有白内障加青光眼的奶奶?!
不!我要逃出家,在别的地方呼吸寂寞孤单但自在的空气,去哪呢?一条长长的拐来拐去的小小胡同儿,两边是老式的木门,厚重的门框、高高的门槛和宽大的石台阶,红砖码的墙壁上贴着一个个扁圆的黑煤饼子,地面凹凸不平,狭窄、幽暗、潮湿、神秘、安静。。。。。。对,就是那了,我姥姥曾经住过的那个胡同儿深处的小平房儿,我童年快乐时光回忆的源泉。我就去那里找我的快乐!
背着行囊左瞧右瞥,仔细而艰难地找着,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这么认真地做事儿了。凭着记忆回想,满脸诚恳地询问,不知疲倦地走,终于在一片拆迁废墟的最深处,一小片完好无损的平房胡同儿呈现在我眼前。
一看到这熟悉的地方,我就仿佛一个在沙漠中迷途的旅人发现了绿洲一样,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我消失在了胡同儿的深处。
狭窄细长的胡同儿里竟还有住家——应该是“钉子户”,但人影儿我是一个没看见。终于我停下了脚步,站在了一扇门前——这里就是我姥姥原来住的房子。从外面看没有人住的迹象,我壮着胆儿推了一下门,“吱吱呀——”门被推开了,屋子比我记忆中要小了好多,站在门口就能看见屋里的全貌,没有太多灰尘,空空的,但是门窗都是完好无损的。既来之则安之,我迈步进屋,从背包里找出把锁,从里面反锁了门,然后掏出一沓儿报纸,打开,一张张铺在地上,再掏出自带的水和食物放在报纸上,一屁股坐在报纸上,大吃大喝起来。
“玲儿!过来帮忙。”在屋外煤气灶旁做饭的姥姥呼唤我。
“噢!”我应声跑了出来,端起屋外窗台上的一盘冒着热气、香味扑鼻的西葫羊肉锅贴进了屋。
夏天本来天黑的晚,但因为一直下雨,所以不到傍晚天早早就黑了。平房一般是没厨房的,更没有煤气管道,那些住在平房里的人,都会在自家屋外再搭个小厨房,用烧煤球的炉子,或用煤气罐做饭。
姥姥家用的是后者,所谓的临建厨房,也就是在屋外仅靠墙放一个灶台,用胶皮管子接上煤气罐,再在灶台上面支一个小顶棚,以防下雨下雪弄湿了灶眼儿。
我最爱吃的就是姥姥做的西葫羊肉馅锅贴儿,馅儿香皮儿脆。每次来,她都给我做这个吃,怎么吃都不腻。可是,自从姥爷死后,她就再没做过。
不知为什么,每次一个人安静的吃东西总会想起那天:阴沉沉地天空,高高的墙壁,细细的小雨,小小的灶台,香喷喷的锅贴儿,姥姥的背影,还有一直记着那天的小小的我。
不行!越想越吃不下去了,和那顿锅贴儿比起来,我现在手里的食物就像一堆煤球儿,嘴里像在嚼蜡。既然吃不下去,干脆睡觉算了。
我从背包里掏出花了我半个月工资的高级野外睡袋,铺开,拉开拉链,钻了进去。白天找的太辛苦了,还没有两分钟我就进入了梦乡。
因此,根本没有注意到一个巨大到邪乎的黑影儿从屋外慢慢地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