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皇帝灭魏延的A,B计划
黄河南岸,魏延一直在找船,但就是不过河。
在这几日间,还命令士兵们返回陈留义军村庄,帮忙打扫战场,掩埋死者,救治伤员。
典韦和几百个青壮村民还正式要求加入南阳军,魏延求之不得,高兴的应允了下来。
现在南阳军中,武力值第一的就是徐晃,但徐晃虽强,还是敌不过关羽。
随着典韦加入,魏延无疑是如虎添翼,即使碰到三国第一猛将吕布,也可以扳扳手腕。
数日后,从南阳传来了大局已定的消息,魏延才命令士兵渡过黄河,打算北击黑山军。
按常理来讲,将黑山军驱逐至黄河北岸已然算是一场胜利,实在没有必要冒险渡河再战。
然而,魏延决定搞一波大的,彻底平定黑山军,以树立威望威信。
魏延恶意猜度了下皇帝刘宏,觉得刘宏让自己独力去平乱黑山军,刚出征,刘备就在背后图谋南阳,很大可能是刘宏为了削弱自己的实力,而搞的小动作。
两虎相争,两败俱伤后,猎手再出来收拾场面。
可是,高明的猎手是以猎物形式出现的,有些人越打仗队伍越壮大。
当然,魏延敢于渡过黄河北去,是认为皇帝刘宏现在依然需要他,并且还是会如历史那样短命。
刘宏的对手不会因为魏延的出现而停止布局,病入膏肓的大汉不会因为一两个郡的短暂经济成功而能够起死回生。
丞相这个高位落到魏延头上,也只是刘宏为了解决财政经济问题的短期无奈之举。
更为关键的是,在魏延穿越之前的公元 188 年年初,刘宏下达了一项将郡守改为州牧的诏令。
这意味着各州牧获得了征兵和征税的权力,成为了事实上的一方诸侯。
如此一来,百弊丛生的东汉注定会迅速陷入天下大乱的大乱世。
魏延的策略就是踏实做事,做出成效,树立名望威信,吸引更多英才豪杰前来投靠,苟着发育,苟到刘宏嗝屁。
而平定黑山军正是一个绝佳的契机,可以乘机收服一批来自河北(黄河以北)的英雄豪杰,如此一举两得、一鱼两吃之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只有半数人马渡过河的时候,却接到朝廷诏令,诏令命令魏延带领南阳亲军继续平定黑山军,西园八校火速赶回京都洛阳,护卫皇上安全。
这么突然的命令西园八校返回,魏延总有种风雨欲来的感觉,隐隐感到京都洛阳肯定有大事发生,但具体会是何事,却无从知晓。
为了平息内心的不安,魏延几乎倾尽全力,将周边南阳米行的粮食全部抽空,并运往黄河北岸。
也正是这个举动,最终竟成为了拯救他和南阳亲军命运的关键一步。
事实上,正如魏延所预感的那样,早在他出征之前,刘宏便与核心幕僚重臣秘密策划了一项特别针对魏延的计划,亦可称之为阴谋。
经过深思熟虑和权衡利弊后,他们制定出一套战略:疏远南阳、平定动乱、消灭魏延。
然而,这一切都瞒着魏延本人。
尽管魏延身为丞相,看似地位显赫,但在皇帝刘宏的团队中,他却是个处境尴尬且不合群的角色,仅仅被视为皇帝的超级打手。
刘宏从未真正将他视作心腹,而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朝廷群臣们,大多在内心里视魏延为敌,依然看做是黄巾贼。
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使得魏延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举步维艰,缺乏有效信息源。
如今,借助南阳雄厚的财力支持,绝大部分流民、黄巾都得到安置,整个国家的局势初步稳定下来。
而南阳钱多粮足,刘宏经过深思熟虑后坚信,只要将南阳的钱粮财物据为己有,便能彻底解决困扰全国已久的经济和民生难题。
此前在魏延的领导下,还成功培养出数十位能干的干吏,这让刘宏愈发坚信,只要日后对这些干吏委以重任,并采用魏延的方法,定能轻松搞好民生经济事务。
除此之外,在军事方面,南阳军队所配备的那些轻巧坚固的铜铁铠甲和头盔,同样令刘宏垂涎欲滴。
在刘宏看来,只要能够掌控南阳,拥有南阳的钱粮和军事装备,自己必将实力大增,足以与世家大族一较高下,从而真正掌控帝国的权力,进而重整天下,实现汉室复兴的宏伟目标。
正所谓“鸟尽弓藏”,如今朝廷已然不再需要魏延,况且其威胁实在太大,是时候铲除魏延了。
为了掌控南阳,皇帝刘宏精心策划了 a、b 两套方案。
首选择 a 计划是趁魏延率军出征之际,派遣自己信得过的亲信采取各种手段,迅速接管南阳地区的军政大权。
刘备就是a计划的核心,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
然而,事与愿违,a 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刘宏不得不启动备用的 b 计划。
b计划则是把魏延引向黄河北岸,再把魏延拒于南岸,并在此过程中断绝魏延及其南阳军队之间的联系,进而彻底吞并南阳。
为免魏延这头猛虎反扑,在黑山军乱军耗费魏延南阳军的军力之后,再通过断粮、其他边军合围等手段,一举而灭魏延带领的南阳军。
为了防止魏延渡过黄河回到南岸,刘宏下令西凉边军的董卓率领部队前往黄河北岸镇守。
对于刘宏来说,董卓同样也是他极度想要铲除的对象,此次正好可以借魏延之手让他们大打出手。
站在魏延角度,也知道刘宏迟早会对自己动手,但起码得等到年底秋收,经济彻底上了轨道之后。
那时候,按照历史走势,刘宏早就挂在墙上了,所以当下魏延对刘宏并没有什么防备之心。
然而,在刘宏眼中,如今的南阳地区已然富饶无比,整个国家也是当政以来从未有过的富足与安稳。
这种现代人和一两千多年前古人之间对经济看法的巨大差异,导致魏延对刘宏和局势的巨大误判。
在不经意间,魏延却恰好如刘宏所期望的那样,无需刘宏耗费任何心思和精力,便心甘情愿、自觉自愿地渡过黄河向北进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