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十 章 疲秦之计
校军场上,成蟜手持长剑,汗水沿着额头滑落,他的呼吸急促,显然已经累得够呛。阳光炽热,他的衣衫湿透,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疲惫和厌倦。
华阳夫人站在一旁,面容严肃,她注视着成蟜,眼中透露出坚定和期望。她轻咳一声,喊道:“成蟜,继续练!不能半途而废。”
成蟜听到华阳夫人的声音,心中不禁一紧。他知道她的要求严格,但此刻他真的已经累到无法再坚持下去。他喘着粗气,试图说服她:“祖母,我真的累了,让我休息一下吧。”
华阳夫人却不为所动,她走到成蟜身边,语气坚定地说:“成蟜呀,祖母让你自幼读兵书,习弓马,练武艺是为了什么?为的就是有一天,你能够像大秦先祖们那样扬大秦君威于天下,令诸侯丧胆。“
”孩子,你要知道,大秦的江山社稷早晚有一天是要交到你手上的,你不好好磨练自己,这千金中岛如何承受得起?现如今有的人已经强于你前了,要格外尽心呀,不要忘了,你的父王母后是怎么死的。她的目光中充满了鼓励和鞭策。
成蟜咬了咬嘴唇,他明白华阳夫人的话有道理,但疲惫的身体却让他难以动弹。然而,他也不想让她失望,于是深吸一口气,重新握紧长剑,再次展开练习。
他的动作虽然显得有些吃力,但他依然努力地挥舞着剑,每一剑都带着坚定和决心。华阳夫人看着他,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翌日,嬴政召集众臣朝堂议事,因为秦国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旱灾,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韩国使臣晋见,说有办法帮助秦国解决旱情!
&34;禀王上,太后,韩国使臣求见!&34;内侍语气恭敬地禀报着。
赵姬环顾四周,却没有看到吕不韦的身影,不禁心生疑惑,开口问道:&34;仲父呢?为何仲父今日没来上朝?&34;
大宗正殇公上前一步,躬身回答道:&34;回王上太后,关中地区连年遭受旱灾,庄稼歉收,百姓生活困苦。相邦心系民生,亲自前往灾区视察灾情,了解百姓所需,以便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34;
嬴政听后,目光转向赵姬,脸上露出一丝不满之色。他故意提高声音说道:&34;母后,要不要等等仲父呀?也许他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眼下的困境。&34;
嬴政心中暗自思忖,自己身为秦国的君主,理应独当一面,不能事事依赖吕不韦。他这样说,一方面是想试探赵姬对吕不韦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想向众人表明自己的决心和能力。
赵姬自然听出了嬴政话语中的弦外之音,但她并未表露出来,只是面无表情地回应道:&34;不必等待了,直接传见吧。&34; 说完,她轻轻挥了挥手,示意内侍将韩国使臣带进来。
&34;是,宣韩国使臣晋见!&34; 内侍高声喊道。
紧接着,一名身着华丽服饰的使者缓缓走进殿内,双膝跪地,行大礼参拜道:&34;韩国使臣&39;郑国&39;拜见大秦王上、太后!敝国韩王得知贵国遭遇严重旱灾,内心焦虑万分。特派遣微臣前来进献良策,以解秦国燃眉之急。&34;
嬴政心中暗自思忖,你们这些人怎么可能会有好意,不落井下石已经算得上仁至义尽了。
他目光锐利地盯着郑国,语气带着质问:“哼!你们究竟有何妙计?告诉寡人,你们能为秦国引来多少水源?又能够灌溉几片田地呢?”
嬴政故意如此言说,就是想要让这位来自韩国的使臣当众出丑,让他陷入尴尬境地。
周围的秦国人听到嬴政这番话,纷纷哄堂大笑起来。然而,郑国显然明白嬴政话语中的讽刺意味,但他并未动怒,反而显得十分镇定自若。
他静静地回答道:“尊敬的王上?啊,微臣此次前来,并没有携带任何实际的水流,而是怀揣着一条绝妙计策。这条计策足以确保秦国的关中地区变得肥沃富饶、广袤无垠,从此永远摆脱旱灾的困扰。”
嬴政自然不会轻易相信郑国所说的话,他冷笑一声,追问道:“哦?难道你是天上的神祇或者掌控雨水的神灵不成?竟敢夸下如此海口!”
这个口出狂言之人就是鼎鼎大名的“郑国”,秦国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的总工程师!
(据史料记载,韩国因为害怕被秦国吞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对秦国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策略叫“疲秦之计”,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渭水之间开凿一条大型的灌溉渠道,名为“郑国渠”,表面上说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想耗费秦国的实力)
面对嬴政的质疑和嘲讽,郑国依旧保持着冷静,他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回应道:“王上息怒,微臣并非神明,只是一名专注于水利工程的工匠而已。在我们韩国,我一直负责治理水灾事宜。现在,微臣愿将一幅详尽的地图献给大王您审阅。”
说完,郑国从怀中取出一卷羊皮卷,恭敬地递给嬴政。
郑国将绘制得极为精细的地图缓缓地在大殿之上铺开,嬴政定睛看去,只见图上泾渭二水清晰可见。
他不禁心生疑惑,喃喃自语道:“这分明就是泾水和渭水啊!
可再仔细一瞧……嗯?这泾水与渭水之间怎会多出一条河流来呢?如此凭空捏造,岂不是荒谬至极?”嬴政眉头紧蹙,满脸困惑地看向郑国。
郑国不慌不忙地躬身施礼,然后上前一步,手指着地图解释道:“秦王明鉴,此图确非虚构。您看,这三条河流之中,以泾水最为浩大,但它却绕道关中后才注入渭水。若能在此处开辟一条大型水渠,由瓠口导引泾水至洛水,必可充分滋润关中地区的万顷良田。”
嬴政听得聚精会神,待郑国话音落下,脸上露出欣喜之色,高声赞叹道:“妙哉!如此一来,寡人之秦国必将粮丰民富,国力大增!”
这时,郑国微微一笑,接着说道:“我韩王深知此渠意义重大,特派微臣前来告知大王。倘若秦国决意开凿这条利国利民的水渠,郑国愿留在贵国,倾尽全力为大王劈山引水,造福利泽深厚的大秦帝国。”
然而,一旁的殇公似乎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他轻咳一声,拱手对郑国道:“老夫有些不解之处,还望贵国使者不吝赐教!”
郑国恭敬道:“殇公但说无妨。”
殇公说道:“请教韩国使臣,修建此渠需要多少人工呀?”
郑国答道:“每年三十万众。”
殇公又问道:“那几年方可修成呀?”
郑国不确定道:“五到七年”
殇公问道:“到底是五年还是七年呀?”阴公需要一个准确的答案
郑国稍一迟疑答道:“七年”
殇公不满的质问说到:“七年,七年才得渠水,八年才得良田,那于我秦国当今大旱何补呀?七年之内如再有大旱仍是缓不应急,不知韩国使臣何以教我?”
说完又对着赢政道:“王上,老臣愚昧,请王上慎之又慎呀!”
殇公此话一出,众臣议论纷纷,当即遭到了一众大臣的反对,原因很简单,一修渠事劳民伤财且回报周期长,这些大臣作为大秦的投资者觉得这个买卖不划算,确实,韩国派遣工程师来到秦国游说的本意也是为了坑秦国,想用“疲国之策”限制秦国的经济发展,从而限制大秦国力。
然而,嬴政心中所想却并非如此。他追求的并非眼前一时之得失,而是更为长远的利益与发展。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说道:“郑国所言实乃关乎我大秦未来之百年、千年大计啊!我大秦之功业必将传颂千秋万代,又何须拘泥于区区一个七年呢?
此等妙计,环顾我大秦上下竟无一人能及,寡人当机立断,册封郑国为督造,全权负责此次修渠事宜!”
正当嬴政准备一锤定音下达旨意之际,太后赵姬突然挺身而出!她坚决表示反对道:“王上啊,此事牵涉甚广且影响深远,实在不宜草率定论,还是择日再行商议为妥。”
嬴政闻言顿时心急如焚,如此绝佳良策,岂能拖延等待?他连忙急切地回应道:“母后,请您相信儿臣一回,就让寡人来做这个主吧。”
面对嬴政的恳求,赵姬依旧不慌不忙地回应道:“王上莫急,此事究竟利弊几何,尚需待仲父归来后再行定夺才是上策啊。”话音刚落,赵姬便高声喊出“退朝”二字,这场朝堂议论也就这般仓促收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