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 章 脑机接口的前世今生
11 脑电波的发现
1875年,德国生理学家埃米尔·杜布瓦-雷蒙(emil du bois-reymond)发现了脑电波。他将电极连接到兔子的大脑上,记录到了大脑活动的电信号。这一发现为脑机接口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2 早期的脑机接口研究
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神经学家汉斯·伯格(hans berger)发明了脑电图仪,可以记录人类大脑的电活动。伯格发现,大脑在不同状态下会发出不同模式的脑电波,例如在清醒时会发出α波,在睡眠时会发出θ波。
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科学家何塞·德尔加多(josé delgado)将电极植入猴子的大脑,并通过电刺激控制猴子的行为。他的研究表明,大脑活动可以通过电信号进行控制。
13 脑机接口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尼尔·拉森(neil birren)和埃里克·克拉克(eric clark)开发了第一台脑机接口设备。该设备可以将用户的意念转化为控制计算机光标的信号。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神经科学的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新的脑机接口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疗、康复、教育等领域。
21世纪,脑机接口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2014年,美国科学家菲利普·诺尔(philip nuytten)开发了一款脑机接口设备,可以帮助瘫痪患者控制假肢。
2016年,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创办了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致力于开发可以读取和控制大脑信息的设备。
2020年,埃隆·马斯克创办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发布了猴子用意念玩游戏的视频,引起了轰动。
脑机接口技术已经从科幻走向现实,并有望在未来彻底改变人类与机器交互的方式。
……
脑机接口的技术
21 侵入式脑机接口
侵入式脑机接口是将电极直接植入大脑皮层或皮层下结构中,以采集脑电信号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脑电信号,因此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
侵入式脑机接口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微电极阵列: 将微小的电极植入大脑皮层中,形成电极阵列,以采集脑电信号。
皮层下深部电极: 将电极植入大脑皮层下结构中,例如海马体、丘脑等,以采集脑电信号。
侵入式脑机接口具有以下优点:
信噪比高: 由于电极直接植入大脑中,可以采集到更强的脑电信号,因此信噪比更高。
空间分辨率高: 由于电极阵列可以覆盖更广阔的脑区域,因此空间分辨率更高。
但是,侵入式脑机接口也存在一些缺点:
手术风险: 植入电极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存在一定的感染、出血等风险。
伦理问题: 侵入式脑机接口涉及对大脑的直接干预,因此存在一些伦理问题。
以下是一些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应用案例:
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行动能力: 侵入式脑机接口可以帮助瘫痪患者用思想控制机械臂或假肢,从而恢复部分行动能力。
帮助盲人恢复视觉: 侵入式脑机接口可以帮助盲人将视觉信息直接传输到大脑,从而恢复部分视觉功能。
治疗癫痫: 侵入式脑机接口可以用于监测癫痫发作前的异常脑电活动,并及时进行干预,以治疗癫痫。
需要注意的是,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仍在临床试验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