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纪 > 第22章 董卓谋迁都

第22章 董卓谋迁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董卓击败孙文台】

    孙坚率领豫州的诸侯兵前去讨伐董卓。董卓先派出徐荣和李蒙四处抢掠。徐荣在梁地遇到孙坚,双方交战,结果孙坚战败,只得率领数十名骑兵逃出。

    孙坚平时都穿着赤色的罽帻,这次他脱下这个帻子让亲近的将领祖茂穿上。董卓的骑兵争先恐后地追逐祖茂,故而孙坚得以从小路逃脱。祖茂受困,下马后把帻子套在了坟墓边的柱子上,然后藏在草丛中。董卓的骑兵发现柱子上的头帻,围了数重,走近之后才发现那不过是根柱子,于是离开了。

    当时的颍川太守李旻被董卓的兵马擒获,董卓下令将其烹杀。每次诸侯的士兵被董军俘虏,都会用布缠裹后倒立在地上,再用热膏灌杀。其中,袁绍的豫州从事李延在被捉获后,就惨遭煮杀。

    【迁都长安的争论】

    董卓因山东诸侯兵力正盛,想要迁都以避其锋芒。朝中的公卿们都不愿意,但没人敢说出来。

    之后,董卓任命河南尹朱儁为太仆,当作自己的副手。当使者前去征召时,朱儁谢绝了委任状,不肯接受官职,他趁机说:“国家迁都西方,必然会损害朝廷的威望,也会让山东的叛军更加猖獗。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合适。”

    使者答复说:“相国征召您,您拒绝了;相国并没有就迁都问题征询您的意见,您却越职言事,这是何故?”

    朱儁回答说:“副相国这个职位不是我所能担任的;迁都的决策有误,应当出言劝阻,这是当务之急的事。我拒绝拜职是因为我不适合做这个官,而我的话则是出于国家的急需。”因此,朱儁最终没有担任副相国的职务。

    董卓召三公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和司空荀爽等公卿开会,他说:“高祖定都关中,历经十一代;光武皇帝迁都洛阳,到现在也已经是十一代了。按照《石包谶》的预言,应将都城迁至长安,以符合天人之意。”座中所有人都十分惊讶,无人敢回应。

    杨彪便说:“迁都改制,是天下大事,必须顺应民心,看准时机。古时候盘庚五次迁都,殷民都很不满意,所以他发表了三篇演说来劝解他们。过去王莽篡位,五常之道都被破坏了,更始与赤眉之乱时,长安城被焚毁,百姓遭受残害,流亡四散,无家可归。后来光武帝受命登基,迁都到洛阳,这是符合时势的决定。现在我们国家拥立了圣明君主,光隆汉祚,却要无谓地废弃宫庙,舍弃园陵,恐怕百姓会感到惊愕,不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必然会引起骚乱。《石苞室谶》是一本妖邪之书,岂能为了迁就书中的描写而迁都?”

    董卓说:“关中地区肥沃,所以秦国能并吞六国。现在迁都到西京,百姓小民也不足与我们商议。就算关东的豪强有什么动静,我有强大的军队可以镇压,让他们归顺于我。如果他们还不肯,可以将他们赶到沧海之滨。”

    杨彪说:“动乱很容易发生,但是要维持安定却非常困难。而且长安的宫殿已经破败不堪,不可能一蹴而就地修缮好它。”

    董卓说:“当年汉武帝居住在杜陵南山下,有成千上万个瓦窑,把凉州的木材运到东面,建造宫殿和官署,这并不难。”董卓的心意不得到满足,就生气地说:“你是想阻挠我的计划吗?如今关东出现了叛乱,崤函关口非常坚固,是国家的重要防线。边章、韩遂也写信来威胁,要求朝廷必须迁都。如果他们率领大军向东进攻,与诸侯夹击,我没法双线作战,你便可以做内应,跟袁氏里一起领兵西向了。”

    杨彪生气地说:“西方自然是杨彪必经之路,但我们不知道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

    百官们都感到恐惧。太尉黄琬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杨公的话难道没有可思考的价值吗?”董卓没有回答。

    荀爽看出董卓心意已绝,担心杨彪等人会被杀害,于是从容地说:“相国难道就乐意迁都吗?只因山东诸侯发起兵变,这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迁都来应对这种局面,稳坐关中,东制诸侯,这是秦朝灭亡六国、汉朝平定七王之乱的形势啊。”

    听完这话,董卓的心情才平复了些。黄琬退出后,又继续反驳这个提议。

    【董卓残杀士大夫】

    二月乙亥日,董卓以灾异为由罢免了黄琬、杨彪等官员,重新任命赵谦为太尉,王允为司徒。董卓问王允谁适合担任司隶校尉,王允推荐盖勋。董卓认为盖勋过于明智,不能让他掌握这么重要的职位。

    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都强烈反对迁都,董卓大怒,说:“我刚入朝的时候,你们二人劝我重用士人,故而我推行新政,让韩馥、刘岱、孔伷等人担任要职。等他们各自到任以后,就举兵图谋推翻我!这是你们二人在出卖我,我哪里对不起你们了?”

    荀攸跟议郎郑太、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密谋说:“董卓非常残暴,比桀、纣还要恶劣,全天下都怨恨他,他虽然有强大的兵力,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以直接刺杀他,以此来向百姓谢罪,然后占领殽、函,辅佐王命,号令天下,这就是齐桓公、晋文公尊王的义举了。”这个计划刚要实施时,就被董卓发觉了。

    庚辰日,董卓命人收捕伍琼、周毖,尽皆斩首;何颙、荀攸则被投入监牢囚禁起来,之后何颙忧惧自杀,荀攸托人游说董卓,才得以幸免。杨彪和黄琬为此恐惧,都亲自到董卓跟前道歉,董卓也正好后悔杀了伍琼、周毖,于是又任命杨彪和黄琬为光禄大夫。

    眼见董卓日益专横,华歆主动请求离开京城,外任为下邽令;他和郑太等六七个同志一起步行出武关。路上遇到一个独自行走的人,此人请求与他们同行,大家都想同意,但华歆说:“不行。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危险之中,祸福患害,道义上也必须要一致。我们不能无故地接纳一个人,不知道他的道义如何。如果接纳了他,而后遇到何种进退问题,就无法中止了!”众人不忍心,最终还是同意了那个人的请求,一起前行。后来那个人掉进了井里,众人想要抛弃他。但华歆说:“既然已经和他一起行路了,就不能不义地抛弃他。”于是大家一起将他救出来,然后分道扬镳。大家都认为华歆做了一件大义之事。后来华歆病倒了,于是从蓝田走到南阳。

    许靖也害怕被诛杀,于是逃到了孔伷那里。

    【皇甫嵩束手就擒】

    董卓征召京兆尹盖勋为议郎,当时左将军皇甫嵩领兵三万驻扎在扶风。盖勋与皇甫嵩密谋讨伐董卓。恰在此时董卓又派人来征召皇甫嵩,任命其为城门校尉,长史梁衍就对皇甫嵩说:“董卓烧杀掳掠京城,随意废立君主,现在又征召将军进京,大则遇害、小则受辱。如今董卓在洛阳,天子正西迁长安,将军可以率领军队迎驾至尊,以天子的名义下令讨伐逆贼,征召各地的军队。袁氏在东面逼迫董卓,将军也在西面夹击他,这样就可以轻易地擒获国贼了!”但皇甫嵩没有听从,而是选择接受董卓的征召,主动交出兵权,然后赴京上任。

    皇甫嵩进京后,有司根据董卓的授意,将他抓捕起来,关在大牢里,准备随时诛杀。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素来与董卓交好,他急忙从长安逃到洛阳,归附于董卓。当时董卓正在设宴欢会,皇甫坚寿前去质问,责备他违反了大义,接着又在董卓的面前叩头流泪。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离开座位请他坐下。董卓也起身,拉着他一起坐。接着下令将皇甫嵩释放,让他重新担任议郎,并晋升为御史中丞。

    皇甫嵩离去之后,盖勋觉得自己的兵力薄弱,不能独立,于是也接受征召,来到了京城。董卓任命盖勋为直骑校尉。有一次,河南尹朱儁曾向董卓陈述军事,董卓反驳他说:“我打了无数胜仗,心中自有决断,你不要乱说,小心弄脏了我的刀!”

    盖勋在一旁劝解说:“古时的武丁即使是一位明君,也需要箴谏,更何况像您这样的人,难道您想要封住别人的嘴巴吗!”于是董卓向朱儁道歉。

    【汉献帝迁都长安】

    董卓派军队到阳城,碰到了一群村民在社下聚会,他竟下令将众人全部斩首,然后用他们的车把妇女载回,车辕上还悬挂着许多人头,士兵们都高呼道“攻打贼寇大获全胜”。之后,董卓将人头烧掉,将掳掠来的妇女分配给甲兵们做婢女和小妾。

    丁亥日,皇帝的车驾开始西迁。董卓抓捕了所有富人,污蔑他们有罪,不仅将洛阳城的富人悉数诛杀,而且还抄没他们的财产,死亡人数不计其数。他还强行将几百万人口从洛阳迁徙到长安。骑兵在后面催促驱赶,导致百姓自相拥挤践踏,有许多人耐不住饥饿,便大肆抢劫偷盗,从洛阳通往长安的道路上,尸骨累累。

    董卓并不随驾迁徙,而是独自留在毕圭苑中驻扎,他命人将宫殿、官府和居民的房屋全部烧毁,导致方圆二百里内,连鸡狗都没有留下。董卓还让吕布打开了汉朝诸帝的皇陵以及公卿百官的祖坟,大肆抢夺陪葬品。

    三月,乙巳日,皇帝的车驾进入长安。之前,长安经历过赤眉之乱,宫殿、宗庙和居民的房屋全部被焚毁,只有高庙和京兆府舍幸存下来。皇帝只能住在京兆府舍,之后才稍微修缮了些宫殿。

    在迁都时,王允把兰台、石室的图书和其他重要的东西都收藏起来,然后带着这些东西一起去了长安。他把这些旧的历史资料都整理汇集起来之后,才向朝廷上报。这些历史书籍保存完好,主要还是王允的功劳。

    当时董卓还留在洛阳,所有的朝政大小事情都委托给了王允。王允外表看起来很依顺董卓,但他内心里却忠于王室,有着像大臣一样的胸怀。他善于伪装,为了大局,能够隐忍屈从,因其迎合董卓的意愿,所以董卓很信任他,没有产生猜疑,因此在王室危难之时,王允能够出力扶持,皇帝与百官都依仗着王允。

    起初,王允看到董卓的恶行已经到了极点,逐渐显露出篡逆的端倪,于是就和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太等人密谋共同杀掉董卓。他派遣护羌校尉杨瓒去做左将军,又命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使二人率兵出武关道,以讨伐袁术为名,其实是要分路征讨董卓,把天子救回洛阳。不料董卓心生怀疑,把二人留了下来,王允于是任命士孙瑞为仆射、杨瓒为尚书。

    董卓因为袁绍带头起兵的缘故,在戊午日杀掉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以及他们家族中的五十多口人。

    【司马朗避乱黎阳】

    司马防当时是治书御史,理当跟随朝廷一起迁徙。他看到四方云扰,天下大乱,于是派他的儿子司马朗把家人送回本县。有人告发说司马朗将要逃亡,并将他抓捕,送到董卓跟前审判。

    董卓对司马朗说:“你与我死去的孩子同岁,为什么要这样背叛我?”

    司马朗于是对董卓说:“明公有高世之德,遇到阳九之会,得以清除群秽,广招贤才,这是虚心垂忧,要兴治理。威德显赫,功业辉煌;结果却发生诸侯起兵,州县沸腾,百姓不安,抛弃财产,流亡躲藏的混乱局面。即使四关设置禁令,加重刑罚,也绝不能禁绝百姓的流亡。这是我留在邑里的原因。希望明公审视过去,三思而行。如果您能够荣耀名声,那么与伊尹、周公相比也不遑多让。”

    董卓说:“我也明白了,你的话很有意义!”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将覆灭,生怕被留下来,于是他散发财物来贿赂董卓的亲信,请求回到家乡。他对父老们说:“董卓悖逆,是天下人的仇敌,这是忠臣义士奋发之时。我们的县与京都接壤,洛东有成皋,北界有大河。如果天下起义军无法进兵,那么他们一定会停留在这里。这是四面受敌之地,难以保全。不如趁着道路还通畅,带着家人往东迁到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过去与我们乡有姻亲,他现在是营地的监督,统帅军队,足以作为我们的保护人。如果后来发生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迟。”

    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随他,只有同县的赵咨和家人一起跟随司马朗去了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的数十万人都聚集在荥阳和河内。各将领的利益无法统一,最终发生内讧,纵兵掠夺,导致当地百姓死亡的人数过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