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 > 附录3 阿育王

附录3 阿育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一位君王,在公元前268年至公元前232年统治着印度次大陆。他是孔雀王朝的开创者旃陀罗笈多·孔雀的孙子,对佛教的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他将旃陀罗笈多·孔雀所统辖的疆域从阿富汗的西部地区扩展到了孟加拉的东部地区。疆域范围包括今印度次大陆除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外的所有地区。阿育王时期孔雀王国的首都是华氏城,即今巴特纳。

    阿育王继位后对羯陵伽国[1]发动了一场血腥味十足的战争,并于公元前260年征服了羯陵伽国。在目睹了羯陵伽之战的惨状后,公元前263年,阿育王皈依了佛教。阿育王因阿育王石柱、阿育王法敕而闻名,也因派往斯里兰卡和中亚的弘法者而闻名。除此之外,阿育王还在释迦牟尼佛浬槃前生活、讲道的几个地方树立了纪念碑以示纪念。

    除了阿育王法敕,阿育王的相关文献主要是阿育王过世后流传的各种传说。譬如,写于2世纪的《阿育王传》和斯里兰卡文献《大史》。今印度共和国的徽章图案就源自阿育王石柱上的狮子柱头。阿育王的名字在梵语中的意思是“无忧”。在阿育王法敕中,他被尊称为“天宠慈颜”,意为“受众神宠爱”与“充满慈爱”。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曾在《世界史纲》中写道:“在名垂千古的千千万万个君王的姓名中,阿育王的姓名最耀眼夺目。”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创始人旃陀罗笈多·孔雀的孙子,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的儿子。因为旃陀罗笈多·孔雀曾与塞琉古一世联姻,所以阿育王的祖母很可能具有希腊血统。据载,阿育王有好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从小就受到军事训练。

    《大譬喻集》中记载阿育王曾平定一场由图谋不轨的大臣造成的叛乱。然而该事件可能是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统治时期发生的事情。据多罗那他说,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的大臣捣毁了十六个镇的统治势力,并自封为当地统治者。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该事件说明了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曾征服德干地区,另一些史学家认为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只是平息了当地的叛乱而已。

    在这件事件后,阿育王被派往乌贾因驻守,任当地总督。通过中央邦的纪念碑文可以得知,阿育王年轻时曾在乌贾因任职。

    公元前272年,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驾崩。他的离世引发了一场继位之争。据《大譬喻集》记载,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希望将王位传给修私摩,但大臣们支持的是阿育王,因为修私摩对大臣们十分不敬。一个叫成护的大臣对阿育王继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阿育王传》记载,在成护的帮助下,阿育王除掉了王位的合法继承人,最终登上了王位,并任命成护为首相。而在《岛史》与《大史》的记载中,阿育王在登上王位前杀死了他的九十九个兄弟,只留下了年纪最小的维塔苏卡————或蒂西亚。该记载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公元前269年,即阿育王继位第四年,阿育王举行了加冕仪式。

    在佛教的传说中,阿育王性情暴戾、秉性顽虐。他曾建过一所号称“天堂地狱”的监牢。这个监牢外部华美,但里面的刽子手所实施的刑罚却令人瞠目结舌。因此,阿育王被称为“恶阿育王”。有学者称,佛教文献中的传说是为了凸显佛教的教化作用,因此对阿育王皈依前的恶行有所夸张。

    登上王位后,阿育王用了八年的时间扩张领土。从现在的阿萨姆邦东部到俾路支斯坦西部,从阿富汗北部的帕米尔高原到南印度半岛,除了现在的泰米尔纳德邦与喀拉拉邦外,都被阿育王收于治下。

    据载,阿育王有五位妻子、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据《大史》记载,早年在前往乌贾因任总督的路上,阿育王曾在维迪斯哈逗留,并娶了当地女子德维。后来,德维诞下了摩晒陀与僧伽蜜多。在阿育王继承王位后,摩晒陀可能被阿育王派往斯里兰卡弘扬佛法。

    阿育王早年嗜杀成性,但在羯陵伽之战后皈依了佛教。当时的羯陵伽国是一个独立的王国。羯陵伽之战发生在阿育王继位后的第八年。从阿育王《第十三摩崖法敕》可以了解到,该场战役死伤惨重。其中,十万士兵丧命,十五万人被驱逐出境。该法敕也记录了阿育王在羯陵伽之战后的无限悔恨之意。

    阿育王王后

    相传在羯陵伽之战后,阿育王被战后的伤亡与破坏震撼————所见之处皆是烧毁的房舍和横七竖八的尸体。这场死伤惨重的战役让原本睚眦必报的阿育王性情大为改观。从此之后,阿育王开始变得沉稳祥和并最终成为佛教护法王。知名印度学家阿瑟·卢埃林·巴斯汉姆声称,阿育王所大力弘扬的“正法”并非佛教思想。尽管如此,佛教在孔雀王国与其他周边国家的传播却离不开阿育王的大力扶持。阿育王的儿子摩晒陀与女儿僧伽蜜多也因对佛教的传播而声名远播。僧伽蜜多的意思就是“僧伽之友”。正是因为摩晒陀与僧伽蜜多,佛教才传播到了锡兰[2]。

    据估计,阿育王统治了三十六年,于公元前232年驾崩。相传阿育王的遗体在火化时整整燃烧了七天七夜。之后孔雀王朝又延续了五十多年。孔雀王国的范围几乎扩展到整个印度次大陆。阿育王拥有众多妻子与孩子,但流传下来姓名的寥寥无几。阿桑德蜜塔是阿育王执政时的一位重要的配偶,但没有给阿育王留下任何子嗣。

    阿育王晚年时明显受到了年轻的妻子迪斯亚拉克斯塔的蛊惑。据说迪斯亚拉克斯塔曾用诡计使阿育王的王位继承人鸠那罗失明。之后,鸠那罗在爱妻的陪伴下以唱歌为生,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华氏城。当阿育王听到鸠那罗的歌声而找到失明的鸠那罗时,意识到鸠那罗所蒙受的不幸正是对自己年轻时所犯罪孽的一种惩罚。阿育王立即处死了迪斯亚拉克斯塔。在《阿育王传》中,鸠那罗因参悟佛道而原谅了迪斯亚拉克斯塔。尽管如此,阿育王却没有原谅迪斯亚拉克斯塔所犯的滔天大罪。鸠那罗之后,他的儿子三钵罗底继承了王位,并统治孔雀王朝五十年之久直至辞世。

    公元前180年,孔雀王朝的最后一任君王普里哈多拉达被害。行刺者普西亚米陀·巽加是孔雀王朝的一位掌握军权的大臣。之后,普西亚米陀·巽加建立了巽加王朝,只统治着原孔雀王朝的一小部分地区。孔雀王朝西北地区的大部分地方都分崩离析,成了印度、希腊诸国。

    阿育王留下的最持久的遗产就是他在处理佛教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树立的典范。在佛教团体中,阿育王是其他佛教领袖的楷模。阿育王不仅对其他佛教领袖加以指导、予以鼓舞,还与支持他的人保持交往。在东南亚信奉小乘佛教的地区,一些君王用阿育王所采用的统治模式代替了以前的那种君权神授的统治理念。在这种佛教与王权结合的统治模式下,国王不再力证自己君权神授,而是大力支持僧伽,并竭力获得僧伽的支持。在阿育王的影响下,很多国王都修建了大量的寺院,并斥资修建佛塔,同时还积极处理僧伽内部出现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君权与宗教的紧密联系。譬如在现在的泰国,国王既是国家领导人又是宗教领导人。

    据《阿育王传》记载,在皈依佛教后,阿育王并没有完全戒除暴力。一次,一个异教徒因为在一幅画中表现了对释迦牟尼佛的不敬而被阿育王逮捕,之后,阿育王又下令处死所有的邪命外道教徒。一万八千名邪命外道教徒因此事受到牵连而毙命。之后,当有人再现那幅对佛祖不敬的画时,阿育王命人将作画者与家人一齐烧死在他们住的屋舍里。阿育王甚至还悬赏捕捉异教徒。凡缴获异教徒首级者均可获得一枚银币。因此,阿育王的弟弟就被一个牧牛者误认为是异教徒而杀害。但一些学者认为以上故事只是宗教宣传中捏造的谎言。

    如果没有阿育王留下的大量摩崖法敕与石柱法敕,阿育王统治时期的一切事宜也会消失在浩瀚的历史中。阿育王碑文使用的是帕拉克里语,并用婆罗米文镌刻而成。就在人们快要遗忘阿育王时,19世纪的蒲林塞普揭示了一些有关阿育王的事实。蒲林塞普解开了阿育王碑文上的婆罗米文之谜,却将碑文上的称呼看成了锡兰的天爱帝须王。1837年,乔治·图尔纳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斯里兰卡手稿。该手稿说明蒲林塞普所解读的碑文是阿育王碑文。之后,其他碑文也证实了这些碑文的确是阿育王碑文。除了蒲林塞普与乔治·图尔纳,英国考古学家约翰·休伯特·马歇尔、亚历山大·卡宁厄姆也对阿育王相关文献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

    阿育王的生平与统治主要源于一些佛教文献。尤其是梵文《阿育王传》与斯里兰卡的巴利语文献。其他资料主要源自阿育王法敕。阿育王法敕是由刻在石柱、圆石和洞穴里的三十三个碑文组成的。这些碑文刻于阿育王统治期间,分布于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这些法敕详述了佛教的首次大规模传播活动,也让人了解了阿育王的信仰转变、道德戒律、宗教戒律以及其对百姓与动物的关怀。

    早期的学者认为阿育王的主要身份是僧侣,在皈依后积极建立佛教机构。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罗米拉·塔帕写道:“阿育王既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中护国安邦的政治家,也是一个竭力通过弘扬社会道德来改变社会的领导者。”阿育王的法敕中明确指出了阿育王对其他宗教的支持态度。阿玛蒂亚·森曾说道:“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国王阿育王颁布了很多鼓励宗教包容与个人信仰自由的法敕,这些法敕既是国策,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

    在发现并解读阿育王法敕前,人们对阿育王的了解主要基于传说,而非史实。以下记录了《阿育王传》中的一些传说。

    第一则传说:阿育王儿时名叫贾亚。一天,当他正在路边玩耍时,释迦牟尼从他的身边经过。贾亚将一小撮土放到了释迦牟尼的钵中,并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国王,还要成为释迦牟尼的追随者。据说释迦牟尼对此报以一笑,说“用它的光芒照亮世界”。之后,释迦牟尼预言贾亚日后会成为一名伟大、公正的国王。

    第二则传说为了凸显佛教的光辉,将皈依前的阿育王描述为一个恶棍。在该传说中,阿育王因相貌丑陋而饱受父亲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的嫌恶。后来,阿育王为登上王位不择手段,将王位的合法继承人诱骗到一个熊熊燃烧的煤坑中活活烧死。阿育王因秉性邪恶、脾气暴戾而得名“恶阿育王”。据说,他曾专门考验大臣是否忠心,为此有五百名大臣丧命。还有传说称他曾因一个嫔妃取笑他而将所有的嫔妃烧死。据说阿育王极其享受这种施虐过程带来的快感。直到后来遇到一个虔诚的僧侣后,他才转变为“善阿育王”。

    第三则传说谈到了阿育王的晚年生活。据说晚年时的阿育王开始向僧伽赠送金库内的物品,而大臣们唯恐阿育王的这种古怪行为会导致亡国,因此不让阿育王拿到任何金库内的物品。于是,阿育王开始赠送自己的私人物品,直至一无所有,并宁静辞世。

    以上传说很明显都有很强的教化意义,旨在为佛教赢得更多的教徒。这些文献告诉人们阿育王是一个理想的佛教君主,值得人们崇敬与效仿。

    据佛教文献记载,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遗骸被分到了八个国家。阿育王竭尽全力将这些遗骸找回,并放置到八万四千个佛塔中去。该故事在桑吉和巴尔胡特的浮雕中有大量的描述。相传阿育王找回了七个国家的佛祖遗骸,但未能找回置于龙族那里的遗骸。

    据印度学者罗米拉·塔帕说,阿育王十分看重父母与儿女间、学生与老师间的和谐关系,并十分看重对师长的尊重。阿育王的宗教信仰中也包含着其他宗教中的一些教义。阿育王倡导对所有宗派信仰的尊重。

    作为一个佛国皇帝,阿育王认为佛教对所有的生灵都大有裨益,因此,阿育王在南亚与中亚修建了很多佛塔、伽蓝与寺院。《阿育王传》中提到阿育王曾为了安置佛祖遗骸而建了八万四千个佛塔。还派儿子摩晒陀与女儿僧伽蜜多去锡兰传播佛教。

    阿育王还邀请佛教人士与非佛教人士参加宗教会议,并在华氏城组织了第三次佛教结集。此次结集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

    通过一些阿育王碑文,我们可以获悉阿育王统治期间孔雀王国与其他国家间产生的文化交融。在吸纳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文化时,孔雀王朝也在积极地将自己国家的思想向外传播。

    阿育王法敕中谈到了阿育王曾派弘法者前往希腊国家弘扬佛教,但目前的希腊文献中未发现该记录。

    阿育王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但在他皈依佛教后,他与哲罗、朱罗、潘地亚及特拉帕尼等国保持着友好关系。通过阿育王法敕可以得知,阿育王不仅为国内的居民与牲畜提供医疗救助,还为邻近国家与地区提供相应的服务。除此之外,阿育王还在路边种树、挖井以造福百姓。

    阿育王法敕明确表示了伤害动物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并禁止为祭祀宰杀任何动物,但阿育王未禁止宰杀和食用普通的牛。阿育王禁止宰杀任何“既不能食用,也不能用作其他派场的四足动物”以及一些其他动物。同时还禁止宰杀哺乳期的猪、羊和它们六个月以内的幼崽。并禁止在某些特定日期对动物进行阉割。阿育王的种种规定与禁令足以让人感受到阿育王对动物的保护与爱护。

    阿育王被视为开创印度石质建筑的人。孔雀王国的石砌建筑可能效仿的是亚历山大大帝之后的希腊建筑的风格。在阿育王之前,建筑材料可能都是木材、竹子、茅草一类不耐用的材料。阿育王可能在华氏城用石质材料替换了原先的木质结构。该过程可能使用的是外国工匠。将法敕刻于石头上也是阿育王的一项创新举措。

    阿育王石柱法敕分布在印度次大陆的北部。虽然目前只有十个石柱留存,但当初阿育王一定竖立了很多这样的石柱。这些石柱平均高四十到五十英尺。所有的石柱材料都是从丘纳尔采挖而来。16世纪时,托马斯·科里亚特在古城德里的废墟上发现了第一个阿育王石柱。石柱上的法轮象征太阳与佛法;万字符象征着围绕某一点翩然起舞的宇宙,还象征着规避一切邪恶。

    阿育王狮子柱头是背靠背站立的四只狮子。这个狮子柱头最初在鹿野苑阿育王石柱的顶端。常被称为阿育王石柱的柱身至今仍在原地,而柱头却被置于鹿野苑博物馆。印度国徽的图案就是阿育王狮子柱头,而印度国旗的中央的图案就是阿育王法轮。鹿野苑石柱上刻着这样的法敕:“任何人都不得分裂僧伽。”

    [1]位于今奥里萨邦。————原注

    [2]今斯里兰卡。————原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