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可疑的老疯子
此时李一亭想到了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知道,蝴蝶咬了人,从而让受害者中毒,但是这个前提,是矿井下面有蝴蝶。但我们都很清楚,井下的条件非常糟糕,整日不见阳光,又阴暗潮湿,而且空气流通不畅。上次,紫辰去矿下检查,身体就出现了不良的反应,这些蝴蝶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能够适应这种环境的呢?”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在场的陈天宇、刘紫辰和许荆南都无法解答,他们毕竟不是生物学家,自然对于蝴蝶的生活习性不是那么了解,但不管怎样,地下的情况,正常的动物昆虫,都很难过得下去才对。
李一亭之所以提出,是因为他在井下干了这么长时间,还真的见到过蝴蝶飞舞,只不过那些蝴蝶是正常的,除了身上被煤炭弄得有些脏之外,和外面的蝴蝶差别不大,并非鬼脸。
在见到那些蝴蝶的时候,矿工们都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生怕是蝴蝶精灵来索命了。还好,蝴蝶出现的次数很少,李一亭干了这么久,一共就见过两回而已。
刘紫辰想了想,疑惑的问道,“一亭,会不会是有矿工带下去的?或者是矿上有意安排的呢?”
“这完全没道理啊!矿上干嘛弄蝴蝶下去,难道是为了吓人吗?至于有矿工带下去,偷偷摸摸地带会飞的东西,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而且,带下去有什么意义呢?这好像是一件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的行为啊!”李一亭分析说道。
“可蝴蝶应该不会自己飞进去吧,何况井下那么深,如果看不见了,它们就该飞出去才对。”刘紫辰继续讲道。
陈天宇点了点头,“你们说的有道理,蝴蝶也是生物,它喜欢阳光,不会主动飞到井下去。我看,可能是因为下面有吸引它们的东西,要不也是紫辰说的那样,是有人故意带下的。这一点,一亭你和永坤在工作中、尤其是进出矿井的时候,要格外留言。
正当众人疑惑不解的时候,刘紫辰灵光一闪,她想起了一件事。
“对了,明月几天前告诉我,在煤矿右侧不远处的一个山谷里,她发现了一个养蝴蝶的老疯子。后来,我特意问了严大娘,她说那个老疯子已经在矿区养了几十年的蝴蝶了,我怀疑,煤矿里面的蝴蝶,是不是老疯子养的?”
“你有证据吗?”陈天宇问道。
刘紫辰摇头,“当然没有了,我就是听明月说的,她好像还被老疯子给袭击了。就因为不小心闯入了老疯子养蝴蝶的山洞,就被老疯子追着打,好像邹绍棠还受了点伤,不过不要紧。我就想,那么个行为偏执的人,居然能在山谷里养蝴蝶,还一养就是几十年,他的想法和思维,肯定和别人不同的。”
李一亭觉得这个人物嫌疑很大,“老疯子确实有可能涉案,他养了那么多年的蝴蝶,经验丰富自然不用说,那些蝴蝶也肯定听他的调遣,让去哪里就去哪里。比如,老疯子可以将蝴蝶诱导到矿井下,然后趁机培养毒素。”
许荆南听了后,示意打断一下,“抱歉,老师,根据我的调查,这种毒素应该不是人为能够培养得出来的。除了需要蝴蝶之外,还需要特定的密封环境,还有适当的热量释放,稍微把握不好的话,蝴蝶幼虫就会被烧死。另外,蝴蝶在井下虽然被密封了,但不能不吃不喝,那样也活不久,可能是煤矿里特定的资源和条件,让他们保存最低的生活需求。但不管怎么说,人工豢养是不太现实,基本是不可能成功,否则早就有人用这样的方法,去培养带毒的蝴蝶了。”
李一亭听了觉得有道理,但他还是对于这个人物很感兴趣,“荆南是从医理上来分析,可能性不大,但作为侦探,任何可能性都是需要确凿的证据才能排除的。我们现在可以知晓,老疯子能够控制蝴蝶的话,那么即便不自己养,就趁着爆炸的时机,将蝴蝶培养出来,也不算完全不可能。毕竟,这个老疯子的行为古怪,目的也许也很偏执,他不见得是要蝴蝶去害人,也许只是喜欢,或者是无意的发现。总之,他的思维,肯定是不能以常人的标准来衡量的。”
刘紫辰觉得这二人的争执稍微有些没理由,因为都是推测而已,除了明月,他们谁也没见过老疯子和她的蝴蝶,于是提议大家一起去山谷里亲自验证一番,再做区处。
陈天宇此时接了个电话,聊了几句后,挂掉跟大家说,“其实,明月跟我汇报过老疯子事情后,我就让旷梭去查了。刚刚他告诉我,老疯子的身份已经查到了,这个人年轻的时候,是一名生物老师,后来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离开了学校,某一天,他被发现,隐居在矿区里面养蝴蝶,也就是严大娘认识他之前不久。”
刘紫辰惊叹道,“他居然是生物老师,难怪专业性这么强,能养出这么多的蝴蝶来!”
李一亭知晓了老疯子的身份,就更是怀疑了,“天宇,作为生物老师,他拥有的专业知识绝对少不了,也许在某个方面,闭门造车,真的是有所突破的。”
“你还是觉得,老疯子会刻意制造出这种条件,培养蝴蝶的毒素来害人?”刘紫辰反问道。
“不,紫辰,我的观点是他希望能制造出没有过的毒素,从而在生物学领域有所建树。至于害人,他应该是不会的,而且,他都来矿区三十年了,而这煤矿不过是十几年前才建立的,要害煤矿上面的人,也没办法未卜先知地了解这里会在多年后修建煤矿。”李一亭解释了自己的观点。
陈天宇总结说,“就讨论到这里吧!紫辰,你去配合旷梭,尽量查出老疯子在这里养蝴蝶的目的,另外,对于他和什么人接触,和什么人有生意上面的往来,都是要调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