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酒过三旬
月光下,众人对饮几杯,李星南亲手烹饪的佳肴令人赞不绝口,其美味甚至超越了京城的大馆子。果然,世人对于他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李星南不仅精通吃喝之道,更有着不俗的厨艺。
潘云此刻微醺,望着那夜空中皎洁如玉的圆月,提议道“高管家,高队长,公子你们看,今夜月光如玉,洁白而温润,不若以此今夜月儿最圆圆为题,各自写打油诗句一首。”
高队长虽为武将,却也欣然接受挑战,他略一思索,便道:“在下虽不擅长诗词,但今夜月光如此美丽,我也愿意尝试。”
高队长清了清嗓子吟唱道“今夜月儿最圆圆,它比烧饼还圆圆。可惜月亮无芝麻,否则我吃第一口。”
众人听后,皆笑出声来,高管家更是打趣道:“高队长此诗虽质朴,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别有一番风味。比一般文人更加贴近生活。”
潘云也灵感迸发,她轻启朱唇,缓缓吟道:&34;那我也做一个打油诗。今夜月儿最圆圆,清辉洒满女儿妆。轻舞罗裙随风起,宛若仙子下瑶台。&34;
高管家赞叹道:“潘云侄女不仅武艺高强,诗词也如此优美。只是,这诗句中似乎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忧思。”
潘云微微点头,转向李星南道:“星南公子,你也来一首吧。”
李星南在短暂的思索之后,神情凝重地开口:“今夜月儿最圆圆,战场烽火照无眠。铁骑奔腾踏荒野,刀枪闪耀映天边。将军挥剑斩天狼,战士破敌护大梁。月色虽美难留驻,惟愿明日早返还。”
潘云听到李星南的诗句,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波澜。她自言自语地重复着:“将军挥剑斩天狼,战士破敌护大梁。”心中却暗自思忖:李星南的诗句中似乎透露出了不寻常的讯息。难道他真的发现了天狼人已经悄然入侵大梁的消息?这几日大梁看似平静如常,难道只是表面的假象?李星南此时提及此事,究竟有何深意?
潘云带着一丝探究与钦佩,向李星南问道:“公子,你的文才果然横溢,让我佩服不已。只是,我有一个疑问,倘若那天狼真有人能斩除,那么随之而来的铁骑狂潮,又有谁能阻挡其势?”
李星南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他回答道:“倘若将军能斩那天狼,那么我李星南,自当义不容辞,马踏铁骑,守护我们的家园。”
潘云听闻此言,心头猛地一震,她不禁重新审视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与魄力,让她深感震撼。她心中暗自赞叹:“此子果然非凡,竟有如此气魄与担当,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此时,高管家拿起一个酒杯,微笑着说:“两位都是人中豪杰,一个斩狼,一个踏马,真是英勇无畏。不像我,只求一时平安,不知神佛是否会保佑我们。”
李星南也举杯,他转向高管家,安慰道:“高管家,你若心怀平安之愿,那平安自然会降临于你。潘云小姐,你觉得呢?”
潘云微微一笑,回答道:“在这乱世之中,只要与江山社稷的安危无关,谁不想求得一份平安呢?”
高管家听后,点了点头,举杯道:“好,潘云侄女这话说得在理。来,我们为这份共同的愿望干杯!”
李星南和潘云也举起了酒杯,三人一同说道:“干杯!”
高队长在一旁看着,脸上露出迷茫的表情,他心想:“他们似乎在进行着什么重要的交易或计划,但究竟是什么,我却完全摸不着头脑。”然而,他也明白,这不是他能够涉足的领域,便不再深究,继续享受着眼前的欢聚时光。
酒过三巡,潘云面色微醺,她眼中闪烁着光芒,拿起桌上的宝剑,轻声道:“今日酒逢知己千杯少,各位不妨看我舞剑助兴。”
坐在一旁的高管家闻言,抚须而笑:“潘云,你要舞剑,怎可没有乐曲伴奏?星南,你意下如何?”
李星南此时也有些醉意,但眼中却闪烁着清明的光芒,他笑道:“我自幼便随父亲学习音律,舞剑之曲,自不在话下。且看我为你伴奏。”
说着,李星南轻抚琴弦,一曲威武霸气的旋律随之而起。潘云随着乐声,翩翩起舞,剑光闪烁,如游龙出海,矫健而潇洒。
李星南的吟唱声随之响起,歌声激昂而有力: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
跨骑爪黄飞电马,手持缨红奔雷枪。
身披乌青冷锐甲,脚踏墨绿暖坞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歌声中,潘云的剑舞更加凌厉,仿佛真的在战场上与敌军厮杀。
“风如尖刀沙迷眼,箭似流星马如电。
刀枪剑戟寒光闪,沟壑深渊如平地。”
随着歌词的深入,剑舞也越发精彩,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战场。
“十面埋伏敌将死,四面楚歌叛军惊。
虎牢关前大破敌,一战功成天下平。”
此时,剑舞达到了高潮,潘云的剑法如同狂风骤雨般猛烈,而李星南的琴声也达到了顶峰,二者相互辉映,将气氛推向了极致。
“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
百姓安居乐业,农桑兴旺繁荣。
歌舞升平庆盛世,天下一统享太平。”
随着歌声的渐弱,潘云的剑舞也慢慢收敛,最终归于平静。李星南的琴声也随之停止,整个场面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高队长听得如痴如醉,不禁问道:“此曲如此激昂,却不知是何名曲?”
高管家则听得津津有味,他笑道:“这是《秦王破阵乐》没错,正是描绘秦王李世民征战沙场、一统天下的壮丽篇章。看这二人,一人舞剑一人抚琴,真是一对璧人啊。”
而一旁的王二傻等人则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想过公子和潘姑娘竟能如此默契地配合,舞剑抚琴,宛如天作之合。王二傻更是想起了大小姐和姑爷当年也是如此的风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曲终人散,各自带着仆从踏上归途。李星南目送众人离去,转向诸葛红问道:“你父亲在哪里?”
诸葛红回答道:“他今日已悄然随护卫上船,此事应无人知晓。唯恐误了公子的大事,故不敢让他露面。他此刻正在公子房间等候。”
李星南点头,“诸葛大哥,做得好。我这就去见他。你要注意防范,切莫让其他人知晓。”
诸葛红应诺:“属下遵命。”
李星南步入船舱,进入自己房间。只见一个高大肥胖、商人打扮的老者正酣睡于床榻之上。李星南未敢打扰,静坐在床前,默默等待。过了许久,老者方才醒来。李星南见状,站起身来,恭敬道:“先生,安好。”
老者见李星南立于床前,并未立即回应。他拿起床头茶壶,缓缓倒出一杯水,才开口道:“酒都喝完了?”
李星南答道:“是,老师。”老者注视李星南片刻,才缓缓开口:“‘二三子何患于丧乎’,何解?”
李星南沉思后回答:“仪封人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几位何必在失去官位这样的事情上忧虑呢?’”
老者继续道:“‘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李星南思索片刻,摇头道:“弟子愚钝,虽明其理却不难指其行,请先生指点。”
老者微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不急,去炒几个菜来,老夫还未吃晚饭。”
李星南闻言,立即去厨房,做了三道精致小菜,恭恭敬敬地摆在桌前。
老者看着美食,却并未动筷,而是问道:“星南啊,你为何做菜?”
李星南思索片刻,回答道:“弟子是因为先生饿了。”
老者满意地点点头,又严厉地看着李星南,“星南,你猜一猜,我为这顿饭是因为何此时饿了还是刚才饿了?”
李星南瞪大眼睛,思索片刻后,小心翼翼地说道:“是因为此时老师身体机能开始混乱,所以才会感到饥饿。”
老者摇头,不满意地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句话出自《论语·八佾篇》,是一位仪封人对孔子及其使命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评价。”
李星南恭敬道:“弟子对这段,不是很理解。愿听先生详解。”
老者开始娓娓道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人。当时的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礼制被破坏,人们生活在无道无德的环境中。天下无道,孔子及其弟子们为救世人于水火之中,便致力于恢复礼制、重建道德秩序,传播道义、教化民众。孔子深知自己要承担的使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的一生致力于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就是还天下一个以仁德为核心,礼治为规范,和谐有序,人人向善的大同世界。”
李星南点头,“老师,弟子愚昧,不懂你的意思。你是指越国吗?”
老者似有回答道“我非特指越国,也指天下,自从天道圣人降世之后,天道大盛,天下便动乱二百年。”
李星南问道“老师,为何如此。”
老者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自言自语地感叹道:“一个国家的灭亡,尤其是那些昔日辉煌的大国,其根本原因从不在于外部敌人的侵袭,而是其内部滋生的种种问题。固然,天道圣人的理念有其独特之处,然而在当前世界的纷繁复杂之中,那些高尚的原则有时也显得水土不服,无法完全适应。当国家内部的秩序因此失衡,社会陷入混乱,这便是动乱的序曲,预示着国家未来的不安与动荡。”
李星南深有感触地说:“是,先生所言极是。”
老者继续道:“在混乱的漩涡中,往往孕育着新的生机与变革。这不仅是对旧有秩序的颠覆,更是对新秩序的探寻与构建。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无数人的长期努力和不懈奋斗。然而,只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念,总会有人能够拨云见日,引领国家走向新的繁荣与稳定。”
李星南面露忧虑,“老师,你对弟子的期望是否过高?我怕我承担不了。”
老者笑道:“天下路,从无到有,都是前人走过,后人再走。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人走通。你只需尽力而为,不必过于在意结果。”
李星南肃然起敬,“弟子受教了。”
老者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随即话锋一转,笑道:“今日,授课完毕。哎哟,可饿死我了,来来,快让我尝尝你的厨艺,半月未见,可馋死我啦。”
说罢,老者便嬉笑着向门外喊道:“诸葛红,快把你为父珍藏的好酒拿来。今日有佳肴,岂能少了美酒相伴?”
李星南深知先生的品性,授业时庄重严肃,无课时则是个为老不尊的老顽童。他看着老者,眼中满是敬意与笑意。
诸葛红在门外听到父亲的召唤,犹豫了一下,回答道:“父亲,夜已深了,不宜饮酒。”
老者听后,不以为然地摆摆手,说道:“我诸葛第二,何时被这世俗困住过?小子,快去拿酒来。今日有这般美味佳肴,若没有好酒相伴,岂不是大煞风景?”
诸葛红见父亲如此坚持,无奈之下只好去拿酒。不一会儿,他便带着一瓶美酒走了进来,恭敬地放在桌上。
诸葛第二见状,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对着李星南说道:“星南啊,来,我们一同享用这美酒佳肴。”
于是,三人围坐在桌前,老者品着美酒,品尝着李星南的佳肴,不时地发出赞叹声。
诸葛第二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李星南,声音中透露出一丝严肃:“星南,你通过李大胆传信于我,究竟是何等要事?”
李星南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计划。诸葛第二听得认真,时而点头赞许,时而露出满意的微笑。
待李星南将计划娓娓道来,诸葛第二才缓缓开口:“你的计划虽有些瑕疵,但大体可行,值得一试。那些毛贼,不过乌合之众,何须太过费心。不过,你仍需小心行事,不可掉以轻心。”
诸葛红见父亲如此评价,心中担忧李星南会因此不悦,便偷偷向父亲投去一个警示的眼神。诸葛第二见状,哈哈一笑,道:“红儿,你这是什么眼神?星南是我的得意门生,岂会因我几句实话而生气?”
李星南微微一笑,表示不介意,他恭敬地说道:“先生,您的教诲弟子铭记在心。若有不足之处,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诸葛第二满意地点点头,又转向李星南说道:“星南啊,处理完此处四处人马,你就要去大梁城办事,办完事情后,不妨回去看看你干爷爷。他老人家时常念叨你,想必是有些想念了。”
李星南闻言,有些惊讶:“四处人马,不是只有三处吗?还有去京城有何事啊?先生这里的事情尚未解决,我此时离开是否不妥?”
诸葛第二摆摆手,笑道:“这里的事,你只需按计行事,不必过于担心,待你此处事情了结,我就告诉你去京城是何事。至于刚才提到的四处人马,确实存在。不过,你只需关注其中三处即可,第四处我会亲自处理。”
李星南听到“四处人马”的说法,不禁有些疑惑:“先生,我原本只知有三处人马,这第四处是……”
诸葛第二神秘一笑,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道:“此事你暂且不必过问,待时机成熟,我自然会告知你。你现在只需集中精力,办好手头之事便可。”
李星南虽然心中好奇,但见先生不愿多说,也就不再追问,点头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