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章 滋补防凉 收割在即
农历七月十五号,处暑三候,禾乃登。
繁忙了一天的农人纷纷踏上归家的路途,远远的在地头农人们便闻见了扑鼻的香气,农人们下意识咽了咽口水。
到了村口,便见王韶、方雅等人领着厨娘们,给大家发放美食。
王卮在一旁高声喊道:“大家都不要急,有序排好队,每人一碗,人人有份。”
农人们有序的排好队,喝着香喷喷的百合鸭汤。口中喊着,村长大恩,万死难报。不要说在古代,即使在现代,遇见王韶这样的老板,相信手下会心甘情愿当牛马的。
看着村人们满足的笑容,王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看人来的许多了,王韶赶忙让王彝站上高台向村民们说着如今时节的注意事项,做好养生工作。
第一项便是嘱咐村民们白日不要着急添加衣物,如今寒凉之气渐升,热气外散时,寒气也容易侵入体内。
在晚上天气较凉时,可以适量添衣御寒。
第二项便是白天时候勤通风,以秋天之气荡除屋内之浊。
第三项是如今天气变凉,寒气易入侵,防护好腹部,特别是脐部能腹痛,腹泻等疾病,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关好窗户,预防凉气伤及脾胃。
看着村民们满足的笑容和一声声称赞,想着农人们的辛苦,王韶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
想到如今是秋燥时节,适合饮用一些寒凉多汁的流食,少吃辛辣食品,特别是烧烤。
刚好今日水果丰收,王韶便准备让柔娘熬制一些梨汤、百合银耳汤及银耳秋梨汤,让农人们每日饮用润燥止咳、滋补身体。
只是没等到农人们的笑容,却先引来了康大夫的不满。
康大夫看着王韶,心疼的说道:“村长,药物是要在关键时刻拿来治病救人的,如今怎能如此浪费,别的就不说了,银耳珍贵难得,那可是只有贵人才有机会享受的,如今却要拿去做饭食,实在是暴殄天物啊!”
听着康大夫的埋怨,王韶也表示理解。如今的养生观念,也只在贵族中流行,而对于平民,生病以后能捡取一些药渣使用,就已经是好的了。
王韶想起了上学时学到的扁鹊的故事,其称赞自己兄长未病先治的手段。
再看着耍脾气的老头,王韶便安抚到,“康老,我知道这些药材都是您带人辛苦采摘的,您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的艰辛和困难。但岂不闻,未病先治之理,在有条件的时候,我们应拿出药材进行疾病预防,好过生病时再进行的治疗的痛苦。”
康大夫听闻未病先治四字,像是想明白了什么,躬身叹道:“是我着相了,吾家世代为筋骨折伤医师,在军中效力,竟忘了未病先治之理。今日,多谢大人提点了。大人让村民免受疾病之苦,是大功德。”
王韶微笑道:“这其中少不了康老您带着学徒们的辛苦。”
康大夫欣慰的笑了笑,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便说了句,必鼎力相助大人,便拱手退去了。
安抚好康大夫后,王韶继续坚持着村民们的养生大业。
在这秋高气爽的天气,具有典型的昼暖夜凉气象。
此时节,便是俗语‘处暑禾田连夜变’,说的农作物在白天吸收养分,在夜间储存的现象。
这种典型的气候在现代的新疆果物上体现的比较明显,那里的昼夜温差大,产物更好的储存糖分,从而甜度远超其他地方的。
所以在这个时节,王韶带领农人好除草和施肥的工作,让谷物更好的成长。
事必躬亲,加入了农人中,带领着大家播撒方节试验出的农家肥,看着谷穗随风飘扬,这一刻便是农人最幸福的时候。
三月为上时,五月熟;四月为中时,七月熟;五月为下时,八月熟。便说的是小米的种植和收获时间。
王韶等人是赶在四月间种的,经历了80多天的辛苦,如今终于到了小米的成熟时间。
如今要考虑的不止是稳定的生产,更要提高农人的生产力。
王韶便准备在农业工具上动心思。
如今最要紧的便是马上成熟的谷子急需收割。如今的农人用的是最传统的镰刀收割,在春秋战国时期,铁的出产,首先是在农具上的应用,从而大大增加了收割的效率。
虽然很多农人是带着农具来的,但现的问最大的问题依旧是农具的短缺。
对于农业历史上使用几千年的镰刀收割方式,其最大的弊端,除了辛苦以外,便是要弯腰收割,其中的辛苦不为农人之外的人而知道。
翻阅小龙给的古籍,寻找可以提高收割效率的办法,在这些古籍中,王朝终于找到了一种兴于元宋、盛于明清的收割神器。
一套完整的收麦器,由麦钐、麦绰、麦笼三部分组合而成,配以木柄、滑框、拉绳等附件。
所谓麦钐就是钐刀,俗称钐刀片儿,一个二尺多长的锋利薄溜的刀片,镶嵌在麦绰上,可以自由拆装。
平时乡间形容一件物品极薄时,往往就说“薄得像钐刀片儿一样”。
废弃的钐刀,农人可将其折断后制作成刨红薯干的简易擦子,可谓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所谓麦绰,也叫麦绰子,俗称鸡窝笼,上部为圆形,中间用细竹篾或白藤编成网状花眼,状如簸箕而稍大,高约三尺,起收揽麦杆的作用。下部宽约两尺,齐头,箕口处用薄木板镶头安装钐刀,箕口两端一端装木柄,一端系绳子;木柄约有一米长,绳子较短。
木柄尾部有一短横木,便于手握;绳子末端有一环状物,便于手拉。麦绰的外侧帮要充分向内部鼓起,当挥刃麦时,从力学的角度来讲,有利于麦子自然落到绰里。
所谓麦笼,俗称“网包”,主要用来盛装下来的麦子。网包的制作并不复杂,用两根拳头粗细的柳木棍或者桑木棍,先弯成半圆形,然后对绑在一起成为圆圈,圈内用麻绳纵横编织成均匀的网状。
在一侧任意位置安装两个木腿,在腿上再安一个直径为一尺的木制轮子,可以推着行走。
有了这种神器,大家的收割效率大大的提升,减轻了农事的压力,
王韶让方雅挑选三位分别拥有冶炼、木匠、编织技能的村民过来。
过了了一阵,只见方雅带着铜匠铁龙、木匠赵琢和会编制藤条的腾女,走了过来。
王韶将图纸交给他们,并讲解着原理、作用。
几人直呼,王氏神器也,皆躬身道,“我等代农人感谢大人的恩德,也谢谢大人对我等的信任,将如此神器制作之法,传于我等。”
王韶都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还是叫阳溪麦绰的好,你们以后就是我们村中的大匠,莫要区分你我。”
几人有些感动落泪的冲动,自古都是死守技艺,何来大人如此开明和信任。
几人如同战场上立军令状一般,说道:“定不负他人期望。”
王韶拯救了村民们的腰,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发挥本分。但农事的艰难,远不止于此,王韶又想到一种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