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典藏华夏的影响
这个综艺节目,其吸引力竟能超越历史大片,令人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无法自拔。
短短一小时的观赏,又怎能完全满足这种令人心驰神往的体验?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位老人的身影。他的形象深深刻画在每个人的心间,仿佛烙印一般,难以磨灭。
他的出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情感之门,使人心头涌上难以名状的悲痛,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忧郁所笼罩。
“啊!大明威武!”一声激昂的呼喊在小区中回荡,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紧贴在窗户上,仰天长啸:“大明,还我大明!”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就在这时,婴儿的啼哭声打破了这沉重的氛围,与中年人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
这婴儿的啼哭并未能平息中年人的情感,反而更加激起了他的呐喊。
“有病吧你!大半夜的吼什么吼!”楼下的一位中年女人探出头来,满脸的不满和愤怒。
然而,她的声音很快就被更加响亮的呼喊声所淹没。
“大明威武!”
“啊啊啊,我的大明,大明呐!”
“崇祯,别死!”呼喊声此起彼伏,如同海浪一般汹涌澎湃,将女人的声音彻底淹没。
她愣住了,眼中满是疑惑和不解。
在这深夜的寂静中,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在此呼喊?
他们的行为是否有些疯狂?
大明?什么是大明?
这一连串的疑问在她的脑海中回荡,使她无法入眠。
随着《华夏典藏》第二期的落幕,网络上那条沉睡的巨龙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彻底苏醒过来,犹如烈火般点燃了整个网络空间,引起了一阵轰然炸裂的热议。
观众们纷纷表达了对节目的深厚情感,其中,“苏宁太可恶了!”的呼声此起彼伏,他们感叹每一期节目都让人情感激荡,仿佛耗尽了半条生命。
更有观众发出“可恨我不能重回大明,亲手改写历史”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深同情和无奈。
在众多观众中,对崇祯帝的同情之声尤为突出。他们感叹崇祯帝背负了亡国之痛,还要承受诸多骂名,这种无奈与痛苦令人感同身受。
而关于朱元璋的争议也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他背负了太多,却落得“暴君”之名,令人唏嘘不已。
也有观众坚定地称他为“千古明君”,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认知,正是《华夏典藏》节目所引发的深度思考和热烈讨论。
面对这样的热烈反响,不少观众直接冲进了央台官网留言催更,表达了对节目的喜爱和期待。
而商人们也如同嗅到了商机的鲨鱼,纷纷聚焦于这部热门节目。
《华夏典藏》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良的制作和深入的历史解读,更在于它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而苏宁作为这部节目的灵魂人物,也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表达能力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尊敬。
在第一期的余波尚未平息之际,第二期节目便以更加夺目的姿态强势登陆,其巨大的流量无疑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
在央台的会议室里,刘台长等人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屏幕,仿佛被那精彩绝伦的内容深深吸引。
直至苏宁的演出画下完美的句点,他们仍旧沉浸在那份震撼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虽然苏宁的演出在时间把控上精准到位,结尾更是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但那一幕幕令人心碎的画面依然让在场的众人感到怅然若失,心中充满了难以平复的情绪。
过了许久,刘台长才缓缓吐出一口气,随后抬头望向张副台长,问道:“对于特效的时长,我们是否已经有所计算?”
张副台长面露难色,似乎对此问题感到有些棘手。
如何计算?前半段的震撼表演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而后半段更是大篇幅的特效画面,让人应接不暇。
他犹豫了片刻,然后果断地回答道:“大致估算,不,应该说是至少!对,特效画面的时长至少在三十分钟以上!”
他承认,由于特效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他们无法给出确切的时长,但从三十分钟后开始,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由特效构成的,总体时长绝对超过了三十分钟,甚至可能更长。
尽管他们内心深处无数次泛起疑虑的涟漪,坚信这绝非一般特效所能轻易达到的效果。
然而,他们深知苏宁的才华和能力,他固然卓越,却绝无可能单凭一己之力策划出如此宏大壮观的场面,更何况是召集起那数十万的群众演员。
特别是那画面中的大海,波涛汹涌,福船在风浪中乘风破浪,这样的壮丽景象在京都的现实中实属罕见,几乎无法寻觅。
他们反复思考,除了特效,似乎找不到其他更合理的解释。
但这特效的逼真程度,却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令人叹为观止,为之振奋。
这不就是他们一直梦寐以求的效果吗?短短三十分钟,就展现出了如此震撼人心的画面。
此时,刘志的眼角不禁抽搐,而其他台长们也是面面相觑,彼此间交换着惊愕的目光。
刘副导的免提电话,使得王导的每一句话都清晰传入他们耳中。
当听到“一秒钟一千万”的报价时,他们心中的震撼更是难以言表。
仅仅三十秒的特效费用就已高达惊人的数字,若整场节目都采用这样的特效,那总费用岂不是高达五个亿?甚至可能更多!
王导当时所说的是一千万起步,这意味着整个节目的制作成本可能远超他们的预期。
刘台长微咽了口唾沫,神情略显忐忑,他迟疑地开口:“或许王导的言辞略显夸张,又或者我们对苏宁所邀请的特效团队费用有所误解……但坦白讲,这其中的具体情况,我亦无法全然把握。”
随着话语的展开,刘台长自己也意识到言辞间的矛盾,声音渐渐低沉。
“王导身为电影界的重量级人物,其声誉与信誉皆不容置疑,想必不会在此等关键之事上误导我们。”刘台长继续陈述。
此刻,张副台长亦参与讨论,他坚定地点头表示赞同:“台长所言甚是,五个亿的经费,即便对于我们央台而言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更何况是苏宁个人?他如何能筹集到如此庞大的制作经费呢?”
“依我之见,苏宁亦非不切实际之人,不太可能投入数亿资金仅为一期节目。”张副台长补充道。
听闻此言,刘台长心中的重担似乎减轻了些许,他点头表示认同。
“诚然,整个节目的策划与制作均由苏宁全权负责,我们对外界的传言了解有限,自当避免无端猜测。”刘台长郑重地强调。
然而,他随即话锋一转,眉头紧锁,轻敲桌面,沉吟道:“不过,话虽如此,即便成本再如何压缩,一期节目的制作费用也绝非小数,恐怕至少也要两千万,我们是否应当考虑适度增加预算,以确保节目的品质与效果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