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大明的屈辱
众人原本以为,苏宁即便引领朱元璋领略后世的风貌,其场景亦不过是寻常之景,然而,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苏宁的举措却如雷霆万钧,直接将他们带回了那段最为惨烈、最为屈辱的历史瞬间——大明亡国之日!
这一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铭刻在历史长河中的关键节点。
央台的各位台长,尽管事先已得知苏宁的意图,即带领朱元璋穿越至崇祯年间,但谁也未曾料到,他竟会选择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作为对话的起点。
更为震撼的是,随后展现的影像——翻阳湖之战的硝烟弥漫、大明太祖登基时的辉煌盛况,以及紫禁城在烈火中燃烧的悲壮画面,无一不令人瞠目结舌。
如此精良的特效制作,背后必然凝聚了无数的心血与资金。
然而,此刻的众人已无暇他顾,他们的心灵被屏幕上的景象牢牢吸引。
那一座座被鲜血与火光染红的宫殿,仿佛在低语着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无奈。
所有人的情绪都被深深触动,紧张而又焦灼地盯着屏幕,不愿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屏幕的另一侧,苏宁与朱元璋并肩而立,目睹着历史的重演。
不远处,身着十二纹章十二团龙衮服、头戴二龙戏珠羽翼善冠的崇祯皇帝,步履沉重地走来。
他的衮服上补丁斑斑,血迹斑斑,脸上也沾满了黑色的烟灰,显得异常狼狈。
这一幕,无疑是对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时代最为真实的写照。
尽管如此,崇祯皇帝依旧保持着腰杆的挺直,仿佛是在坚守着他作为帝王最后的尊严。
他的身后,紧跟着一位年迈而忠诚的太监,那正是深得他信任的王承恩近侍。
这一画面,赫然展现了崇祯皇帝即将在歪脖子树上自缢的悲壮场景。
目睹这一幕的观众,无不感到震撼与愤怒。他们纷纷对苏宁发起怒骂,认为在火烧紫禁城这一悲惨时刻,再直接呈现崇祯自缢的场景,无疑是对历史的残忍再现。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会不会疯掉?”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太残忍了,苏宁你为何要编写出如此让人痛心的剧情。”另一人则愤慨地说道。
在这一刻,所有人都无法保持冷静,因为谁都知道,接下来即将是崇祯皇帝自缢而死的悲剧。
这种充满憋屈与不甘的场景,让人如何能够忍受?
然而,尽管心中充满了不忍,却没有一个人选择关掉直播或者做出其他举动。
所有的观众都紧盯着屏幕,期待着朱元璋的反应,也想要看看苏宁接下来会如何继续这个故事。
在屏幕中,苏宁和朱元璋都静静地注视着远方。
而在他们不远处,崇祯皇帝似乎并未察觉到他们的存在,他只是凝视着下方那熊熊燃烧的紫禁城。
他那张咧嘴大笑的脸庞,仿佛一道裂开的伤口,无法掩盖他内心深深的苦涩与痛苦。
“哈哈哈……大明,朕的大明啊!”他口中反复呢喃,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那个熟悉而又沉重的名字——“大明”,仿佛试图用这种方式唤醒它昔日的辉煌。
崇祯皇帝的笑容渐渐凝固,泪水如同决堤的江河般汹涌而出,每一滴都如同珍珠般晶莹剔透,狠狠地砸在那一片早已干涸的草地上,溅起一片片微小的尘埃。
他缓缓摘下头上那顶象征着皇权的羽翼善冠,白发与青丝交织在一起,在狂风中凌乱地飘扬,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般纷乱。
那干瘦而枯槁的身躯,宛如一根在风中摇摇欲坠的枯枝,随时都有可能被狂风折断,然而,他却依然顽强地挺立着,不愿向命运低头。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他喃喃自语,但语气中却充满了无尽的绝望与无奈,“朕,哪里还有什么希望呢?”
他再度放声大笑,但笑声中却充满了无尽的悲怆与无奈。
他指着下方的紫禁城,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承恩,你看到了吗?那里面的人,都是因我而死!我,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因我而死!”他状若疯魔般地怒吼着,声音中充满了痛苦与自责。
他猛地一扯,将那件已经打着补丁的黄袍撕得粉碎,仿佛在发泄着内心深处的愤怒与绝望。
然后,他用自己的鲜血在破碎的衣袍上书写起来:“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
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每一个字都浸透了鲜血与决绝,让所有人都为之心神颤栗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至此,众人的视线不约而同地转向别处,无一例外地避开了朱元璋那威严的面容。
他们心中充满了敬畏与不安,不敢轻易揣测当朱元璋目睹这幕场景时,内心会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面对这沉重的画面,他们选择了回避,选择了不去直视那份沉甸甸的真相。
然而,在这众人中,苏宁却无法置身事外。
他不仅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肩负着将真相公之于众的重任。
有些时候,他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犹豫与挣扎。
他深知,这些真相一旦揭露,对于一位帝王而言,将是何等沉重的打击,何等难以承受的心灵之痛。
在外人看来,他们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匆匆而过的演员,演绎着早已注定的角色。
但苏宁却深知,这些人物并非简单的演员,他们是真正的帝王。
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并未深陷于无法自拔的痛苦漩涡。
他平静地开口,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似乎在复述着崇祯的遗愿。
他的双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每一个泪珠都映射出深深的哀痛与无奈。
他沉痛地述说着:“朕自登基以来,已历十七载春秋。
然今,逆贼竟敢直逼京师,朕深感自己德行尚浅,有负于天恩,致使京师陷入如此危局。
这其中的根源,却在于众臣之失误,让朕无力扭转乾坤。
若朕命归黄泉,又如何面对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
唯有自行摘下这冠冕,以发覆面,任凭逆贼如何践踏朕之遗体,只求百姓免受迫害!”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众人无不惊愕。
朱元璋的双手紧握,青筋暴起,表情虽显狰狞,但言语间却透露出对崇祯的深深赞赏。
他连连赞叹:“好!好一个英勇无畏,好一个君王死社稷!”
此刻,弹幕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朱元璋这是怒极而笑吗?”有人疑惑地问道。
“不,我分明听出了骄傲与自豪。”有人坚定地说,“老朱这是以一位父亲、一位长辈的身份来看待崇祯的。
虽然崇祯在治国方面或有不足,但在此刻,他展现出的勇气和担当,无疑是一个真正的君王所为,他敢于为社稷、为百姓而牺牲自己。”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赞赏什么?崇祯这个固执己见的人,若不是他,大明岂能至此?”
但更多的人则选择理解并认同朱元璋的立场。他们认为,在这个危急关头,应当看到崇祯的勇气与担当,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