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千古明君
当观众的喧嚣声如潮水般涌来,那种深深的共鸣之情在心头悄然滋生。
在无数热切目光的注视下,屏幕中的苏宁,面对着数以千万计的直播观众,他以真挚的情感,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目睹百姓们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君王展现出的刚毅果决,满朝文武皆以忠诚与英勇为傲。”他深情地诉说,声音中充满了敬仰与钦佩,“开创了大明盛世,如何能不配享有‘千古明君’这一至高无上的赞誉呢?”
话音刚落,天空之中轰然一声雷鸣,仿佛天地都在为之共鸣,为苏宁的话语作证。
朱元璋,他,确实担得起这流传千古的赞誉!
大殿之内,仿佛仍回荡着“千古明君”的回声,那声音震撼人心,让朱元璋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苏宁。
苏宁的话语如同尘埃落定,引起了国内直播界的轩然大波。
此刻,男女老少无不为之动容,他们的眼眶湿润,目光中闪烁着敬佩与激动。
尤其是那些热爱明史的粉丝们,他们热血沸腾,心中涌动着对苏宁的钦佩之情。
他们未曾料到,苏宁会从如此独特的角度,来解读这位伟大的君王朱元璋。
屏幕中,朱元璋那震撼的神情更是让人动容。他们仿佛能感受到苏宁与朱元璋之间,真的有着某种穿越时空的共鸣。
这一刻,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场心灵的交流与碰撞。
朱元璋,这位历史巨擘,并非徒有虚名,而是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他确实“担得起”这一崇高的称谓。
“我大明太祖朱元璋,实至名归的千古明君,其威名足以光耀千秋!”这样的赞誉,无疑是对他丰功伟绩的最好诠释。
那些为国家献身的忠臣,那些为正义赴死的百姓,他们的英勇和牺牲,正是朱元璋伟大功绩的最好见证。
我们向这位千古明君朱元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的英名,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屏幕上的弹幕滚动着,陆远之同样心潮澎湃,被这位伟大君主的传奇事迹深深震撼。
大明王朝,始于太祖朱元璋之手,兴盛于太祖的英明领导之下。
这一事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
后世对于朱元璋的污蔑和诋毁,不过是满清统治者为了抹黑对手而制造的谣言。
陆远之一直坚信这一点,从未动摇。
屏幕中,世人皆称颂朱元璋为千古明君,这一赞誉,正是对他伟大功绩的最好认可。
然而,朱元璋却轻轻摇头,婉拒了这一尊称:“这‘千古明君’的赞誉,我实在是受之有愧。”
苏宁闻言,面露不解之色:“太祖为何这么说?”
“这称谓太过沉重,太过溢美。”朱元璋缓步走下台阶,身形似乎不再如往昔那般雄健,倒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他继续道:“若我真以明君自居,岂不成了笑柄?
试问,哪有一位明君治下会有如此多的贪官污吏?又哪有一位明君会采取如此严厉的手段?
你们看那胡惟庸、蓝玉”
说到此处,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似恨似痛。
这一幕也让直播前的观众们为之动容,纷纷陷入了沉思。
这,便是明初的四大案,也是朱元璋被冠以“暴君”之名的原因所在。
那些华夏的最后一任丞相,大明的无数功臣,都在这些案件中遭到了残酷的打压和迫害。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洪武四大案,也是朱元璋心中永远的痛。
&34;这些个身影,哪一个不是我大明朝廷中的栋梁之才,哪一个不是支撑起我大明江山的中流砥柱呢?&34;朱元璋的目光深邃,似在追溯往昔的辉煌岁月,&34;特别是胡惟庸,那个曾在我大明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34;
历史上或许对他赞誉有加,但咱因为处置了他,连同那三万余人也一并受到了非议和责难吧?
&34;那三万人,在我眼中,竟无一无辜之辈子他们身为朝中重臣,却欺上瞒下,贪污腐败到了极点。&34;朱元璋的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那些人的罪行,&34;而那蓝玉,更是蛮横无礼,霸占民妇,此等行径,我又怎能容忍?&34;
&34;我甚至觉得,对他下手还晚了些。&34;朱元璋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与坚定,&34;我这一番话,或许听起来有些霸烈,但其中的恨意,却是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34;
然而,就在这时,朱元璋却忽然笑了起来,那笑容中透露出几分释然与豁达,&34;不过,这一切都已成为了过往云烟。&34;他轻叹一声,&34;当年的开国二十四臣,如今已所剩无几。我大明的风华,也仅剩下这二百多年的辉煌岁月了。&34;
&34;但是,我却不曾后悔过。毕竟,我这一番雷霆手段,终究还是为我大明换来了一个朗朗乾坤。&34;朱元璋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能够穿透时空的壁垒,看到那个他心中的理想世界。
听到这里,直播前的观众无不被朱元璋的深邃智慧和坚定决心所震撼,对他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朱元璋之所以采取如此果决的举措,背后实则是为了构建一个清明盛世,他的良苦用心,令人钦佩。那么,关于胡惟庸,是否真的非杀不可呢?
朱元璋对此进行了深思熟虑,他明白,虽然暂时避其锋芒可能看似明智,但从长远来看,大明朝廷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丞相权力膨胀、党派纷争的漩涡。
同样地,对于蓝玉,如果不加以严厉制裁,恐怕会滋生出一个权倾朝野的蓝氏门阀,对大明江山构成不可估量的威胁。
朱元璋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斩草除根,即使因此背负骂名,也在所不惜。
这正是大明太祖、洪武大帝的坚定与果敢,他的胆识和决断力,令人叹服。
原本,有人对苏宁评价朱元璋为千古明君的说法持有质疑,但此刻,在听到朱元璋的这番话后,他们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无言以对。
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位帝王的敬意与感慨,他们开始真正理解朱元璋的内心世界。
“朱元璋所背负的责任与压力,实在是太过沉重了。”
“确实如此,即使苏宁及众人都认可他的千古明君地位,但他自己却似乎并不在意这些虚名。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佛家箴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对于功名利禄、长生不老以及后世的评价,朱元璋似乎真的毫不在意。
他的心中,只有大明江山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这是他的最高追求,也是他的毕生使命。”
“千古明君,除了朱元璋,还有谁能担当此称号呢?”
提及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朱元璋确实是一个传奇人物。
他出身贫寒,仅有一碗为伴,却能从社会的最底层崛起,成就一代伟业。
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他更深入地洞察了百姓的疾苦与需求,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那些贪官污吏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因此,他的严厉手段并非滥杀无辜,而是对腐败制度的坚决打击,意在铲除那些鱼肉百姓的根源。
尽管朱元璋谦逊地不愿自诩为千古明君,但他的言行却赢得了后世的无尽赞誉。
观众们,尤其是当看到屏幕上那位年迈的朱元璋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酸楚。他的一生,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百姓。
苏宁,这位央视的资深主持人,同时也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对朱元璋的评价亦是如此。
他并未过多评价,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是客观还原历史,而非主观臆断。
他凝视着朱元璋,轻声说道:“是非功过,自有后世评说。”
朱元璋听后,露出了微笑。
但随着笑声渐渐消散,他收敛了笑容,转而向苏宁恭敬地拱手道:“先生,您既有论断古今的才智,不知可否满足我一愿,带我穿越时光,看看那大明终末之景?”
他眼神中充满了对后世的期待与好奇,“我渴望一睹我后世子孙的风采,更想与那位最后的皇帝,叙说几句心声。”
他的目光投向了奉天殿的远方,天边已泛起暮色,而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