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红夜之后 > 第15章 中科院会议

第15章 中科院会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人总要学会战胜恐惧,”父亲说:“你并不比别人差什么,相反,你的思维和你的想象力,是绝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你要比他们优秀的多。”

    荀敬昌临走前,站在门口,语重心长的说道:“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要怕,古往今来在人类面临的无数磨难之中,总会有人站出来把塌下来的天给扛住,这些人往往都有着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特质,现在地球所面临的的困境,需要的是极致的逻辑思维和不菲的想象力,这是你所具备的特质。”

    荀风激动的看向父亲,父亲的认可和鼓舞,对他而言比什么都重要。

    “我不害怕,我会努力的。”

    “你休息吧,我走了。”

    父亲拉着行李箱健步离开了家。

    荀风随即就从床上爬了起来,开始继续昨天晚上未完成的思考。

    或许现在的他还远不具备解决红夜难题的能力,但思考总没坏处。

    ……

    下午一点。

    在京师中科院内,无数科研人员聚集在一起。

    天南海北各大研究所中的科研人员、院士、以及各大高校的长江学者、教授、杰青,此时汇聚京师。

    很多人是来到了中科院之后,也并不知道这次召回是为了什么。

    但从客观上来看,即将召开的是一场关乎国家乃至全人类命运的会议。

    此时偌大的会场中,座无虚席。

    中科院数学物理部院士161人,

    化学部138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部154人,

    地学部145人,

    信息技术科学部112人,

    技术科学部156人。

    外籍院士151人,

    华夏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35人,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39人,

    化工、冶金、材料工程学部118人,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28人,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7人,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74人,

    农业学部92人,

    医学卫生学部134人,

    工程管理学部67人,

    外籍院士124人。

    共计约两千人。

    两院院士平均年龄574岁。

    45岁以下的杰青及院士,占比为总人数的43。

    此时所有人坐在会场,神色凝重。

    他们虽然不清楚这次隆重的会议具体要说什么,但结合当下的时事和院里的风言风语,也能大概猜到是和红夜有关。

    而依当下这个架势来看,恐怕局势非常不乐观。

    两千余位院士级别的人物。

    此时如同一座座丰碑,矗立在阶梯会堂之上,所有人沉默不言,让偌大的会堂更显威严。

    在梯形会场的中心,灯光下摆放的是一个讲话台。

    四个并排的黑色话筒在照射下显得极为肃穆。

    他们都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一点三十四分。

    一阵脚步声从寂静的会堂中传出。

    一个身着西装带着眼镜头发花白的人影,径直向发言台上走去。

    唰唰唰……

    会堂之中所有人从位置上站起,然后目光跟随着荀敬昌一路走到讲台。

    “大家请坐。”荀敬昌对着话筒,说出了第一句话。

    唰唰唰……

    所有人重新坐回到座位上。

    荀敬昌算不上是两院最德高望重的院士,因为比他年龄大的多的是。

    但他一定是目前两院一众院士的中流砥柱和无可争议的火车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华夏的科研一直处于追赶和生长阶段。

    因为华夏进入工业化的时间节点比较迟,所以在不少的学者眼中,他们一直是将华夏摆放在虚心求学者的位置上。

    所有的科研和发现,在西方的现代物理学体系之下前行。

    那是一条前人已经趟过的河、已经走过的路。

    所以那一段时间,华夏科研的确飞速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沿着前人道路去奔跑的策略,也让华夏深深陷入了一个现代物理学的科研陷阱之中。

    这个陷阱非常之深。

    大树下面长不出另一棵大树,这个道理每个人是都知道的。

    物理学也是如此。

    模仿可以让人飞快的进步,但当华夏的物理学大厦模仿着建立起来之后,才突然发现,原来最坚实的地基,是大厦建立之初,那无数的无关对错的思考和积淀。

    这些思考和积淀是模仿不来的。

    所以,华夏物理界很快就遇到了瓶颈。

    因为越往上,似乎越困难了。

    压根不用想超越的事情,甚至无法和西方齐头并进。

    最好的状态,也只是保持无限接近但仍有差距的水平。

    但大厦已经建成,再拆了从头开始?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在这个所有人都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又一筹莫展的时候。

    荀敬昌站了出来。

    八年前,《关于华夏科研的五条纲领建议》一篇文章,石破天惊的出现在了两院内部报上。

    时年三十八岁的荀敬昌,为华夏物理学界重新绘制了一幅百年蓝图。

    中科院内部称为“五条计划”。

    刚开始,或许还有人对这个年轻的院士的真知灼见感到质疑。

    但随着他的弦理论成型,一个崭新的物理学大厦骤然拔地而起,

    所有科研人员终于在绝境之中,看到了光。

    围绕弦理论,华夏对所有科研进行了革新和替换。

    国际物理学从这一刻开始向华夏体系靠齐。

    八年过后。

    在弦理论强有力的支撑之下,华夏物理学发展开始引领全球。

    更关键的是此时的荀敬昌只有四十六岁,谁也无法预测在他接下来的悠久生命中,将会把华夏科研送到多高的位置。

    荀敬昌把手上的资料简单整理了一下,然后开口说道:“在会议开始,我首先要向大家告知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坏消息是三个月前,我们所预测的灾难,目前正在变成现实,红夜只是开始。”

    荀敬昌的回声,在会堂里经久不散,

    紧接着密密麻麻的窃窃私语和倒吸冷气的声音,开始弥漫。

    荀敬昌紧接着说道:

    “好消息是,危机在刚开始的阶段,比我们预测的要温和一些。”

    “我在此宣布,火种计划将在六月二十日,正式启动。”

    “我会第一个进入国家数据库进行意识捐赠。”

    “如果对火种计划有异议,或者不愿进行捐赠的院士,可以自主选择放弃,但我仍希望放弃的人可以用自己的余生,为人类的命运做出卓越贡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