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浩看来,孙交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了。
无论你孙交之前态度多么坚决,又有多不想卷入到朝堂纷争中,眼下皇帝已给了你足够多的礼遇,甚至还答应把你三甲出身从未有过光明前途的儿子调到翰林院来当编修,以照顾你的日常起居,你还想怎样?
历史上孙交也不过是在三次请休,三次被驳回后即踏上往京师之路。
有朱浩在,孙交提前被“押”到京师来,又给了他一两次请辞的机会,到时皇帝只要表现出强烈要使用他的意愿,他就只能欣然领命,不然就会得罪新皇,等着被雷霆暴风一般的报复。
给足了你面子,你若不还以面子,那就是不要脸,别怪皇帝不讲情面。
对于重新征召弘治名臣谢迁入朝这件事,朱四态度并不坚决,没有像对待孙交这样先把人绑来京师再行商议。
谢迁回绝了入阁的征召,或许谢迁也知道自己入阁后就要被拿来跟杨廷和搞对抗,若是他再一次入阁,会出现资历比杨廷和还要老,也就是先入阁但实际地位却不如杨廷和的尴尬局面。
大明内阁,论资排辈讲的是入阁的先后顺序,但中间除了守制外不能有外放、致仕等离开内阁的经历,一旦离开就要重新算资历。
像谢迁这样,即便回到内阁,论资排辈也是排最后,哪怕当年他入阁比杨廷和早多了,名望更是远比杨廷和高。
这对心高气傲的谢迁来说,怎会接受?
谢迁派了儿子谢正到京师来感谢皇帝的信任,据说已在路上,估计再有一两个月才能抵达京师,毕竟从绍兴府余姚县北上京师,路途不是很近,这年头交通不发达,乘船或乘马车,一天能走个四五十里就算不错了。
……
……
随后。
蒋王妃一行抵达京师。
朱四很高兴,差点儿就要亲自出城迎接老母亲,当上皇帝后终于把生母接到身边,对于他这样一个少年丧父的半大孩子来说,母亲的存在对他的意义非凡。
朱四在宫廷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有亲人在身边会令他安心许多。
但皇帝不能出宫迎接,否则要准备相应的礼数,比起迎接太后这件事还要繁复多了。
最后朱四亲自在大明门等候母亲到来。
对朱四来说,从大明门进宫,是他到京师后掀起大礼议的第一步,所以在他根深蒂固的思维里,皇帝和太后就必须要从大明门进出,从这里进宫才算得上是皇宫正主。
他还想过带老母亲去拜谒太庙。
这件事却被礼部官员上疏阻止,连朱浩也告诉他,就算你母亲是皇太后,妇人也不能随随便便踏足太庙这地方,这是大明法统,不是说对你个人的苛求。
朱四这才知道,原来带老娘去拜太庙会坏了规矩,反而会让他们母子在大礼议的舆论中处于下风,为顾全大局,也是为了以后能顺利把老爹的名号加上“皇”字,正式迁到太庙内,朱四暂时只能忍了。
“母后,你快看,这就是皇宫,以后这儿都是咱的了……”
朱四见到蒋太后,非常高兴,拉着母亲的手臂,就好像孩子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带着母亲到城里过好日子一样。
蒋太后抬头看着承天门高高的城头,巍峨的城墙,有一种三十年媳妇终于熬成婆的感觉。
但她心中多少有些遗憾。
因为丈夫没有亲眼见证这一天,虽然她也知道,就算丈夫还在世,这皇位也传不到丈夫头上,但那时估计儿子被过继到孝宗名下就更加顺理成章,反而不如现在这般,因为自己的丈夫死了,儿子要奉养母亲必须接她入宫,还能以各种孝义礼法为由头,跟大臣抗争。
最重要的是能全了母子情分。
“真好。”
蒋太后心里美滋滋。
风风光光前来,就算没见到朝臣恭迎,但自己已是太后了,这是天下女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东边是太庙,西边是社稷坛,本来我想带母亲过去看看,但那些大臣说,不能随便前去,母亲,我就带你去看看奉天殿和奉慈殿,还有哪儿你不熟悉的,我都带你去走走……”
朱四笑着在前引路。
蒋太后道:“是啊,陛下,咱就算进了皇宫,当上了皇帝,也不能坏了规矩,这件事你做得对。”
朱四不屑道:“若是真不能坏规矩,那母后还不能进皇宫呢。你是不知道,为了这件事,朕跟那些大臣起了多少冲突,他们一个个都认死理,非让我拜大行孝宗皇帝为皇考,朕就是不能如他们的心意,后面几次争锋,朕差点儿都要跟他们打起来了,险象环生啊……”
朱四平时戏文和说本听多了,好似讲故事一般,明明哭天喊地说不让母子团聚就要撂挑子不干皇帝了,大打感情牌逼那些大臣退让,却被他说得好像是经过朝堂论战才争取来的一样。
蒋太后摸了摸儿子的脑袋,一脸安慰之色:“好,母妃没有白疼你。”
一句话,就暴露出蒋太后的心思。
自幼她就教儿子,该是自己的,一定要努力争取,不能让人欺负了,这也是当母亲的觉得兴王府被朝廷打压惯狠,再加上她毕竟是都督府军职家出身的女子,算得上是“巾帼不让须眉”,没有那么多文弱妇人的怯懦。
这也是此番大礼议问题上,她会协同儿子一起抗争的原因。
“对了母后,这件事要多亏朱浩,都是他在背后为我出谋划策,才让母后顺利入宫。”朱四当然不忘表一下好友的功劳。
“好啊。”
蒋太后很高兴。
这等于是说兴王府之前的投资终于有了回报。
之前兴王府在栽培朱浩身上虽然没花多少银子,却委以了难得的信任,仅仅在朱浩能否在兴王府读书这件事上,王府就曾多次出面,连袁宗皋和张佐都出动了好几次,终于让锦衣卫朱家服软。
此等信任和器重,不是能用银子来衡量。
这就让蒋太后觉得,现在朱浩等于是在回馈兴王府,总算没有白白培养他。
朱四提到朱浩,神色间多有得意:“母后,你说朱浩是不是我的福星?小的时候,他就多次救过我,水里火里,还有生病时……长大后他还能当我的左膀右臂,他就是老天赐给我的宝贝啊。”
蒋太后不解地问道:“水里?”
“呃……就是形容,他不是在火场救过我吗?那时我虽然年少,但记得很清楚,那时我们才七八岁,还有我生病的时候,他也天神下凡般出现,用药治好我……我问过唐先生,唐先生说药不是他的,乃朱浩辛苦亲手制造……”
到现在朱四还对母亲遮掩当年他和姐姐落水被救之事。
这是朱浩进入兴王府的契机,也是跟朱四建立起深厚友情的基础。
因为是少年时发生的事,朱四甚至没去想过背后是否被人精心设计的问题,但要是他真的跟蒋太后或是兴王府的人说了,或许就会有人想,怎会那么凑巧,朱浩会一而再而三救朱四?这背后会不会有阴谋?
蒋太后叹道:“朱浩是个好孩子,小的时候就很聪慧,他现在考中状元,或真是上天派来辅佐你的,你一定要好好用他,别辜负你父王……不对,是你父皇对你的教导,他和唐先生一样,都是你父皇留给你的人才,相助你成就大业的基础……咦,怎没见到袁先生?”
到京师前,蒋太后一直觉得,虽然儿子在回信中没有提及袁宗皋太多,但总的说来袁宗皋应该是儿子当上皇帝后最值得信任且可托付重任的大臣。
可一直到她抵达通州,甚至今日来到皇宫,都没听说袁宗皋的半点消息。
要知道当初袁宗皋在王府里可是长史,在蒋太后协助儿子治理王府那两年,都是袁宗皋出谋献策忙前忙后。
“别提了!”
朱四一副不想理会这个人的态度,“袁先生到京师后,先当了吏部侍郎,后入阁,但其实他……很难帮到我,他毕竟是文臣,很多事要恪守规矩,可涉及到大礼的问题,守规矩真的办不成任何事,基本上无所作为……还是朱浩和唐寅对我的帮助更大。”
蒋太后面带苦笑。
原来袁宗皋到京师后,只是获得了名誉,没有相符合身份、地位的能力来协助儿子?
“而且最近袁先生的身体很不好,三天两头请假,朝堂上多日没看到他身影了,朕已让御医去给他看病,听说病情有点严重,可能需要静心调养……”朱四看似对袁宗皋没那么大器重,但还是很关心袁宗皋的身体。
蒋太后叹道:“他毕竟是王府多年的老臣,你可不能怠慢了。还有张长史的家人,你也该帮忙提点一下,让他们到京师来……王府出身的人,才值得信任。”
蒋太后不懂别的,任人唯亲这一套门清,此乃华夏传统小农思想使然。
“对了,母后带了很多王府的家眷来,他们跟你到京师也有几个月了,很多人都是妻子离散,现在他们的家眷终于来到京师,这样后宅稳定就能安心帮你做事了,现在就怕你不好安置他们……”
蒋太后一心为儿子着想,许多事情考虑在了前面。
朱四笑嘻嘻道:“母后多虑了,这件事在母后到京师前,就由朱浩和唐先生帮我处理好了……皇庄本来说要裁革,现在不用,把地都留给王府的人来打理,地可比我们在安陆时多多了,养多少人都行。”
(
https://yqxsgecc/html/38101/38101302/733959153html)
yqxsgeccwapyqxs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