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又是新班级
选完科后,丁博文他们依旧持续着宛如“苦行僧”般的高中生活。两天后的中午,在午间辅导课结束后,李老师收齐为同学们准备的用于巩固知识点的小练习,接着让大家午休,以养足精神来应对下午的课程。“丁博文,你出来一下。”李老师将卷子整理妥当,行至班级门口时,突然冒出这么一句。丁博文满脸迷茫地起身,同桌也满是疑惑地问道:“你犯事了吗?”丁博文摇了摇头,随后便带着满心的疑问跟着老师走了出去。来到老师的办公室,李老师抽出丁博文填的关于选科的问卷,然后问道:“你确定以后要学化学吗?”丁博文一看不是自己犯错了,紧绷的神经立马就松弛了下来,随后满不在乎地回答道:“是的。”李老师有些不放心,指着“物生地”那一栏后面被涂掉的地方说:“那我看你一开始选得是这个,是不是你家里人不让你选这个?趁我没交,你现在还可以改。”说着就要把笔递给丁博文。丁博文连连摆手道:“不是的不是的,李老师,您说反了,是我家长让我选‘物生地’,我交的那天早上改成‘物化生’的。”说完还不好意思地瞄了一眼李老师,丁博文先前的困惑逐渐转移到她的脸上,“你怎么能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当做儿戏呢?你知不知道学化学的要求很高?”李老师有些怒其不争地说。丁博文此刻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总不能说“我之前已经学过一次了,有些基础,你不用担心。”吧?那李老师不把你视作傻子才怪呢!丁博文转念一想,说:“老师,我家长在中考完的那个暑假帮我报了个化学班,所以与我而言,化学相较于地理更容易些。”李老师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丁博文:“你可能不知道,学化学虽然以后的专业和就业都很广,但是其实非常难学的,需要一定的天赋。”说完她翻了翻丁博文几次月考和期中考试的排名,发现丁博文的化学其实挺不错的,经常是班里前十名。“虽然你成绩还可以,但是你还是在考虑一下吧。”李老师似乎没有什么理由了,然后她就让丁博文回去午休了。“你再好好考虑考虑,这算是件大事。今天晚自习之前,你想改的话都可以来找我。”丁博文快走到门口时,李老师突然说了一句。丁博文点点头就回去了。
直到下了晚自习回宿舍,丁博文都没有去找老师。就这样丁博文进入了化学班,当然这是后话了。在此之后,大家全心全力地准备期末考试,这次可是九门学科一起考的最后一次了。丁博文考着考着,心里一想到考完以后就可以和这个无聊透顶的政治还有地理说“拜拜”了,心里就一阵窃喜,差点在考场上笑出声来,惹得老师以定这个小子肯定是作弊得手了,一时得意才没忍住笑出了声,于是二话不说对着丁博文考试的桌子的抽屉一顿“地毯式搜索”,见没有东西又要求丁博文到教室外面进行检查,一顿搜身过后,见还是没有搜到证据,于是就盘问丁博文笑什么。丁博文老老实实地说:“我一想到我以后可以不用再学我讨厌的科目了我就开心呀!”监考老师哭笑不得,立马让他回去,别耽误了考试。丁博文刚坐下,突然又想到:哦,不对!以后还有小高考呢!于是“摘”掉了高兴面具“换”上了痛苦面具。两者无缝衔接,其情绪转换之快再一次让监考老师哭笑不得,只是再次提醒他要好好答题。随着这次考试的最后一科的试卷被老师收了上去,高一上学期基本就算结束了,也是与班里大部分同学分开的时候了,虽然仅仅只是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学期,但是大家一起经历了不少事:金秋诗会;招新;运动会。。。。。。大家彼此之间早已把各自看作很要好的朋友,现在要分开去一个新的班级,还真有点舍不得呢。一想到这,一向理性的丁博文鼻子也有些酸酸的。
当李老师在放假前的最后一天宣读新的分班计划:全年级一共十六个班就只有两个化学班——九班和十班,前八个班呢?清一色的物生地班!丁博文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改自己的选择,接下来李老师开始一个个地读每个同学的新班级,同学们静静地听着,但是当听到有人去了九班或者十班的时候,立马响起了激烈的掌声,就像在向勇敢的“屠龙勇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等李老师读完后,大家就像狼群到了从群居变为独居的时间点,收拾着自己的东西前往新的教室了。丁博文还是比较幸运的,他的新班级九班就在八班隔壁,所以东西很快就搬完了,他还抽空帮要把东西搬到三楼的女孩把她的书包什么的送了过去。回到新班级后的丁博文发现新老师已经在排座位了,她扫了丁博文一眼就把他安排了第一排,丁博文坐下后开始观察四周的同学:同桌汤赵瑞原本和自己是一个班的好兄弟,旁边是一个长相很甜美的女生,还是个十足的热心肠,当丁博文在一声不吭地和自己的课桌书袋较劲时,素不相识的她二话不说就帮丁博文一起“制伏”了它,丁博文以为是哪个男生出手相助,刚想说声“谢了兄弟。”抬头一看是刚才那个女孩,于是就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了句:“谢谢你。”女孩也是个豪爽之人,呵呵一笑,说了一声“没关系”后就去帮新老师打扫卫生去了。丁博文犹豫片刻后也加入了进去,这个教室由于一直在使用,所以没什么好搞的,搞完基本的卫生后,新老师简单作了自我介绍:她姓张,教的是物理。接着让同学们自我介绍,丁博文才知道刚才那个热心肠的女孩叫苏怡,之后老师讲了些放假注意事项便让同学们放学了。丁博文走出校门口,又回头看看:这个还要读两年书的地方,未来还有什么事在等着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