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安绿山起兵,李隆基打死不相信
「开元盛世,往后所有王朝的盛世模板。」
「那是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
「而建立这个盛世的皇帝——李隆基,一定是一个英雄人物。」
「确实如此。」
「李隆基年少有成。」
「聪明的头脑,敏锐的政治嗅觉,厉害的执政能力。」
「壮年都李隆基一手打造了盛世帝国。」
「只可惜,步入老年的李隆基仿佛变了一个人。」
「沉迷女色之后,这个天下雄主,也变成了一头哈士奇。」
「果然,“戒色才是男人成功的第一步。」
「沉迷女色,就是男人堕落的开始。」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啊。」
「又把三镇节度使的职位交给一个大胖子,他对这个大胖子可是异常信任,比对儿子都还要信任。」
「常说,封异姓王,那是一件后患无穷的事,李隆基不知道一口气,搞了多少节度使出来,多少藩镇割据一方。」
「事故,就从藩镇中发生。」
大明·太祖时代。
大明的悲哀终于滑过,朱元璋心情稍微好点,看见大唐的时候,忍不住嘲笑起李隆基。
“藩镇割据,祸害大宋三百年!”
“幸好朕啊,给幽云十六州收复了。”
“李隆基,你得感谢朕啊!”
此时的李隆基不屑:“什么什么,能有什么事故?”
“能把这么大的帝国干塌了不成,只要不塌,朕就没什么问题!”
「战争背景。」
「那个极受李隆基信任的大胖子就是安绿山。」
「他本是一个胡人。」
「担任三镇节度使,手握十五万重兵,足以抗衡大唐帝国内任何一方军镇,甚至中央朝廷。」
「有如此老年痴呆都皇帝撑腰,安绿山的内心越来越躁动不安。」
「天宝十四年,安绿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宣称自己得到了李隆基的密诏,讨伐杨国忠。」
「简单来说就是清君侧。」
「大唐承平日久,各州府都没有兵力抵抗,在安绿山起兵后,纷纷投降,或者弃城逃跑,安绿山顺利南下,很快占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
「安绿山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李隆基看着战报,眼睛一瞪。」
「安绿山好大儿造反?」
「朕不信,滚开,别打扰朕的欢乐时光。」
「李隆基不相信安绿山会造反。」
「朕把他当成儿子对待,给了他最好的地盘,最多的权力,想要什么有什么,怎么会造反呢?」
「确实安绿山得到了一切,但欲望是填不满的。」
「权力已经大到了不能再大的地步,那么安绿山还想要什么?」
「当然是李隆基屁股下的皇位。」
「这才是一切根源的起点。」
「安绿山起兵后的几个星期,看着如雪片般飞入皇宫的战报,李隆基才不可置信地相信了安绿山已经背叛他。」
「李隆基又惊又悔。」
「安绿山可是手握十五万大唐精锐啊!」
「进攻长安绰绰有余,李隆基吓得尿裤子,慌忙调各大边境军队回来勤王救驾。」
「可是一来一回需要很多时间,他们一时半会也赶不到长安,安绿山已经到半路了,怎么办?」
「李隆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忽然看到了朝廷上的一个人。」
「封常清。」
「封常清是安西节度使,此时刚好来到长安朝见。」
「李隆基马上把安绿山的“节度使职位撤掉,交给封常清,并且让封常清前去洛阳招兵买马,准备抵抗安绿山大军。」
「这一次长安之旅,将会是封常清最后悔的一次行程。」
「紧接着,李隆基又任命自己的儿子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太监边令诚为监军,率军出发。」
「高仙芝虽然名义上是副元帅,但却是实际上的元帅,李隆基儿子不管事,所以此时,李隆基祭出了他的反击招数,就等安绿山大军前来了。」
「在洛阳的封常清招募到六万新兵蛋子,没有什么战斗力,急匆匆去和安绿山战斗。」
「结局可想而知,惨败而归,同时洛阳也失守。」
「安绿山成功拿下大唐的东都洛阳。」
「封常清只能退回潼关,和高仙芝汇合。」
「潼关之战的序幕,缓缓开启。」
大唐·玄宗时代。
李隆基仔细查看天幕内容,依旧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表情。
说道:“朕还是不想安绿山会反!”
“朕对他那么好,没有道理啊!”
文武百官都只能对皇帝翻白眼了。
「潼关之战,参战双方,其实都不用分双方,反正都是大唐帝国的精锐部队。」
「安绿山的十五万精兵,来自帝国北方。」
「而李隆基用来抵抗叛军的军队,大概来自帝国西北。」
「这是一场西北边军的北方军的大战。」
「如此一看,安史之乱,内耗严重。」
「潼关之战,双方交战地点正是潼关。」
「一场本没有悬念的战争,硬生生被李隆基自己给玩砸了。」
大唐·太宗时代。
“什么,西北军和”李世民欲言又止。
帝国的两大精锐进行厮杀,这得多心疼啊。
李世民捂住胸口,差点没缓过来。
打外族,开疆拓土什么的,都行,就算输了也不是多么丢脸的事情。
人家宋太宗好歹也是为了收复土地,才败的那样惨烈,可以说他菜,但不能说他初衷不好啊!
这个李隆基,怎么怎么把大唐搞到自相残杀的地步啦?
“真该死!”
大宋·太祖时代。
“老弟的,你看看,藩镇割据的危险马上出来了。”赵匡胤说,“都不用等到下一任皇帝,直接就在玄宗皇帝一朝爆发。”
“所以啊,以后大宋要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一直削!”
“明白不明白?”
赵光义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我当然明白啦大哥。”
“但不用操之过急,要一点一点削,不要一上来就把人家命削掉。”
“不然就要变成后来大明朝那样,起兵反抗,天子直接换人。”赵匡胤苦口婆心地告诫自己的弟弟。
但是赵光义似乎没有多少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