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盘点:从历代著名战争开始! > 第57章 伯颜下江南,崖山海战前奏打响!

第57章 伯颜下江南,崖山海战前奏打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武殿·神位。

    自从项羽以及王全斌的离开,空出来两个位置。

    这里的气氛变得严肃沉闷。

    没有了项羽活跃气氛,几个人半天不说一句话。

    看见赵光义高粱河战败的荒唐模样,几个人才一起笑了笑。

    只有岳飞满脸沉重,他知道高粱河这一战意味着什么,多年之后,这场战败带来的后果结结实实砸在了他的肩膀之上。

    那是一段苦涩又热血的时光。

    「五大遗憾之战第一场结束,现在要去穿插一场亡国之战。」

    「两两放一起,才更有话题。」

    「比如高粱河战败到——宋朝亡国之战,崖山海战!」

    「亡国之战第一场,神州哀痛,天下沉沦,军民齐殉国,皇帝宰相赴死之战!」

    「帝国崩塌的祸事,最终都归一个人承担,他将承受帝国倒塌的重量,然而那一个人,其实才有几岁。」

    「他是宋朝最后一个皇帝。」

    「他叫赵昺。」

    「战争背景: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七月,宋度宗在临安城驾崩。」

    「把持朝政的贾似道和太后一合计,为了能顺利掌握朝廷大权,必须选一个小皇帝继位。」

    「宋度宗的长子,此时已经七八岁了,正是玩心大起,不受控制的年纪。」

    「贾似道便选择让度宗次子,也就是赵继位,这就是后来的宋恭帝。」

    「此时的南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蒙古铁骑南下,四川沦陷,仅剩几个城池还在顽强抵抗,因为贾似道的擅权,前线将士得不到朝廷任何有力支持,许多地方都是望风而降。」

    「伯颜下江南,已经是蒙古人冲锋的号角了。」

    「德佑元年(1275年),伯颜攻克安庆,兵临建康城下,长江作为南宋王朝倚仗的天险已经失去作用。」

    「南宋群臣惊慌,皇帝又年幼不能理事,这帮人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不干好事的贾似道身上。」

    「希望这个“师臣”能亲征,解帝国危难。」

    「结局可想而知。」

    「贾似道才不想亲征,但迫于压力,他带着全家老小还有无数金银器具离开临安,队伍浩浩荡荡,不见头尾,这哪是去打仗,分明是公费旅游。」

    「贾似道行至芜湖,与前线将领夏贵会合。」

    「夏贵和贾似道见面后,一句话也没说,把一张纸条递给贾似道看。」

    「上面写着“宋历三百二十年”。」

    「言外之意就是宋朝的生命已经到尽头了,能顽强挺过三百年这个大关,算是长寿啦,不要为它的灭亡而感到伤心。」

    「贾似道也是这样想的,他来到前线,本来就不打算玩命,转一圈做个样子给朝廷上那群整天只会耍嘴皮子的家伙看罢了。」

    「随后贾似道一改严肃凶恶的模样,对蒙古军队点头哈腰,又是释放俘虏的,又是给伯颜送吃的、贵的好物,希望讨蒙古人开心,然后达到和议的目的。」

    「毕竟这招屡试不爽,曾经宋真宗皇帝有澶渊之盟,宋高宗皇帝也有绍兴和议,近了说,自己也曾在宋理宗朝完成和议退兵,保得江南和平。」

    「这次为什么不能呢?」

    「因为元朝皇帝忽必烈不想再看南方这个小政权活蹦乱跳了。」

    「三百多年了,该消停了吧?」

    「伯颜此次的任务就是——彻底灭亡南宋。」

    「拒绝和议!」

    「伯颜对宋军发起猛烈进攻,夏贵等军不能敌,大败而走,长江防线被彻底击破,临安府前再无保护皇帝的屏障,南宋帝国首脑门户洞口。」

    「贾似道打了败仗,慌忙逃窜离开,也不管什么朝廷不朝廷的了,活命重要!」

    「朝廷上群臣早就对贾似道忍无可忍,如今他战败,正是事后诸葛亮的绝佳时机,之前求贾似道拯救国家的也是他们,现在又大喊诛杀贾似道的也是他们。」

    「总之贾似道不被待见,他逃到漳州时,在木棉庵被监押官郑虎臣杀掉,明朝时候俞大猷还立了块碑,上面写道“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

    「误国殃民的南宋最后一个权臣就这样潦草地结束了生命。」

    「但是国难没有结束。」

    「蒙古人朝临安城袭来,在常州遭到顽强抵抗,最终投入了二十万军队才将常州攻下,伯颜下令对常州进行残酷的屠城。」

    「这场大屠杀震撼了整个南宋军民,随后来到苏州时,宋军恐惧,或许更是害怕如果抵抗不成功的话,会害了城内百姓,便选择献城投降。」

    「蒙古骑兵已经近在咫尺,临安朝廷人心惶惶。」

    「此时的南宋朝廷还在内斗,蒙古人还没有靠近临安时候,丞相就逃跑了,太皇太后只能任命陈宜中代理丞相职务。」

    「陈宜中取代贾似道后,斩杀了贾似道的禁军亲信,严词拒绝迁都主张,这在蒙古大军还没有突破长江防线时候是正确的决策,可惜后来战事失利,各位宰执之间互相不待见,陈宜中被太学生弹劾辞职。」

    「陈宜中一走,形势急转直下,蒙古人已经来到临安城下,太皇太后数次请求陈宜中返回临安救火。」

    「陈宜中回来后组织了市民抵抗敌人,又派人援救前线,战士战死,将领畏战逃跑,一切都不可挽回了。」

    「陈宜中只好派人去伯颜军中商量和议的事。伯颜当然不知道答应,临安就在眼前,凭什么和你和议?」

    「当年要不是拥有岳飞韩世忠一派猛将,金人也不可能和你们和议!」

    「和议再次被拒绝,南宋朝廷已经绝望,陈宜中也改变了思路。」

    「延续宋祚的唯一办法就是迁都了!」

    「陈宜中慌忙入宫找到太皇太后请求迁都,太皇太后自然不答应,这不是儿戏!」

    「陈宜中痛哭流涕,太皇太后终于同意了,在陈宜中走回,太皇太后便派人装物升车,准备好东西等待,又发给百官路费银两,一切都在说明,宰相要迁都,太皇太后也要迁都,这迁都怎么可能不行动呢?」

    「可后来的事实是,这次迁都没有执行。」

    「甚至行李都打包好了,百官的路费也给了,这小小的临安城就是出不去!」

    「宋祚将尽,天不佑宋。」

    「这场迁的大事,竟然因为一件小事而草草结束。」

    「到底因为什么呢」

    大宋·太祖时代。

    赵匡胤脸上的表情十分复杂,已经看不出喜怒哀乐,从开封再到临安,又还要从临安到哪去呢?

    向南,再向南,便是无路可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