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犹豫不决
松锦之战的时候,吴三桂带着明军和清军在杏山遭遇,面对基本无敌的清军,这一战吴三桂打的相当好!
也是在松锦之战中,皇太极和多尔衮同时注意到了吴三桂这个人。
关于松锦之战,我们之前说过,洪承畴打的其实相当不错,前面基本上没有输过,后面因为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崇祯的干涉,要求速战速决才最终输了这场仗。
当然了,吴三桂在明军溃败的时候当了逃兵,没有按照洪承畴前面定下的突围路线突围,最终导致了明军最终完全溃败。
这个事情吧,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吴三桂
因为当时的吴三桂已经猜到了皇太极打算伏击清军,如果按照洪承畴事先制定的突围路线,很可能就要被俘虏了!
在这一战以后,洪承畴投降了,祖大寿也投降了,吴三桂成功跑了出来。
按照明军的惯例,像吴三桂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会追究责任的,可崇祯不仅没有怎么追究吴三桂的责任,反而还视而不见。
其实想想也是,这个时候的辽东基本上已经守不住了,吴三桂肯待在这个地方已经让崇祯很欣慰了,如果将吴三桂给砍了,估计辽东马上就没了。
所以,朝廷是睁只眼闭只眼,就当作看不到。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在宁远驻守,皇太极很喜欢他,让投降的明军将领轮流给吴三桂写信,劝他投降,其中就包括祖大寿。
吴三桂的回应是不回应!
崇祯十六年的时候,吴三桂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自己要投降清军,可还是给祖大寿回了信,已经投降的祖大寿自然不敢私自回复,直接将这个信交给了皇太极。
从这封信里面,皇太极一眼就看出来了吴三桂的内心动摇了!
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李自成在陕西称帝,正月建国,三月份就打到了北京。
在这个过程中,崇祯在要不要调吴三桂进京这个问题上面很是犹豫不决,如果调吴三桂回京对付李自成的话,就需要放弃整个辽东。
崇祯这个人,属于典型的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
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崇祯商量同清军议和,结果这个事情被捅了出去,无奈的崇祯只能将陈新甲推出去顶包。
对于要不要调吴三桂进京,群臣也都是强烈反对,谁也不敢同意让吴三桂放弃整个辽东,大家都害怕要是以后崇祯翻旧账的话,这个丢失辽东的锅指定自己来背。
也就在这个拉扯的过程中,崇祯失去了最后一次活命的机会。
其实事情到了这里的时候,吴三桂的表现依旧不错,当时京城里面人心惶惶,都说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清军,只有他的父亲吴襄很肯定的告诉崇祯,吴三桂这个时候绝对不会投降清军。
看来,当爹的确实很了解自己儿子。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也确实没有投降清军,而是在等着崇祯的命令,准备带着人往关里面撤,因为上面一旦放弃整个辽东,吴三桂要带走的还有很多老百姓。
从这一点上面来看,至少到现在为止,吴三桂的所作所为都没有什么问题。
真正有问题的则是他去北京勤王这个事情,当时去京城勤王的除了吴三桂之外还有别的人!
蓟辽总督王永吉,蓟镇总兵唐通还有山东总兵刘泽清等人,结果最先跑到的就是唐通,而唐通也确实是够猛,带着八千人就过来勤王了,只打了一仗就投降了!
刘泽清索性说自己生病了,压根就不过来。
崇祯唯一的指望,就只剩下吴三桂了!
作为常年在边境地区和清军打仗的吴三桂,他手底下的兵战斗力惊人,这一点崇祯自然知道。
与此同时,年仅三十三岁的吴三桂被崇祯加封为了平西伯,让他马上进京。
在这个年纪被封伯爵,那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根本原因就是明朝的爵位很保值。
然而吴三桂转念一想,所谓平西伯,崇祯要自己打的是谁,那就不用多说了。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仍旧不敢耽误,带着军队和老百姓就往关里撤。
这一刻的吴三桂应该是相当痛苦的,明朝在辽东地区经营了两百多年,从未像现在这么狼狈,上一次要求放弃关外的人是阉党的高第,而那一次有袁崇焕!
想起来袁崇焕的瞬间,吴三桂心里咯噔一下,袁崇焕不就是勤王,最后直接被抓了吗?
在这种思想加持下,吴三桂在路上磨磨蹭蹭,最终成功得到了崇祯自杀的消息。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又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自己是投降关内的农民军,还是投降自己的老对手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