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找回亲人,下一任酆都大帝 > 第48章 未命名草稿的

第48章 未命名草稿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作者:未知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增强民族凝聚力。针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十分重要。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指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1]现如今,人们的个人素质总体越来越高,但距离我们所期望的目标还不够。在校园,我们还看见有学生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还听见有学生随口说脏话,这些恶习都亟待改掉。在初中阶段,学生有了意识性,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就是要让学生对中华传統文化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本民族文化,才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汲取其中的思想精髓和人生智慧。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就是传统文化,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个“根”,才能真正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增强民族凝聚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开展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情怀……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找准适当进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格格不入,只是单纯地讲解文本中的知识点,致使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出现脱节、不紧密的现象。同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缺乏多样性。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讲授式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不利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此外,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也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开展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主要是依托课堂来完成,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教学资源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极大地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深挖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数量毕竟有限,而文本中却蕴含着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深入挖掘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找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将挖掘文本中的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根据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和合适的环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教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中孟子的思想主张,深入挖掘文本中逆境成才的观点。文中孟子的思想属于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有关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根据教学环节来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知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成才观。

    (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渗透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学情,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致力于改变课堂沟通形式、教学信息呈现方式等,以实现文言文教学上的有效性”。[2]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很大便利,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清晰地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引导学生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教师还可以通过采用角色模仿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要表现的情境当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组织开展课外传统文化类活动。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特别是课外的教学资源,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类活动,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可以举办“校园诗词大会”“歌词朗诵”“辩论赛”等传统文化类比赛,借鉴同类节目《诗词大会》、《朗读者》的形式,选取一个传统文化内容为主题,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如在教学《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等爱国情怀为主题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课外传统文化类活动,实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

    初中语文的学习,学习的是知识、是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深挖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组织开展课外各种传统文化类活动,帮助学生们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进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