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记忆力
全部算下来,两人花了一百大洋还多点。如果是坐三等座,其他花费都拮据一点省下来,那可能花三分之一的钱也差不多了。
这么多的钱,也难怪普通人根本就出不了远门,这个车费都不可能凑的出来。
一块大洋就可以买好几斤鲜羊肉,或者好几十斤大米。
京城的工人可能一个月就赚上十块大洋,至于水生老张家这样的农村人,赚的就更少了。
“黄包车。”
坐着黄包车一起到会馆去。
有两间朝南的屋子。
其中一间给了水生居住。
把东西给收拾了一下。
这时有一个人过来了,“周先生,周先生在家吗?我是饭馆伙计来送餐的。”
来的这个人是饭馆的伙计。
现在也是有外卖服务的。
迅哥儿很少自己开火做饭,大多是点的饭馆包饭。
每个月花在包饭上也得小十元。
这次送过来的有两个菜,但是米饭只有一碗。
“给我就好了。”
“小先生,你是?”
迅哥儿:“他是我家中子侄。”
拿着饭盒到了迅哥儿的房间。
就一碗米饭。
一人扒拉了一半。
迅哥儿为人随和,有些事情不拘小节。
他的胃口似乎不太好,但是水生吃的香的很。
穿越过来没几天,但是水生之前十几年的记忆都被承接了过来。
记忆过来了,那些苦日子的感受回忆好像也全部自己经历过了一般。
如今吃这个大饭馆的包饭吃的香的很。
但是迅哥儿已经吃腻了。只是对付了几口,其他的都是水生给吃掉的。
吃完之后水生把盒具给收拾了下。
没一会儿饭馆的伙计又过来拿了回去。
水生看到了迅哥儿的书架,堆满了,这么多的书那可不便宜,也难怪迅哥儿的工资那么高,可他的钱还是不够用,花钱的地方多,这买书估计都花了不少的钱。
水生:“周叔,这些书我可以看吗?”
愿意学习读书是好事,迅哥儿当然答应了下来。
水生把洗衣扫地,整理杂物的活都给做了。
在绍兴老家干活可比这多的多,不少还是重体力活,如今到了京城来做这点活还是轻松多了。
有着大把的空闲时间。
都用来看书,看报,再多多的了解下这个时代。
全都是繁体字,不过水生看起来并不是太费劲,繁体字连在一起还是认识的。
认字的速度快的很。这也是水生穿越过来的一个外挂,有着超强的记忆能力,对前世的记忆非常清楚,到了现在这个世界,记忆强的很,书中的内容只要看了一遍就记住了。
到了晚上的时候,还点上了蜡烛看书。
迅哥儿看到水生这么勤奋,对他很满意。想到了这几年在京城,每逢年过节的,那些朋友就在家里享受家庭欢乐,他独自一人在会馆,如今多了个人,会馆也能有些人气。
迅哥儿还特意给水生买了一套笔墨。
还准备让水生去念书,但就是这个年龄太大了,也只是上过一年私塾。
读小学的话,年龄太大,读中学呢,又怕水生跟不上学习进度。
想着自己先教导他一年,看看情况如何,要是上进,再去念中学应该也没太大的问题。
他是教育部佥事,找些门路要水生去念中学还是没问题的,但同样需要水生上进才行。
要是能拿到中学毕业证,找工作也方便一些,这样也就对得起闰土哥了。
才相处一周,了解的并不是太多。
但是闰土的儿子,地道的庄稼人,想着人老实本分,品行不会太差。
刚这么想着呢,水生进了他的屋子。
“周叔,我想再借两本书。”
迅哥儿的脸色看着有些严肃:“水生,你借书才两天。看来我得提醒你,读书切忌粗枝大叶囫囵吞枣。这书虽然不厚,但这才两天你就看完了,这书中的精义你都掌握了。”
迅哥儿是个话少的人,对水生比较照顾,当成子侄一般对其进行劝诫。
说的话往往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水生借的这两本书,一本是庄子,有着十几篇内容,差不多三万字。
一本是浮生六记,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式散文,有四万多字。
就这么一点字,两天时间早就看完了。并且有着记忆能力,所有的内容已经记在了自己脑子里。
水生:“书中的精义有些看不明白,不过我已经全部背下来了,先全部记住,日后再慢慢理解。”
迅哥儿的脸色看着更严肃了些:“水生,你又多了个毛病,撒谎,你跟我说就两天的时间,你把这几万字的内容都记下来了?”
除非在记忆力有着超强的天赋的人,不然压根办不到。
这样的人有,但很少,一万个里头估计都没有一个。
但是想到了之前在火车上,水生背过了千字文,三字经,莫非真是背下来了。相处了一周,这一周的时间,水生是个啥样的为人,差不多也有了些了解。
水生:“周叔,我可以背给你听。”
水生当即就背了起来,先是背了第一篇逍遥游,接着是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一连背了十来篇。
迅哥儿第一反应还是不太敢相信:“水生,你之前当真没看过这书?”
“没有。”
莫非真是有着超强的记忆力?
迅哥儿直接从书架上拿了一本国富论,是外国人写的书。
庄子这本书可能水生以前就看过。
但是这本书应当不会。
想看看水生是否真有这么强的记忆力。
迅哥儿:“你看下这本书,看第一页,给你三分钟的时间,能记住多少就记住多少。”
第一页几百个字。
如果真的记忆超群,三分钟的时间也该把一页纸的内容给记住。
一般人记下几百个字,最少需要二三十分钟。
水生刚拿到手,全看了一遍,一分钟都不到,就把书还了过去,“周叔,我好了。”
“记住了?”
“记住了。”
“那背吧。”
“劳动生产力最为重大的进步,以及人们不管往何处引导分工的方式没那么明显,因此旁观者比较不容易一眼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