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那289年 > 第8章 人才济济

第8章 人才济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话说贞观年间,大唐科技方面也有了不少突破,从数学到天文,从农业到药学,基础科学领域涌现了不少人才,这一章,我们就借用这短短的几行字来描绘这些似乎存在感并不那么强的人,看看他们的人生,以及他们为大唐所做出的贡献。

    大数学家王孝通:我们或许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完全可以说是真理,真的不能再真的真理,数理化三科的应用非常的广泛,而且也是基础科学中最重要的几门课程,而基础科学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直至今天,哪怕是美国这样的超级科技强国也非常的重视基础科学尤其是数理化的研究,每年还从国库抽调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基础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而王孝通就是这么一个精通数学的基础科学人才,他的许多研究都非常的超前,而且一生都痴迷于数学,在数学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不少研究成果甚至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大几百年,而他的著作《缉古算经》也被列为大唐国子监必学必考项目,每一个大唐理科生都需要学会这个大唐自己的高等数学读物,而到了宋朝,这本书甚至还被统治者列为禁经,足见其先进性。

    既然这本书在唐宋两朝如此的知名和重要,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吧。

    这本书分了二十多题,前几题讲述的是如何测量月亮的赤纬,以及确定月亮在特定时间的特定位置,大海的潮汐和月球的位置息息相关,这影响着沿海渔民的生产生活,于是王孝通就把这一题列进《缉古算经》这部大唐官员必考题,因为是必考题,所以如果其中任意一个考生被安排去沿海地区做了官员,那么他就可以利用自己学到的这个知识去造福沿海的百姓。

    而后面还有几题则是关于河堤施工建造的问题,其中有一题是这样子的:已知河堤完工日期,各地出工人数,以及河堤建材运输距离和工人运输速度,求每个工人一天需要完成多少运输量才能完成每日施工任务。然后还有一题是这样子的:“已知河堤上下两边底的宽度和上下两边都高度…………求这个河堤修建需要多少土方的沙石/建筑材料。”

    这几题的解决则关乎农业生产这项国家大事,河堤是农业文明最重要的水利枢纽之一,洪涝时这些河堤可以把多出来的水按照设定好的泄洪路线泄洪到各个周边蓄水区域,从而保证周边农业生产区域尽量不被严重的洪涝所影响,而在干旱时,河堤又可以按照预先设计路线把河流里的水输送到各个缺水的区域,所以为了保证农业的收成稳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水利事业,而修河堤就是水利事业最重要的一环。

    而河堤也不是随便就能轻松修起来的,需要通过科学的计算,以避免因为计算失误河堤坍塌或者起不到作用的问题出现。王孝通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也把这一项问题纳入到了《缉古算经》中。

    同时,除了列举了许多实用性的问题,王孝通还创新性的发明出了利用几何解法解决三次方程等当时在世界上的数学难题。彼时在世界上也就只有我们中国解决了这样的数学难题,西方的罗马,中东的波斯虽然很早就发现了三次方程,但是一直没有解法,一直到王孝通时代多年后,波斯地区的数学家才正式发现三次方程的解法。

    由此我们可以见得,王孝通本人在数学上那极高的造就,唐太宗非常的喜欢王孝通这个人才,于是就让他到大唐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通俗)当了所长,掌管大唐一切数学有关问题难题的解答。

    接着,我们来认识大唐科学院(编内自由院士)另一位顶尖的科技人才——药王孙思邈。孙思邈这个人可不简单,有传闻他活了多岁,这在封建时期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一个数据,毕竟在孙思邈那个时期,许多人都还不一定活过岁呢。而据保守估计,孙思邈活了岁,在当时也是相当长寿之人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药王,以及他为中国古代医学做出的卓越贡献。

    孙思邈出生于南北朝末年和隋初时期(大致),幼年的时候,孙思邈就表现出了他超高智商的一面,岁时,他就认识大概上千个字,并且每天能够熟练背诵出几千字的各类文章,记忆力也是非常的好。当时他神童的名声传遍了周边许多地方,大臣独孤信听说有关于他的一些事之后甚至还把他奉为“圣童”,可见孙思邈有多么的聪慧。

    可惜美中不足的是,孙思邈小时候的体质不好,非常的脆弱,经常生病,所以没少去看医生,而经常的治病又花了不少的钱,这使得孙思邈家经常入不敷出,而经常看病的时候或许也会多多少少的了解一些其他病人的情况,时间久了孙思邈也知道了什么叫做人间疾苦,也非常的同情那些身患重病的病人,于是孙思邈就立下了诺言,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医术,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师,救死扶伤。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青年时期的孙思邈就有了非常丰富的医学知识,并付出实践,救死扶伤,经常走访于各个地方,去医治形形色色的病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乡亲们的口中,孙思邈也成为了一个口碑颇丰的好医生,一传十十传百,渐渐的人尽皆知。

    不久后时间来到了孙思邈的中年时期,孙思邈似乎看破了红尘,于是便到了山里隐居,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修行者,并与之交谈甚欢,学习了不少关于养生的知识,这个修行者就是道宣律师,汉传佛教其中一宗(门派)的创始人。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召见了孙思邈,请他来长安探讨医学和养生之道,不久后孙思邈来到李世民面前,此时孙思邈已经年过(最少年过),看着他那宛如少年的样貌和年轻的身段后唐太宗大感惊讶,说到:“世界上居然还有保养这么好的人,养生果然重要。”随后,唐太宗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请他常驻大唐医学院,为大唐医学效力,孙思邈考虑到如果深居宫中可能就没办法经常的去医治平民百姓了,而且自由度也大大降低,遂谢绝了唐太宗的建议,但是表示愿意帮助大唐完成一些医学资料的整理编写,唐太宗采之。

    后来,孙思邈不断的收集前面各朝代的医学著作和资料,销繁取简,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写出了中国古代最有名最有影响力的医学著作之一——《救急千金要方》,书内囊括了孙思邈的毕生心血,以千金命名此书,意为生命是最重要,最宝贵的,即使是千金万银也比不上,为教导后世医师遵从这一理念,孙思邈还在书内制定了中医的行医规范(大医精诚),主要内容和含义包括:“作为一名医生要有非常精湛的技术,医学是非常严谨和细致的学术,不可以学了点三脚猫医术就到处显摆,胡乱行医,作为医生一定要有爱心,所谓医者仁心,就是无论是你的仇人还是你最好的人,你作为一名医生,你都要对他们一视同仁,要把他们的病情当作自己的病情来看,尽最大努力去把他们医治好…………”

    后来,孙思邈还对当时的一些罕见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治疗意见,比如当时山区普遍缺碘,导致许多人患上了大脖子病,孙思邈就提出了用海草(含碘)以及山羊的甲状腺来治疗这一类疾病,结果大获成效,除此之外还有痢疾等等疑难杂症,孙思邈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这些治疗方法为解决广大地区罕见病也起了不少作用。

    后面,孙思邈退出江湖,隐居在老家铜川的五台山上,他去世后,家乡的人为了铭记他,将他隐居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