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视频穿越时空后,我粉丝破亿! > 第98章 《朝代兴替与气候变化》(四)

第98章 《朝代兴替与气候变化》(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汉武帝五十四年的执政时间里,有明确记录的旱灾就有13次,平均4年一次,而旱灾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蝗灾。

    到了公元前105年,持续了六年的旱灾好不容易结束了,紧接着就发生了持续三年的蝗灾。

    公元前104年的蝗灾是最严重的,蝗虫从黄河下游出发,一直飞到了敦煌郡,沿途扫荡汉朝最为核心的农业区。】

    汉武众人:这是什么天崩地裂的局面!

    他们拿到了史书后,更重视与匈奴的战争和实施的各种政令,至于记载其中的天灾他们并没有系统的统计过,所以虽然他们知道陛下统治时期天灾很多,但着实是没想到会这么频繁。

    【元丰元年到太初四年的这10年也算是汉武帝在位期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了,这也是汉武帝巡行国家最频繁的时期,在巡行的过程中,汉武帝经常会免除途经地区的赋税。

    这次寒冷气候的突变直到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才得到部分缓解,而这次气候的好转,为后面的昭宣中兴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还好这只维持了一段时间。”听到这天灾没有像明朝那样持续那么长时间,站在田间的老汉抹了抹头上的汗。

    旁边的人也附和道:“咱们陛下对咱们好着呢, 这次让咱们种的麦子可比以前的好用了不少。”

    一听到这个,田里的众人就纷纷应和起来。

    他们不懂自己和国家的关系,但是他们知道天气虽然越来越不好,但是上面没有忘记他们,总是会给他们发一些好用的种子,这就是对他们很好了。

    【气候的突变对农业产生了两个非常直接的影响,一是降水不足,二是温度不足。

    而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汉武帝的应对策略是升级农业以及兴修水利。

    前者就是推广冬小麦和代田法,冬小麦耐寒抗旱,又是跨年生长,很适合汉朝当时的天气的……

    而为了配合冬小麦的推广,搜粟都尉赵过根据西北地区的抗旱经验,总结了一套配合冬小麦的耕作方式,也就是代田法……】

    秦朝

    嬴政得知秦朝之后会降温,还是很焦急的,本是想着天幕结束后再去翻翻商城,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呢,现在天幕就把好法子送上门来了。

    一旁的农家人也开始抄作业,虽然这个冬小麦还是需要他们去研究的,但是代田法不一样,这个拿出来就可以直接用了。

    农家人狂喜,哎嘿,这就是白得的快乐吗?

    他们一边抄一边讨论着这法子,“这法子真是好啊!”

    “在小麦还是没长成的时候,田垄就可以起防风保墒的作用,等到了麦苗长大了些,再把田垄堆积到小麦的根部,这样不止可以保墒,同时还可以抵抗麦苗的倒伏。”

    “而且用这样使小麦离得远了,不仅有利于灌溉,还利于施肥,这样的心思真是巧妙啊。”

    汉朝

    此时的汉武一朝也是狂喜,虽然天幕说汉武时期使用了代田法,但是他们现在可还没有这项技术啊!

    “快!把这些都抄下来!”刘彻激动得叫人将代田法抄下来,哎呀!谢谢你,未来的我自己!

    对了,还有那个赵过!得把赵过调回来好好研究那个代田法和冬小麦才行!

    ……

    另一边面对着身边之人的恭贺,赵过也很是开心,他也是没想到这里还有自己的戏份,后世人居然也知道他!

    他一定要更加努力!为百姓们做更多的事!

    【代田法这种既可以减少播种量,又能增加单位产出的耕作方式直到今还在被广泛使用。

    当然了,面对气候变化,光是升级农业技术也还不够,所以汉武帝时期在推广冬小麦和新的耕作方式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

    秦朝

    嬴政一听到水利工程,眼睛都亮了,随后又想到目前大秦的问题,又把这件事放下了。

    大秦什么时候才能有那么多的人口啊!

    汉朝

    “水利?”刘彻点了点头,其实水利的修建早就已经开始了,不知道他之后又修了什么。

    百姓们对这样的消息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陛下为了抵抗天灾,愿意修那些沟渠,灌溉田地。忧的是修这些沟渠得用多少人啊!又会有多少人为这些沟渠失去生命呢?

    唐朝

    李世民笑眯眯地说:“武帝时期修建的沟渠水道,我们现在还在用呢!”

    “是呀!”长孙无忌也笑了笑,感谢汉武帝的馈赠!

    【随着旱情的加剧,汉朝开始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以此来维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我们华夏也迎来了第一个水利工程的建设高峰期。

    在当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围绕着淮河两岸和关中地区展开,这两个地区的工程建设,刚好对应两种汉代最常见的灌溉形式,蓄水灌溉和引水灌溉。

    蓄水灌溉首先是选择一个低洼容易积水的地方,在洼地的四周修建堤坝,让洼地变成一个天然的蓄水池,等洼地蓄水充足之后,再修建引水渠道和闸门,这种人工修筑的水库在汉代也叫陂塘。

    汉武帝时期淮河两岸的各个郡县都修筑了大量的陂塘工程,淮南地区拥有全国60以上的水浇地。

    比起自己组织施工的淮河地区,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基本都是国家组织。

    毕竟关中地区是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全国有4的人口都生活在这个地区,因此西汉中央政府在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一直都是不惜成本的。】

    刘彻撇了撇嘴,哪里只是这样?

    关中的位置更加有利于水利灌溉好吧!谁家大平地起那么多水利工程?

    这个破天幕就是偏心眼,那秦始皇也不也是在关中修渠吗?难道秦始皇在淮南搞大工程了吗?

    看着刘彻突然生气,大家都很茫然,搞不明白他们陛下又怎么了……

    他们自然是不知道刘彻看着评论区那些人叫别的皇帝“祖龙”“二凤”,叫自己“猪猪”时有多生气。

    他坚定的认为这是后世人偏心,所以一看见天幕说的不好,火气就被勾了起来。

    【汉武帝时期在关中进行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就是漕渠,漕渠沿着渭水和秦岭之间的平原地修建,全程一百四十多公里,这个工程耗费了三年的时间。

    漕渠的修建大大缓解了渭水的运输压力,自此之后关东每年输送到关中的粮食达到了二十万吨左右。

    在这之后又挖了龙首渠,这里为了翻越大山,汉朝工程队首创了井渠法。

    在没有现代测量设备的情况下,汉朝动用了十几万军队,十几年的时间,才艰难的打通了这条渠道。】

    刘彻叹气,一定会有很多人为了这条渠而死,但他却无法说不去修建这条渠,因为如果不修,又会有很多人因为缺少粮食而死。

    这就是天灾啊!真是可怕至极!

    【之后又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修了六辅渠,连通渭水的成国渠,优化郑国渠取水线路的白渠,解决长安的城市用水问题的昆明渠……

    从第一个水利工程的修建到汉武帝去世,几十年的建设使得关中地区的灌溉面积超过了500万亩。

    不只是淮河流域与关中地区,当时各个地区都在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水利问题甚至成了当时士人阶层最热门的话题。】

    宋朝

    赵匡胤感慨道:“武帝时期的天灾虽然没有明朝严重,但是武帝时期从上到下都在想着要对抗这场天灾。”

    在那样的时候,西汉不但没有国力下降,反而打出了脊梁,还造福了后世,虽然最后有些玩脱了,但是这样的人真是让他佩服。

    不愧是千古一帝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