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魂魄与精气神
我平时是大大咧咧的性格,但是在内心的最深处,有时候还是会感觉到一丝丝纠结,甚至还带着毁灭性。
不知道这是属于幼年时期的创伤后遗症,还是本性上的一些根源。
我很难做到像青牛师父这样,豁达的表里如一。
我喜欢玄学,心理学,灵修类科学,也是与这个原因有关。
我想在修行中,寻找到那个契机,能破除掉最后的那丝桎梏,实现自性圆满。
就像心理分析学家荣格说的:成为那个真正的自己。
我也不知道青牛师父这里,有没有我要找的答案。
但我还是对他们之前所说的“安神祖窍”,感到好奇。
可当青牛师父听说,我要问“安神祖窍”时,他面露难色,犹犹豫豫。
“怎么啦?”我问道,“是你们的门派内部有规矩,这个不能外泄吗?”
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规矩,如果是不能外泄的话,我也不好强人所难。
虽然青牛师父之前说,他欠我一个人情。
但总不能因为人情,让他违背师训。
他纠结了一会儿,踟蹰着:“倒不是不能外泄,而是……安神祖窍……很难说清楚。
更何况,我一直是讲风水的,从没讲过祖窍的事情。
一是怕,讲不明白。
二是怕,讲的不精准。”
我舒了口气,道:“那没事,咱就是聊聊天儿嘛,聊哪儿算哪儿呗。
反正也不是要照着这个修炼实操,精不精准的,我也只是做个了解而已。”
他便也松了口气道:“那行,随便聊聊哈!”
我提议道:“要不,咱们下去找个地方吃饭,一边吃一边聊吧!”
他摆摆手,拒绝道:“边吃边聊,更聊不明白了。
我倒是建议你,拿张九宫图出来,对着看,可能还好理解一点。”
我从善如流的,画了张九宫图。(提示一下:下面讲的魂魄和精气神,偏虚。不好理解。大家能理解多少都随意。后面还会反复提到。念叨的次数多了,就会记住了。)
青牛师父拿着支笔,点着九宫图道:“我们先从五脏开始讲吧。”
我闻言,又在图上标记了五脏。(评论见图)
青牛师父道:“上次咱们在路上说过,五脏分阴阳。
心肺,为阳脏。
肝肾脾,为阴脏。
还记得吗?”
“记得。”我点头。
他指着图上,心和肺的位置道:“阳脏还有分。
心为火,是阳中阳。
肺为金,主肃降,是阳中阴。”
“嗯,”我看着图,紧跟着青牛师父的思路,接口分析道:“阴脏有:肝肾脾。
肝主木,生发向上为阳。
肝是阴中阳。
肾主水,水向下为阴。
肾是阴中阴。
脾是坤土,为阴中至阴。”
青牛师父点点头:“五脏里,带阳性的有:心,阳中阳。
肺,阳中阴。
肝,阴中阳。”
他说完抬起头看向我,我点点头,示意我头脑还在线,可以听得懂。
他放慢了语速,继续道:“心中藏神。
肝中藏魂。
肺中藏魄。”
“嗯!”我眼睛一眨不眨的听着。
青牛师父开始分别给我解释,魂、魄和神。
讲魂、魄、神,又得顺便捎带着讲到精、气、神。
《黄帝内经》讲: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薄是迫近交融的意思,与115章的雷风相薄一样。
下面这句话也不好理解,后面有跟着解释。)
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生之来,谓之精”,【精】,代表的是生命的来源,比如授粉的粉,以及精卵等。
精,是人形体的重要精华部分,侧重于有形。
“两精相搏,谓之神”,阴阳两精相合,【神】就形成了,它是生命的原动力。
《黄帝内经》:“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明确指出,随着胚胎的逐渐成长,到五脏成的阶段,神才跟着生成,而舍藏于心。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跟着神一起来去的。
所以有人,会“神魂颠倒”。
魂,左边是云,气流,处于流动、变幻状态。
右边是鬼,指某神秘能量,是人体内不可捉摸的能量。
魂是“附气之神”,偏无形。
(这个气,指的是神,魂跟着神一起来的。)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跟着精一起进出的。
精封藏于肾。
所以魄力,与肾有关。
肾气不足,哪来的魄力?
胆子就会小。
魄是“附形之灵”,偏有形(因为精有形,它跟着精来的)。
温补学派的创始人,张景岳言:“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魄,与低级的本能活动相关,是原始反应,相当于非条件反射。
出生前的精神,称之为魂魄。
出生后的精神,称之为精神。
并将神藏之于心,精藏之于肾。
魂魄为先天,精神为后天。
魂魄,随着精神而来,分别附于无形的气和可见的形。
张景岳: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
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
故魂则随神而往来,魄则并精而出入。
……神为阳中之阳,而魂则阳中之阴也;
精为阴中之阴,而魄则阴中之阳……
《黄帝内经》: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舍是房舍、居所的意思。)
神和魂之间,是可以变的。
魄和精之间,也可以。
魂魄和精神,都归属于心的统领。
“精气神”可看作是,一个体上的三个面。
这个体,道家把它叫作炁。
它的三面就是原精、原气、原神。(同元精,元气,元神。)
这是还没有肉体之前,就有的,所以称为先天的精气神。
在有了的这个身体之后,先天的精气神便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而无法精明纯一,无法做到持盈保泰,转化成后天的精气神,而日渐消耗。
人体的元精、元气、元神处于潜藏状,分藏于五脏。
显像于外的,则是后天的精气神。
“神”是人内在生命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力,侧重于无形。
“气”则是“精”与“神”的载体,介于二者之间,是一种比“精”更为精微的极细微物质。
就是说,“精”是根本、是物质基础。
“神”是主导。
“气”是连接二者的中介和桥梁,具有关键性的枢纽作用。
三者缺一不可。
这也是道家和佛家,都很注重呼吸的原因。
练气,与“神”相连接。
人活一口气。
所谓:“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
精气神的性质,经常常用三种动物来表示。
鹿代表精足。
鹿的生命力旺盛,一年只交配一次,且多半是为了传宗接代,象征着精力的充沛和生命的活力。
修行者,不重色欲。守精。
乌龟代表气足。
乌龟整年不吃仍可生存,生命力顽强,是长寿的象征,体现了气的充盈和生命的持久。
修行者,要关注呼吸。关注气在体内的运转。
鹤代表神足。
鹤飞千里后,稍作休息又可翱翔千里,象征着精神的旺盛和生命的活力,鹤的神韵仅次于凤凰,故称仙鹤。
修行者,不贪睡。闭目即可养神,打坐不分昼夜。
张景岳在《类经》中,从“先天的炁”与“后天的气”,两个角度论述。
“气义有二:曰先天气,后天气。
先天者,真一之气(炁),气(炁)化于虚,因气(炁)化形,此气(炁)自虚无中来;
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形化气,此气自调摄中来。
……先天之气(炁),气(炁)化为精;
后天之气,精化为气。
精之与气,本自互生。
精气既足,神自王(通“旺”)矣。”
精与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精气足,神就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