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大明,教个书怎么了? > 第22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第22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杨炎的话,让学堂里的所有人震撼莫名,思想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国家和王朝的起源,原来是一个有组织的暴力工具?

    这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可细细一想,确实就是那么一回事。

    杨炎从最本源的原因,给同学们剖析了国家和王朝的起源,让所有人大开眼界,震撼莫名。

    原来是这样!

    国家和王朝的起源,竟然是奴隶主镇压奴隶的工具!

    特别是朱元璋和刘基。

    一个是即将开创新朝,成就帝业的天下雄主,一个是学富五车,神机妙算的谋士。

    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所谓上承天命,下顺民意的立朝开元,竟然是一个用来镇压的暴力工具?

    而且,他们找不出任何反驳的理由。

    杨炎一步步推演,每一步都是有理有据,让他们的思维跟着杨炎的脚步走,最终得出了这个惊人的结论。

    杨炎继续道:“所以,国家和王朝最初的起源,绝对不是以为广大劳苦百姓服务作为宗旨的,它本质上是统治者用来镇压广大劳苦百姓的工具。”

    “这個时期,整个社会上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都是奴隶,所以,我们将这样的社会形态称为奴隶社会。”

    “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王朝,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奴隶制度的王朝。”

    “而奴隶王朝接下来又会是如何发展进化的呢?”

    杨炎讲得口有些干,喝了一口水之后,又继续讲解道:“我们前面说过了,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原始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自身生存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迫使人们想办法去提高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提高,又让主要矛盾转变成了,转变成为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也将日趋激烈,最终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继续推动社会的再一步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又是什么在导致社会矛盾的变化,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呢?”

    “生产力!”同学们这一次竟是齐声回道。

    答案已经很显然了,而且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渐渐地掌握了杨炎教授的思考方式。

    “回答得非常好,不错,就是生产力!”

    杨炎很满意同学们的回答,继续道:“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力,决定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的变化,最终决定了社会的形态。”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了人人平等的生产关系,而提升后的生产力,则又决定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

    “而不同的生产关系,则又导致了不同的矛盾,从而决定了原始社会的形态和奴隶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等,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同学们听得有些茫然。

    杨炎道:“现在不理解不要紧,我接下来还会结合实际,带领你们去理解这句话。”

    “你们现在只需要记住这句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而社会的上层建筑会反过来作用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杨炎一边说着,一边将这句话板在了黑板之上。

    板完书后,杨炎继续道:

    “有了上面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分析奴隶社会究竟是怎么进一步发展的。”

    “随着冶铁技术的成熟,铁器渐渐代替青铜器,人们的劳动工具进一步完善,同时冶炼纺织等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工出来,再加上生产技能的积累,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再一步得到提升。”

    “而奴隶社会中过度剥削的生产关系,俨然已经不适合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被严重剥削的奴隶们反对奴隶主的斗争也日趋激烈,这就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相关制度,试图去缓和这个矛盾。”

    “于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在推动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这也使得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最终一统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社会形态里,土地依旧是最关键的生产资料。”

    “但与奴隶社会不同,在这个社会形态里,原本的奴隶不再像奴隶社会的时候没有人身自由,被当成了劳动工具和商品,现在他们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至少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

    “但是,他们仍旧没有最关键的生产资料,也就是土地。”

    “土地仍旧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没有土地或者有很少土地的人们,为了生存,他们只能跟有土地的人租地来进行劳作,从而勉强糊口。”

    “有句古诗描绘了这样的社会场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的田都被耕作完了,可是耕作的农夫为何还要饿死呢?”

    “是因为田地里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交到了小部分真正占有土地的人手中,耕作的农民只能拿到很少的一部分,仍旧逃脱不了被剥削的命运。”

    “是不是感觉这样的社会形态很熟悉?”

    同学们点头,朱元璋和刘基同样点头。

    特别是朱元璋。

    这样的社会形态,他太熟悉了,甚至可以说是刻到了他的骨子里。

    从他记事起,他一家人就是给地主刘德家干活的。

    他给刘德家放了十二年的牛。

    那个时候的他,意识里就是成为他爹朱五四那样的人,娶一个老婆,然后生一堆孩子,给刘德家干活。

    但就是这样最卑微的想法,他都不能实现。

    旱灾加上元廷的横征暴敛,让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的儿子在一个月之内相继饿死,世上最悲惨的事,莫过如此吧?

    杨炎的话,让朱元璋大开眼界的同时,更是让他大为感触。

    朱元璋眼眶微红。

    但杨炎似乎并没有注意到他,而是继续道:“不错,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形态,有土地的人便是地主阶级,而没有土地的农民便是佃农,也就是农民阶级。”

    “至此,社会上出现了两个新的对立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我们可以称这样的社会形态为封建社会。”

    封建其实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是后世给这个词加上了贬义的色彩,譬如封建糟粕,其实这是一个中性词,它代表了一种政治制度或者社会形态。

    封建一词,也早早出现在中国的文献中。

    《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杨炎继续道:“了解了国家的起源以及整个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历程,我们回过去再看我们上节课的课业。”

    “一个人类的封建制度王朝,究竟会是怎么一个兴衰历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