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闲言碎语说梗讲故事 > 第44章 士为知己者死——豫让

第44章 士为知己者死——豫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当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就为日后的乱事埋下了伏笔。这六卿掌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终于按捺不住,韩、赵、魏、智、范、中行氏,这六卿之间既勾结又争斗、相互倾轧。

    后来赵氏动手先把范氏和中行氏灭掉了,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从此,晋被赵、韩、魏三家瓜分。周王室当时已经势微,说话狗屁作用没有,甚至眼看诸侯脸色发言。所以也顺水推舟,干脆承认了赵、韩、魏,作为新晋升的诸侯身份。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

    春秋、战国的时代划分也正是以此事件为标准。在“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之前,算是春秋时期。而这之后,就算是进入战国时期了。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诸侯们有样学样、撕破脸皮,更加难以约束,战争不断的乱世也终于被开启。

    豫让,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战国五大刺客之一,他就是晋国人。但是作为刺客这件事,他并不是专业的,纯属半路出家、友情出演。

    豫让这个人,最初给范氏做家臣,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豫让很不满意,又转而投奔服侍中行氏。哪知到了这里,依然被当做是空气。豫让很生气,只好再次跳槽、投靠了智氏。到这个时候,形容起来就有点不大好听了。已经妥妥地,可以被称作“三姓家奴了”。

    但是终归和吕布几次三番的认爹又杀爹不一样,豫让并不是那种见利忘义之辈,他是个胸怀大志的人物。前番两次改换门庭,只是因为才华无处施展、一身抱负没机会实现罢了。

    有道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搁在今天也一样啊!求职这种事,哪有“从一而终”的?如果公司让员工看不到前途,老板又不能知人善任,那么有谁会愿意,一辈子默默无闻、把才华埋没在普通岗位里、根本得不到发展呀!

    所以,豫让毅然决然地投奔了智氏。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终于跟对了老板,不仅如鱼得水,还得到了重用。智伯还对他很是尊重,并没有因为先前的几次改换门庭而嫌弃他。主仆之间经常深入交流,智伯遇到事情,常常参考豫让的意见。这可说是真正的知遇之恩,主仆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当融洽。

    要说豫让先前的两次跳槽,果然是明智之举。因为吧,范氏和中行氏很快就被赵氏给灭掉了!而智氏呢,足足被赵、韩、魏,三家联手圈踢,这才落败。

    说来也是智伯惹得祸。因为从他这个人礼贤下士来看,就注定会做大做强。智氏也可以说是剩下几家里,势力最大的。但是福祸相依,这是亘古不变的命题。智伯终因为这个缘故,有些自大了起来,导致触怒了其他三家势力。在一番背刺、圈踢下来,导致了智氏的灭亡。

    也不知道是不是豫让妨主,跟过的家主居然全都不在了,真是好巧哦。。。。。。

    豫让没奈何,只好逃到了山里避祸。

    但是事情到了这里,并不是一个终点,反而是刚刚才开始。豫让为什么做了刺客呢?这里边秋裤套棉裤,十分有缘故。

    要说智氏被灭掉,是赵、魏、韩,一起动手的。可是,为什么在后来,豫让只挑赵襄子一个人复仇呢?并不是因为他好下手,而是这里边发生了一件事,一件使豫让无法容忍的事。

    赵襄子生平最恨智伯。

    按说智氏也灭了,智伯也死了,这事也就拉倒了。但是赵襄子做得就有点过分,将智伯杀掉后,竟然还把头骨拿过来,加工了一下、涂上了黑漆,制作成了酒器!这就属实比较过分了,也没细查俩人有什么深仇大恨,所以不好瞎说。

    有道是士可杀、不可辱。在那个时期,古人把名誉看得可是比性命还重要啊!

    有知遇之恩的旧主,死后竟然遭到了这种荼毒和侮辱!逃出生天的豫让知道后,顿时就怒了。想起智伯生前是那么厚待自己,不做点什么,当真是说不过去。所以豫让决定:以性命去偿还,刺杀赵襄子!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虽然豫让计划挺周详,而且差那么一点点就成功了。但他毕竟不是专业的,所以先后两次行刺都失败了。如果让他有剑侠的身手,如聂政一般,这事十有八九也就成功了。但是想来,豫让精于谋略,却失之于格斗本领。所以行踪露馅以后,两次都被轻松的拿捏了。

    要说搞暗杀活动这种事,一次失手就足以致命了。怎么还能叫豫让有了两次动手的机会呢?因为赵襄子这人,虽然恨智伯,但是一码归一码,他也是个尊重义士的人。

    豫让第一次谋杀赵襄子,是乔装改扮成受过刑罚的人,去做修葺厕所的工作。

    古时候刑罚严苛,即使小偷小摸,被抓到了也要在面颊上刺字。从此走在大街上,别人一眼就能知道,这人是个“不良人”。

    带上这种耻辱的烙印,几乎注定了一辈子遭人歧视、只能在泥泞中打滚,做些别人看不起的最低等工作。

    水浒传里的宋江,不就“荣幸”的两边脸颊都被刺了字,愤而题下反书: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茅厕臭烘烘的,可不是什么好地方。伪装成这种受过刑罚的人,承接修葺厕所的工作,就不会有人怀疑。豫让抓住这个心理,也确实如愿以偿的混进了赵襄子宫中,得以有机会施展计划。

    他设计的也不错,毕竟人吃五谷杂粮,又有谁能憋住不去厕所呢?虽然这地方不大美妙,但确实是个埋伏赵襄子的好地方。比之混进赵襄子的卧室,那简直不要太轻松。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虽然他的理论没有问题,但是比较灵异的一幕出现了。

    赵襄子去厕所的时候,忽然感觉一阵心惊肉跳,没来由的有些惊惧惶恐。他心知这是不祥的预兆,就拿眼四下一打量,立刻看见了一张陌生的面孔——豫让。心说这家伙看着不像好人呀!马上大声叫着说道:“抓他!快抓他!”

    这第一次行刺,就这么意外失败了。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赵襄子表示,凭直觉!一切都是直觉!俺滴第六感一向很准滴!

    果不其然,侍卫们在搜身的时候,发现这个修厕所的工人,竟然身怀利刃,显然是图谋不轨。这都不用问了,直接拉出去枪毙都绝对不带冤枉他的。

    侍卫们回忆,当初嫌弃这个人一身臭烘烘的,谁也没有仔细搜查,所以才被钻了空子。要说从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豫让这个人,是真有点东西的。对于心理把握得只有恰到好处,才挑选、设计这么一个角色去扮演。

    这第一次行刺,虽然失败落网,但是赵襄子还是把他给放了,并没有与其为难。

    赵襄子说:“你这厮也忒缺德了吧!什么深仇大恨,非得选这么个地方行刺我,这要是让你得手了,我得多尴尬呀!”

    豫让没好气地说道:“你把智伯头颅做了酒器就不缺德?好叫你得知,我是专为智伯尽忠而来!”

    当得知了豫让前来行刺,只是为了为了旧主智伯,赵襄子大为感动,赞叹道:“这人是个义士呀!我可不能杀他!放人!放人!你们麻溜滴!”

    赵襄子只是恨智伯,但是三观还挺正,所以对豫让这刺客都很宽容。

    这第一次虽然失败,但是豫让并没有就此罢手,反而更加下了血本。由于被识破了身份,他担心这一身无处隐藏的光芒,难以再次接近赵襄子。就用黑漆涂满了身体,烧得满身溃烂不堪。又吞服烧红的木炭,竟然把声带也给毁了。

    这一番可谓下足了血本,就连他的妻子,乍见之下,也是认不出来。他走在大街上,友人看身形动作无比熟悉,就试探问道:“你可是豫让吗?”

    豫让说:“哎呦!竟然被你看穿了!我老婆都认我不出,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老实说,你是不是暗恋我?”

    当一番交谈后,得知了豫让的目的,友人心痛得失声流泪,但也知道此人性格坚毅,根本无法劝说放弃,只好出主意说道:“您这又是何必呢!以您的才华,如果投靠赵襄子,必然会得到重用和亲近。再想行刺的话,岂不是很容易许多?”

    豫让说:“那可不行!带着异心去侍奉国君,这也太不不道德,不符合君臣大义。我要报仇,宁可用这苦一点又很困难的办法!同时也要羞臊一下,那些不够忠心的臣子们的面皮!”

    这次豫让打听到了赵襄子行走的路线,埋伏在一座小桥前。

    由于时间太过遥远,这个地点到现在有两处,也不知哪一处真实。其中的一处在河北邢台市邢台县内,另一处在晋祠北一里处。因邻赤桥村,村以桥得名,豫让桥又被称为赤桥。

    话说赵襄子,行走在桥上的时候,突然马匹受了惊,他本人也是又一阵心惊肉跳的感觉。赵襄子心说:“这又是哪位过路神仙,又要谋杀我呢?”

    其实不用多说,这感觉很熟悉,所以赵襄子又立即喊道:“又遇刺喽!而且这个人还不是个外人儿,八成又是豫让!”于是又吩咐下去:“搜一搜,搜一搜!看看是不是这小子,我的第六感准不准!”

    果不其然,侍卫们没费多大功夫,就在一旁把埋伏的豫让给揪出来了。

    豫让嘿嘿一笑说:“没想到吧?还是我呦!”

    豫让也很纳闷,心说虽然动手能力差些,但是我的计谋无懈可击。怎么两次都是这样?我还没动手呢,就被揪出来了?怎么又失败了?他要是知道,两次都是败在赵襄子的心灵感应上,估计非得气得跳起来骂街不可。

    赵襄子一看,果然又是老熟人,也是颇为无奈。有心收为己用把,但是豫让又宁死不从。

    赵襄子就感到奇怪了,说:“你以前不是在范氏、中行氏家里做过事吗?不还是投奔了智伯,怎么到我这就不行了呢?”

    豫让把头一扑棱,说:“那不一样呢,亲!范氏和中行氏,都拿我当一般人儿!我犯不上为他们拼死拼活的。可是智伯不一样,他是真正的重视我、礼遇我。既然以国士之礼待我,那我就得像个国士一样去报效他。”

    赵襄子听了表示十分感动,然后就有点为难,说:“可是我有点害怕了,真不敢再次把你就这么给放喽!”

    赵襄子的心理是这样想的:“好家伙,你这一次比一次投入,一次比一次下的本钱大。我已经看到你的决心了,这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呀!可是寡人这第六感,说实话是不靠谱的!谁知道下次还好使不好使?万一有个一时失灵,脑袋保不齐就要搬家,那吃饭可真就不香了!”

    豫让也明白对方心里所想,既要杀人家,就要有会被杀的觉悟。而且他也是个要脸的,人家已经放过自己一次了,再次行刺本就勉强。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真又把自己放了反而难办,再杀第三次,那就成了不知好歹的白眼狼了。就算坚持下去、最后成功了,也显得不伦不类,自己也难免被人非议,反而更显得赵襄子仁义。

    所以豫让想到了一个双赢的结局:请赵襄子脱下一件衣物,叫自己砍杀几下。这样,他就算是名义上报仇了。自己全了忠义的名声,对智伯也有个交代,赵襄子也得到了宽容仁义的美名。

    在今天的某些人看来,这种做法可能有些迂腐,甚至是可笑。但是古人把名誉看得比性命重要,而且贵于坚守信念,这可是今天的那些“聪明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的忠义之心,就脱下了衣物,扔给了他。豫让得到了衣物,就用宝剑砍刺了几下,意为智伯尽忠了,也更是安慰自己为达目的所做的努力。

    做完这一切后,豫让大叫道:“这下总算对得起智伯了!地下相见也不惭愧了!”又谢过了赵襄子成全,这才挥剑自刎了。

    后来,豫让的事迹传开。即使赵国的仁人志士,也是对其忠诚感动的无以言表。后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就是为了表彰豫让的忠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