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908章 贞观九年,武曌

第908章 贞观九年,武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贞观九年,与大唐长安诸权贵朝官很不一般,周郡王洛玄夜两次大发神威,从太子李承乾身后走出,让所有人都见到了他。

    据参加庆功宴的朝廷女眷传言,那一日皇后在饮宴上,言笑晏晏,本略带病容,后来却神采奕奕。

    贞观九年,大唐荡平了来自西燕的威胁,河西走廊以及关中彻底摆脱了剑锋抵颚的危险。

    贞观九年,太子李承乾娶妻,是来自江南世家的妻子。

    这是李世民的政治习惯,他的妹妹、女儿都嫁给了世家、功臣,以及契苾何力这样出身高贵的外藩。

    儿子娶得也都是大族,山东士族、关陇士族、江南士族,概莫如是。

    李世民不愿意用暴力除掉这些人,那就只能联姻,绑到大唐的战车上。

    在李承乾婚后一个月,因为平阳召公主去世而耽搁的婚事重启,洛君成和长乐公主李丽质成婚。

    洛君成被擢升为太子左卫率,负责掌管太子府一半的军事力量,他的前途在他这一代的洛氏子中,最为光明灿烂。

    贞观九年很绚烂,满是欢声。

    在欢声过后,便是沉寂,李渊活了太久,在武德殿给李世民生了不少弟弟妹妹,从贞观四年父子和解后,李渊终于走到了生命的重点。

    在武德殿驾崩。

    当李渊的死讯传到太极宫,李世民怔愣了许久,待回过神来后,才只觉泪流满面。

    茫茫多的荒凉孤寂笼罩着他,现在他是个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李渊驾崩的消息传往四方州县,并未激起大的波澜,距离武德年间已经快要过去十年了。

    只有李渊那些一直在外飘零任职的,不曾返回长安中枢的旧部,有一些伤心过度。

    譬如应国公武士彟,从玄武门之变后,就出镇地方,一路高官显爵不缺,但长安却再也没有回去。

    他听闻李渊驾崩,同样在贞观九年去世。

    李渊的葬礼恢宏而盛大,以高祖武皇帝归葬。

    伴随着他的逝去,一个时代彻底被翻过,最后一个旧时代的残党也消散在纸钱的滚滚烟尘中。

    ……

    大唐的龙兴之地,旧称晋阳,如今叫做并州,武士彟的老家在这里,他自然归葬在这里。

    年仅十一岁的武曌随着母亲、姐姐和待她并不如何好的异母兄长,从洛阳扶灵来到了并州,她对这里很是陌生,只觉苍凉和彷徨。

    当车辇走进并州武氏所在后,她见到萧萧秋叶飞舞,见到道路两侧挂着缟素。

    漫天飘零的纸钱如同雪花以及黄叶,纷纷落在地上,有乌鸦啼叫。

    有时她竟然看不清是纸钱,亦或者是乌鸦折断翅膀落下来。

    和哭泣的母亲以及姐姐不一样,武曌心中同样带着深深的悲戚,但她更清楚,过去无忧无虑的生活,将要结束了。

    武曌的母亲出生名门,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又有堪称卓绝的天姿,自幼由母亲教导,不仅容貌秀美,举止有度,在才学方面,也“卓然于众人”,被称赞“尔为男,必能兴家”。

    她识人极其准,看问题也一阵见血,心性也坚韧勇敢,小时候她曾经遇到危险,躲藏了几个时辰都没有发出一丝声音,最终脱险。

    葬礼过后,杨氏母女只能孤零零面对武氏一众豺狼之辈,承受欺诲和排挤。

    杨氏望着年纪尚小的武顺和武曌,最终决定离开武氏,到长安去投奔旧人。

    毕竟武士彟还是有几分旧交情,就算萧瑀等人可能看不上出身寒微的武士彟,但还是会给一些帮助。

    武士彟毕竟是太上皇的元从,大唐朝廷不会让他的妻女流落街头。

    纵然武士彟的那几个儿子对自己不满,但自己毕竟不是妾室,而是正经的当家主母,那座长安城的应国公府,总是要迎接自己进去的。

    武曌再次随着母亲和姐姐前往长安,那座她只在父亲回忆中的城市。

    在离开并州的时候,她回身望了这里一眼,在这里短短时日,她就明白了什么叫做世态炎凉,她不说话,是因为她信奉力量,没有力量的人就应该隐忍。

    一路上的风景并没有什么变化,从并州到长安,昔年战争的景象,已经随着风雨渐渐逝去,直道两侧堆着土,土堆上则是杂草和已经被秋雨落打去的残叶。

    长安会是什么样子呢?

    她脑海中有无数的幻想。

    所有的幻想在长安突然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戛然而止,因为她的想象不能形容她此刻的震撼。

    长安,东西南北各一万里之内,最为繁华的城池,当之无愧的世界之城,一百万人的城市,在这个古典时代,无论用再怎么至高的赞美词汇,都只觉得不足。

    原来这就是长安!

    小小的武曌只觉心脏在砰砰的急速跳动,她曾经被相士称赞为“龙晴凤颈”的美丽容颜上,扬起了明耀的光。

    在这一刻,她的内心中充斥着对这座大唐明珠之城的向往,她要留在这里,既而有一番作为。

    ……

    整个大唐王朝都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从武德后期到贞观年间,因为战争基本上结束,百姓开始恢复生产生孩子,以及朝廷重新丈量土地,清查隐户,还有击败冬突厥和西燕国后,内附的人口,朝廷在册的人口已经逼近六百八十万户大关。

    这个数字自然不如汉朝鼎盛时,但在经过了杨广一番逆天操作后,能够迅速恢复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大唐君臣不懈的努力导致。

    三千多万的基本盘,在贞观朝清明的政治治理下,让大唐拥有极其浑厚的基础,正如李世民所说的,“冬突厥、西燕,其虽强盛,朕遣偏师败之”。

    在大唐王朝周围的所有敌人中,冬突厥能长驱直入到长安城下,高原上的敌人同样可以直接进抵长安。

    而长安城,是没有防御能力的。

    这座史无前例的庞大城市,需要二十万以上的兵力才能够守得住。

    所以长安城墙无用。周围的关隘就是长安的城墙。

    冬突厥和高原上的国家,都能够直接避开四塞,所以大唐一腾出手来,第一时间就攻灭这两个国家。

    在剩下的三个地区政权中,吐蕃是国师洛苏特意提起过的,但大唐进攻西燕就已经比较麻烦。

    再往里走,付出的代价太大,李世民认为没有必要。

    作为一个马上皇帝,他反而对于武功的追求不太大,他最喜欢的是汉文帝,搞文治,让老百姓生活变好。

    所以在西燕国旧地扶持慕容氏,再建立雪域都护府,是目前针对吐蕃唯一所能做的。

    至于西突厥,暂时还没有脱离大唐的压制,而且西突厥太远,进攻关中,至少要过两道关,属于大唐战略的后期经略对象。

    数来数去,只有一个国家对中原威胁又大,又靠近中原,而且一直都蠢蠢欲动,那就是辽东国。

    对辽东国,将隋朝拖入深渊,拖入亡国的辽东国,大唐君臣上下都抱有深深的戒惧。

    辽东国一定要灭,这周围五大国家中,只有辽东国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大唐君臣的共识。

    农耕加游牧,三百万以上的人口,而且还源源不断的从辽东补充胡人增强战斗力。

    这是——

    唯一一个有实力和大唐皇帝竞争诸夏天子的国家。

    李世民决不允许它的存在。

    大唐君臣无时无刻不想灭亡辽东国,但一直搁置到现在。

    因为太难了。

    辽东国的内斗从上一任辽东王被刺杀后就一直到现在,传统汉人派和诸夏派斗,胡人派和诸夏派斗,但这种内斗还没有严重到不顾及亡国。

    如果大唐去进攻辽东,就要面对全副武装的到牙齿的辽东国山城。

    洛玄夜曾经亲自给一众将领以及李世民讲过这种洛氏改造过的山城,听的李世民背心直冒凉气,“怪不得隋炀帝三征而不得,纵然朕或者卫国公前往,也别无他法。”

    李世民和李靖,擅长的都是野战,或者说自然以来的名将,实际上都是擅长打野战,所以李靖打起冬突厥和西燕来,得心应手,毕竟这两个国家都无城可守。

    但攻城,随便来一座城高池厚的城池,只要守将水平不太差,粮草不短缺,守个一年半载,不成问题,就算是韩武穆在世,也没有办法。

    就连洛苏对辽东国给出的意见也是等,等辽东国中内斗到白热化,或者发生天灾,总之军事手段是最后压上去,还是要等辽东国自己出问题。

    相对于辽东国,洛苏反而对李世民提起了一个曾经臣服于冬突厥的小部落,那就是薛延陀,实力增长的过于快,这么下去,很快漠北就又会失控,进而破坏天可汗体系。

    但李世民没有办法,漠北太远,安北大都护府的人员又不够。

    在这种时候,洛苏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个建议,“天子有没有想过,派遣一位宗王坐镇哈拉和林,就像是河间郡王李孝恭坐镇安息大都护府一样。”

    李世民沉默了,因为漠北和西域的政治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

    简单来说,李孝恭在西域,李世民并不害怕李孝恭造反。

    但如果把李孝恭放在漠北,他睡觉都不安稳,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本章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