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那是什么?
“还在读研,不过今天找了份工作,打算边工边读。”
“研究生啊!真厉害,哪个学校的?”
“金陵大学。”
“哟,那可是211、985呢!”
“是啊。”
谈及此事,万姐一脸自豪。
她们村,苏晚霞是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还是国家重点大学。
小时候村里人都劝她,别让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早点下来,早点嫁人。
还不如再生个儿子。
她没听那些话,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供女儿读完高中。
女儿考上大学那年,村里人又说,上大学有什么用,那么多大学生毕业了,不还是挣几千块钱一个月。
还不如工地搬砖挣得多。
但她明白,村里人嘴上这么说,其实是嫉妒。
私下里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要努力学习,学苏晚霞姐姐那样。
现在是穷了点,但谁知道将来会怎样。
反正也不会比现在更糟了。
这时,一名护士推着病床进来。
阿姨看了一眼,低声说:“王婶中午才出院,这又来一个,唉。”
等病床停稳,看清床上的人,阿姨皱眉,有些心疼地说:“还是个孩子,真是可怜。”
万姐也看了一眼,是个少年,约莫十五六岁,睁着眼盯着天花板,眼神空洞。
年轻男孩躺在床上,手腕缠着几层纱布,但仍可见深深的血痕。
万姐和苏晚霞妈妈对视一眼,都有些吃惊。
这种伤势,怎么看都像是自残所为。
那日,一对约莫四十出头的夫妇紧随着医生步入病房,神色间的默契透露出他们多年相守的痕迹。
医生翻阅着手中的病历,眉头微蹙:“你家孩子先在这儿住几天院,这几天你们两口子得有一个陪床,听见没?”
“明白,明白。”
“大夫,我家孩子,他会好起来吗?”
“手腕的伤能治好,但别的问题我这儿解决不了,等手伤好转,还是得带他去看看心理科。”
医生的话语落下,妇人以袖拭泪,丈夫则眉头紧锁,忧虑重重。
医生推了推鼻梁上的镜框,对男子说:“你跟我出来一下。”
“哎。”
男人随医生步出病房,立于廊道之上。医生低声言道:“你儿子患的是抑郁症,情况挺严重,你们两口子得有个人时刻照看着,不然今天这样的事,恐怕还会重演。”
男人默默点头,心中五味杂陈。
数月前,儿子的异常已初现端倪。
厌学、沉默、对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
起初,他们还以为是孩子迷恋网络,不愿上学。
直到在孩子身上频繁发现伤痕,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然而,他们从未料到,儿子竟会患上抑郁症。
某日,正当他们忙碌时,接到学校老师的来电,急促的语气要求他们速至学校。
赶到学校,只见儿子已在校长室,校长与老师们脸上满是后怕之色。
一番询问,方知儿子课间休息时,企图攀上教学楼阳台轻生,幸而被及时阻止。
面对校长与老师的询问,儿子却始终一言不发,仿佛灵魂已游离躯壳之外。
校方紧急通知了家长。
父母震惊之余,无论怎样询问,儿子依旧闭口不言。
一位老师将他们拉至一旁,提议去医院心理科检查。
初闻此言,父母心中满是愤怒,认为这是在质疑孩子的精神健康。
归家后,儿子的状态并未好转。
最终,他们踏入了医院大门,诊断结果——抑郁症。
抑郁症的成因复杂多样,儿子的情况已属严重,对生活丧失了热情。
至此,他们才深刻体会到病症的沉重。
他们遍访名医,得到的结论却如出一辙,心中最后的希冀也随之破灭。
他们能做的,唯有陪伴,寸步不离,防止儿子再做出冲动之举。
遵照医嘱,激发孩子对周遭事物的兴趣,成了缓解病情的关键。
但这谈何容易。
短短数月,儿子自戕的行为已不下五次。
饮食更是少得可怜,体重骤降二十余斤。
昨晚,妻子做饭时,儿子将自己反锁在房内。
门被推开的瞬间,只见儿子手腕鲜血淋漓,那一刻,她几乎崩溃。
病房内。
苏晚霞的母亲与万姐望着不停拭泪的妇人,听她断断续续地讲述着大男孩的病情,两位母亲心中满是同情。
这样的打击,落在任何家庭,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咚咚咚~”
此时,苏晚霞提着保温桶走进病房,察觉到氛围的凝重,轻声道:“妈,吃面吧。”
“等等吧。”
“不成,我得回去上班呢。”
“好吧,那我现在吃。”
盖子一开,香气四溢,邻床的妇人闻之,突然觉得手中的餐盒索然无味。
“哎,大姐。”
苏晚霞的母亲唤道:“给儿子尝尝面吧。”
妇人含泪摇头:“他没胃口,什么都不想吃。”
“这样啊。”
“妈。”床上的大男孩忽地坐起,望向苏晚霞手中的保温桶,手指一指:“那是什么?”
妇人一怔,苏晚霞母亲答道:“清汤面,很好吃的,想尝尝吗?”
“好啊。”男孩点头。
妇人一脸愕然。
苏晚霞母亲取来空碗和筷子,满满盛了一碗递给她。
妇人回过神来,连声道谢,将面条放在儿子面前的小桌上。
男孩接过筷子,埋头大吃。
妇人惊讶不已,自从生病,儿子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包括食物。
而此刻,他竟主动提出想吃一样东西。
是因为太饿了吗?
不久,面条一扫而光,男孩脸上竟绽放出笑容:“妈,面真好吃,明天我还想吃。”
妇人望着儿子的笑容,也笑了:“好,妈明天给你买。”
“嗯。”
饱餐一顿后,男孩打了个哈欠:“我困了,要睡觉。妈,明早别忘了买面,就这家的。”
“好,知道了。”
见儿子吃完便睡,妇人抹去眼角泪水,匆匆跑出病房。
在走廊,她遇见了丈夫,急切地讲述了刚才的情形。
丈夫听罢,与妻子一同前往医生办公室,再次详述此事。
医生点头:“这是好事,说明你儿子开始对某些事物感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