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日本与和平
我们一再被指责积极备战,怀有扩张野心。也许,具有征服欲和殖民传统的欧洲国家无法想象,我们并非为时常引领他们走入战争的扩张精神所驱动;但是,愿意研究我们外交政策史的人都清楚,我们维护和平的愿望始终如一,我们最终诉诸战争都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民族生存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上,我们文明的本质禁止对外国进行侵略。体现中国农业文明的儒家思想本质上是自给自足和非侵略性的。遵循孔子教诲的人们生活在富饶辽阔的平原上,这使他们没有必要越过自然疆界去侵犯他人。孔子训诲的要旨是热爱土地和勤劳至上。他和他的弟子们讲授顺从与和谐的家常伦理和家长制的优越,后来出现的佛教强化了知足和自制的基本观念。在其久远的历史上,我们从未发现中国和印度本土的王朝彼此发生冲突。中国唯一一次威胁到日本是在12世纪[63],当时她的蒙古征服者企图迫使我们接受其统治。
日本虽然原本是个海岛国家,但是由于很久以前就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已经像她的邻国一样变得自给自足,寻求在其岛国的狭隘边界内实现自己的命运。早在8世纪我们就放弃了自古以来对朝鲜拥有的管辖权。这一事实证明,这个大陆性概念早已深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成为它的一部分。朝鲜半岛大概早在史前时期就被我们殖民了。朝鲜的考古遗迹与我们在原始支石墓中发现的类别完全相同。时至今日,在所有的亚洲语言中,朝鲜的语言仍然与我们最接近。根据最早的传说,我们皇家女始祖的弟弟素盏鸣尊[64]神定居于朝鲜。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那个国家的第一位国王檀君就是他的儿子。3世纪时,朝鲜半岛上兴起了若干个较小的独立王国,威胁到我们的宗主权。神功女皇为了恢复我们的宗主权,率大军进犯了朝鲜半岛。直至8世纪,我们的编年史还充满了我们保护殖民地的纪事。然而,自从那时以来,日本发生了巨变,我们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宗教热情上。这一时代见证了无数寺院的建立,以及奈良巨佛的铸造。与此同时,我们默许了最后一个朝鲜殖民地灭亡,作为母国我们没有注意到她的多次求助。13世纪蒙古人未遂的侵犯燃起了对在中国大军中打前锋的朝鲜人的敌意。然而,我们唯一的报复行动是丰臣秀吉进行的独一无二的远征。丰臣秀吉在16世纪率领大军进入朝鲜,与他所认为的世仇决一死战。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民族情绪已经不再认同征服他国的想法,丰臣秀吉的军队在他去世后不久就被召回。这次非同寻常的远征的唯一结果是,在其后的德川幕府时期,朝鲜君主派遣特使向每一位新任命的幕府将军表示从属国国王的效忠意愿。他们对中国帝王也遵循这种做法。这个礼仪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时代,但是我们从未想过要行使这个礼仪所隐含的权利去干预大陆政治。相反,我们为自己能完全与世隔绝而感到自豪,甚至也没有寻求与中国恢复那些在丰臣秀吉出征之后就中止了的外交礼仪。
拒绝援助著名的郑成功是德川幕府不干涉大陆事务政策一个很好的例证。郑成功是明朝的一位爱国将领,他把荷兰人赶出了台湾,抵御中国的满族征服者长达三代人之久。所有其他省份的巡抚都投降了,他独自一人坚持推行明朝残存的统治。他本人有一半日本血统:父亲是明朝的一名逃亡者,母亲是长崎女子。他以自己的血缘为由请求和日本结盟,取得日本的后援。几位年轻的大名和相当一部分武士为他的请求所打动,自愿前去相助,但是德川幕府坚决不准许他们这样做。
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我们与中国和朝鲜的关系生动地证明了我们奉行和平与不侵略的传统政策。当我们从长达三个世纪的沉睡中醒来的时候,国际局势的确发生了变化!亚洲正在发生的一些事件威胁到我们自己的生存。没有一个东方国家有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立,除非它能捍卫自己,抵御外来的攻击。在科技进步面前,天然屏障毫无意义。自从快速战舰和远程大炮问世以来,我们以前认为来自大陆的侵略军不可逾越的黄海和朝鲜海峡的作用也变得微乎其微。任何对我们持有敌意的列强在占领了朝鲜半岛之后都能轻易地入侵日本,因为朝鲜就像一把匕首,刀尖直指日本的心脏。此外,为了维护我们的民族生存,让朝鲜和满洲独立从经济上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倘若日本不能向这些国家地广人稀的地区合法移民,我们不断增长的人口迟早会面临饥荒。今天,俄国人把手伸到了这些领土,只有我们进行了反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将自古以来就在我们管辖之下的朝鲜视为属于我们正当的国防范畴。1894年,当朝鲜半岛的独立面临中国威胁时,我们被迫与中国开战。同样为了朝鲜的独立,我们1904年与俄国短兵相接。[65]
有几次我们可以占领朝鲜,但在强大的挑衅面前我们进行了克制,因为我们希望和平。千万不要忘了,发起明治维新运动的历史之魂也曾回忆起朝鲜最初是日本的一个朝贡国,在德川幕府时期曾向幕府将军进贡。19世纪70年代初并不缺乏战争借口,因为朝鲜在怪异的妄想支配下,不仅拒绝承认明治维新政府,还多次侮辱我们。比我们面临的少得多的挑衅常常被欧洲国家作为侵略的理由。1873年内阁出现的分歧及1879年萨摩藩的分离主义者挑起的叛乱都是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争执引起的。在那些争执中,主和派往往胜出。当时,西方尚未像后来那样对东方怀有强烈的兴趣,也不想干预我们的行动。
主战派成员敦促说,日本可以控制朝鲜的绝佳时刻已经到来,这样就不会再有朝鲜落入其他列强之手的隐患。在他们看来,朝鲜一直是个朝贡国,我们只是在确认自己早已拥有的权利。若是解决了朝鲜问题,或许能够避免与中国和俄国爆发血战。
天皇的几位主要顾问以及大部分在政府中有话语权的人强烈反对主战派的观点。在他们眼里,明治维新的意义比针对邻国的扩张更为高尚。对于他们来说,明治维新代表了正义、人道和自由主义原则,提升了日本民族的素质。它真正的主旨应当是高尚和自我牺牲,把武士的美德扩展到整个国家。像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和岩仓具视这些政治家都怀有这种崇高的理想,他们的一生为当今的日本政府奠定了道德基调,雄辩地展示了无私与清廉。他们的简朴和果敢是启蒙精魂所特有的。在每一次民族重生的关键时刻,启蒙精魂都会出现,引领人民向前迈进。
主和派占了上风,主战派集体从政府辞职并举行了起义,结果是那些留在政府中的人不得不对往昔的密友施以死刑。一贯倡导和平的天皇不仅禁止出征朝鲜,还谋求与朝鲜发展友谊。1876年我们与朝鲜签订了睦邻条约。在条约中,我们承认这个离群索居的王国的全部主权,并首次开启了她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商业关系,由此开始了我们在远东的开放政策。我们放弃对一个朝贡国的权利,目的是迫使中国也这样做,在两国之间建立一个中立区。如果中国和俄国尊重朝鲜的独立,战争就不会爆发了。
1894至1895年与中国开战,是因为中国想成为朝鲜实际上的宗主国。她声称朝鲜是她的朝贡国。我们在1876年签署的条约中承认朝鲜是个独立国家,这对中国自古以来所拥有的自尊心是个沉重打击,她对日本把朝鲜置于中国统辖范围之外极为愤怒。因其本能的保守倾向,她对我们的现代化很反感,谋求羞辱那个在领土面积上完全无法与之相比的不起眼的暴发户。当时的局面与奥地利和普鲁士19世纪在“七周战争”[66]之前的状况相似,实际上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争吵引起的,必须一劳永逸地得以解决。在奥地利与匈牙利的内部分歧以及满洲与中国本土的分歧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况。因为,不要忘了,主战派集中在北京的清朝朝廷和华北地区的总督府,而南方人对打仗并不热心,对日本取得的成就甚至感到欣慰。也许,这就是中国轻而易举地被我们击败的一个原因。
朝鲜政府内部的不和向中国呈现了一个她长期觊觎的控制朝鲜的大好时机。对东方专制政权极为致命的内阁与皇室的对立再次成为所有灾难的真正起因。在汉城(今首尔)开明的政治家看来,国家的开放与拟议中的资源开发相当令人满意。然而,皇室的女眷们担心,在一个内阁渴望建立的、奉行开明政策的政府中会失去自己的特权。皇室向中国求援,而思想进步的内阁则寻求日本方面的支持。外交对决接踵而至,照例女眷们获胜。
中国在1894年获得了对朝鲜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尽管我们进行了抗议,她还是决定向朝鲜派出大量军队,在那里永久驻扎下去。后来发生的战争已经家喻户晓了。平壤是另一个萨多瓦[67],我们的军队征服了整个南满,包括旅顺港。1895年中日两国签订了和约,在和约中中国全面承认了朝鲜的独立,向我们割让了福摩萨[68],以及我们在战争结束时所占的领土。通过这项条约,我们达到了发起这场战争的目的,即保护朝鲜的领土完整,防御可能来自中国的入侵。随着实际上控制了黄海,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这时,(德、法、俄)三个国家联合起来干预我们获取胜利成果。假借和平的名义,在德国和法国的支持下,俄国强烈要求我们放弃我们在满洲新获得的领土。考虑到我们在战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这个出人意料的打击十分沉重。然而,我们无法拒绝三个列强联合提出的要求,只得屈服于他们的压力。此外,由于他们的干涉是凭借和平的神圣名义,日本不得不表示赞同。俄国帝国不久之后厚着脸皮夺取了他要求我们撤出的旅顺港,这似乎是个怪异的行径,但是我们对他的行动并没有表示反对。因为作为西方外交的新手,我们仍然相信国际道义,信赖俄国人动听的言辞。他们当时宣称,他们是为了国际商业利益才占据这个地方的。九年过去了,在这九年里他们的真实意图已昭然若揭。然而,最让我们感到震惊的是,我们发现他们不仅决心占有满洲,还想并吞朝鲜。我们一次又一次提出抗议,俄国一次又一次做出保证,然而始终未能兑现这些保证。与此同时,他向满洲派驻了大量部队,他的先遣队进入了朝鲜本土。龙的咽喉被触及了,我们腾飞起来。在辽东的峭壁和黄海的巨浪中我们短兵相接,发生了殊死的战斗。我们不仅是为了祖国而战,也是为了最近的改革理念、古典文化的高贵遗产,以及和平与和谐的梦想。在这些梦想中我们看到,整个亚洲辉煌地重生。
谁在谈论黄祸?若不是因为有人把这些说出来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中国可能在日本的辅助下挥军席卷欧洲的想法实在是太荒谬了,根本就不会引起注意。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黄祸”这个词最早是德国制造出来的,当时他正准备吞并山东沿海地区。因此,我们自然怀疑,俄国正是在加紧对满洲和朝鲜的铁腕控制时开始大叫“黄祸”的。
中国的长城,由于极为漫长,是唯一能从月亮上看到的地球上的建筑物。她像一座纪念碑昂然矗立,对可能出现“黄祸”的说法进行抗议。这座古老的壁垒从山海关一直延伸到潼关。当初修建它不仅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也为天国的雄心自我划定了疆界。在它存在的2100年里,跨过它的大门只进行过偶尔的出击,目的只是惩罚掠夺成性的游牧部落。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传说中没有在海外或讨伐式的冒险故事,没有关于马其顿式的征服和罗马式凯旋的叙述。在中国文学里,找不到类似特洛伊战争史诗或维京人英雄传说的作品。确实,有关“黄祸”的叫喊中国人听起来一定带有讽刺意味。由于奉行了传统的不抵抗政策,他们目前正在白种人灾难带来的剧痛中倍受煎熬。而日本长期以来自愿与世隔绝的整个历史更使这种叫喊显得可笑。无论现代局势如何演变,没有理由设想中国或日本会突然产生一种游牧民族的冲动,开启一个摧毁一切的事业。倘若历史习惯于重演,若是一种真实的危险再次威胁世界,它将会孕育在草原的历史摇篮里,而不会发生在黄河和长江的丰饶河谷,也不会出现在日本群岛的梯田山麓。是从俄国帝国的疆土上,古代哥特人、汪达尔人、匈奴和蒙古人率领他们的游牧大军降临到欧洲和南亚。从阿穆尔河高耸的堤岸到乌拉尔山脚下,成吉思汗和帖木儿[69]的后代,来自西伯利亚的哥萨克和鞑靼人,今天仍在不羁地四处游荡。从他们在北京和满洲犯下的暴行,从基什尼奥夫最近发生的恐怖事件中,全世界可以看到当野蛮的本性挣脱了牢笼,俄国士兵会干些什么。俄国自己要为可能发生的那种危险负责,他现在却将其归罪于爱好和平的远东国家。
战争何时才能止息?在西方,国际道义的标准远远低于个人的道德标准。侵略国没有道德意识,在迫害弱小民族时完全忘却了骑士风度。没有勇气和力量捍卫自己的人必然会遭受奴役。我们一想到自己真正的朋友依然是刀枪就会感到悲哀。医院和鱼雷,基督教传教士和帝国主义,维持巨大的武器库以保障和平,欧洲展示的这些稀奇古怪的组合意味着什么?这些矛盾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并不存在。这些不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理念,不是她改革的目标。将我们隐匿其皱褶之中的东方夜幕已徐徐升起,然而我们发现世界仍处于人道的暮色中。欧洲教会了我们战争,他何时才能学会领受和平的祝福?
[1] 超日王:印度笈多王朝第三代君主,在位时间公元375——415年。印度历史记录为旃陀罗·笈多二世,汉译将其王号意译为超日王。超日王在位期间,笈多王朝达到鼎盛时期,该时期也被认为是印度的黄金时代。这里著者似有笔误,应为5世纪。
[2] 伽色尼王朝(962——1186):由中亚突厥人建立,以都城伽色尼得名。统治中亚南部、伊朗高原东部、阿富汗、印度河流域等地的伊斯兰王朝,又称“哥疾宁王朝”。
[3] 马默德(mahmud,971——1030):伽色尼王朝的苏丹,著名军事家。他执政时为伽色尼王朝的鼎盛时期。
[4] 撒拉逊:原来意思是指从今天的叙利亚到沙特阿拉伯之间的沙漠牧民,广义上则是指中古时代所有的阿拉伯人。
[5] 马拉塔人:印度一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以仪杖卫士和印度教卫士而知名。他们的老家是现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
[6] 锡克人: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
[7] 岛原之乱:17世纪初,面对日益强盛的天主教势力,德川幕府深感威胁,下令“禁教”,对天主教徒进行残酷的镇压。由于德川幕府的残暴统治,加上岛原、天草地区连年发生天灾,民不聊生,1637年,天草四郎领导岛原、天草起义,史称“岛原之乱”。
[8] 足利氏:日本活跃于平安时代到室町时代的一个氏族。原姓是源氏,是清和源氏中的河内源氏世家一族。在镰仓时代是幕府将军的宗室,而到了室町时代则成了足利幕府的征夷大将军。
[9] 丰臣秀吉(1537——1598):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及大名,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10] 持法者:五百罗汉第三百〇八尊,与第二百一十四尊者为同尊,因其美好的德行而得名。不管是在家或是出家,他都严守佛门戒律,言行谨慎得体,对佛法有深刻的理解。
[11] 美好的德行而得名。不管是在家或是出家,他都严守佛门戒律,言行谨慎得体,对佛法有深刻的理解。
[12] 狩野派:兴起于15世纪至19世纪的一个宗族画派,画风粗犷,线条明快,偏中国风,但表达方式却完全日本化。主要为皇族将领和武士们服务。
[13] 鸟居:类似于中国牌坊的一种日式建筑,大多修建在通往神社的大道上,是“神域”与“世俗”的入口。
[14] 浮世绘:即日本的风俗画,兴起于德川幕府时代,主要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风景等,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
[15] 无量佛:即阿弥陀佛。
[16] 尾形光琳(1658——1716):17世纪后半叶伟大的五彩画家。(作者注)
[17] 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他与尾行光琳是同时代人,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作者注)
[18] 黎塞留(1585——1642):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及天主教枢机,波旁王朝的第一任黎塞留公爵。他在法国政务决策中具有主导性影响力,执政时爆发三十年战争,通过一系列外交努力,为法国赢得了相当大的利益,为法国日后两百年的欧陆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齐名。
[19] 沙门:佛教术语,起源于列国时代,意为勤息、息心、净志,其哲学思想为印度哲学的重要内容。原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修道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僧侣。
[20] 婆罗门教: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也是现在的印度国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信奉多神,其中有三主神:婆罗贺摩(梵天,即创造之神)、毗湿奴(遍入天,即保护之神)和湿婆(大自在天,即毁灭之神);并认为三者代表宇宙的“创造”、“保全”和“毁灭”三个方面。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以及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认为人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魂,躯体死后灵魂还可以在另一躯壳中复活,一个人转世的形态取决于本人现世奉行婆罗门教虔诚的程度。公元前6——前5世纪中渐趋衰落。公元8——9世纪间,经商羯罗等改革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改称“印度教”。
[21] 本愿寺:日本佛教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的本山,净土真宗的创立者是亲鸾圣人(镰仓时代)。
[22] 罗恩格林: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三幕浪漫歌剧《罗恩格林》中的主要人物,为圣杯骑士。
[23] 荻生徂徕(1666——1728):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影响力很大的哲学家和儒学家,古学派之一的萱园学派(又称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
[24] 山鹿素行(1622——1685):日本江户时代前期学者、儒学家、兵法家,以“山鹿派兵学”而闻名于世。
[25] 此事发生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元禄年间,也被称作“元禄赤穗事件”。赤穗城主浅野在江户城中刀伤吉良,被幕府将军纲吉处以即日剖腹自裁。以大石内藏助为首的四十七名武士卧薪尝胆一年零九个月之后闯入吉良宅邸,杀死十八人,将首级供于浅野墓前,随后众人均切腹自杀。
[26] 大盐平八郎(1793——1837):名后素,字子起,通称平八郎,江户时代后期阳明学派儒者。
[27] 后醍醐天皇:日本第九十六代天皇,1318——1336年在位。
[28] 吉野山:奈良县辖区内的一座山,从古代起就因樱花而远近闻名。(作者注)
[29] 楠木正成(1294——1336):镰仓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武将。
[30] 阿修罗:在佛教中是六道之一,是欲界天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罗易怒好斗,骁勇善战,曾多次与提婆神恶战,但阿修罗也奉佛法,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
[31] 大伴家持(约718——785):日本奈良时代的官员、诗人、将军。
[32] 德川庆喜(1838——1913):德川幕府第十五代将军,也是末代将军。1867年9月,萨摩藩及长州藩达成出兵协议,后再加入芸州藩组成倒幕同盟;10月,三藩代表在京都集合,取得天皇讨幕密诏,决意出兵。德川庆喜为避免内战,主动在二条城里举行了“大政奉还”仪式,于1867年10月14日将政权交予天皇。
[33] 库楚克开纳吉和约:第五次俄土战争结束后俄国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签订的和约,于1774年7月签订于保加利亚北部的凯纳尔贾。该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割让给俄国大片土地,俄国还获得了在黑海创建舰队和在伊斯坦布尔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自由通航商船的权利。此外,奥斯曼帝国因这项条约放弃了对克里米亚汗国的宗主权。
[34] 锡袍王(1859——1916):缅甸贡榜王朝的末代国王。其在位前期联络法国企图夺回下缅甸,结果失败,反而促成英国灭缅的决心。1885年英军发动第三次侵缅战争,攻取缅甸京都曼德勒,俘虏锡袍王,进而占领整个缅甸,从此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35] 曼德勒:缅甸第二大城市,位于缅甸中南部的内陆,是缅甸几个古代王朝曾经建都的地方。
[36] 科依诺尔钻石:世界上最大、最著名、最古老的钻石之一,原石重达800克拉,第一次琢磨后重186克拉,呈椭圆形。英国王冠上镶嵌了2800颗钻石,其中最夺目就是王冠顶部十字架上的这颗钻石。据珠宝专家估计,这颗产于印度戈尔康达的钻石的年龄可能达5000年,最少也有700年。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掠走了这颗珍贵的钻石,它当时属于拉合尔地区(现巴基斯坦境内)的一位锡克族土邦主,之前的主人包括莫卧儿帝国的数代帝王。这颗钻石后来被当成礼物送给了维多利亚女王。
[37] 戈尔康达:印度东南部的一座城市,传说穿过这座城市的人,都会变得富有。在马可·波罗的年代,戈尔康达是世界大型钻石市场之一。戈尔康达附近的钻石矿出产了希望钻石、凯瑟琳大帝的黑色奥若芙和英国王室的皇冠钻石。
[38] 萨哈林岛(库页岛):在黑龙江口外。唐属黑水都督府所辖,元作骨嵬,属水达达路,明作苦兀,为奴儿干都司所辖,于其地置囊哈儿,波罗河诸卫,清初为吉林三省副都统辖地。18世纪中叶后俄、日相继侵入,俄占北部,日占南部,俄称萨哈林岛,日称桦太岛。然岛上土著居民仍依旧向清地方政府交纳贡物,至1860年(咸丰十年)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之后始绝。1875年俄日签订条约,俄以千岛群岛18岛交换日占的南部,全岛归俄。日俄战争后,1905年俄将南部割让给日本。1945年苏联根据《波茨坦协定》将南部收回。
[39] 德川齐昭(1800——1860):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的水户藩主,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来日时,参与幕政,负责海防。1854年因对签订日美条约不满而辞职。1858年在井伊就任大老后,再次被幽禁于水户。后病殁。
[40] 大奥: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后宫。
[41] 蓬帕杜夫人(1721——1764):又译为蓬巴杜夫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妇、社交名媛,是一个引起争议的历史人物。她曾是一位拥有铁腕的女强人。凭借自己的才色,蓬帕杜夫人影响了路易十五的统治和法国的艺术。
[42] 应为蒙提斯班公爵夫人(1640——1707):法王路易十四的情妇,先后为国王生下七个孩子。
[43] 这里疑似为著者的笔误,应为第十三任大将军。后面提到的德川家茂应为第十四任大将军,而德川庆喜则应为第十五任大将军。
[44] 老中:德川幕府的职名,是征夷大将军直属的官员,负责统领全国政务。在大老未设置时,是幕府的最高官职。
[45] 阿部正弘:德川时代末期备后福山藩第七代藩主,曾任德川幕府老中首座,幕末动乱时期推动安政改革。
[46] 井伊直弼(1815——1860):1858年4月23日即位。他最著名的事迹是与美国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赋予美国商人与海员治外法权,并开放港口。
[47] 大老:德川幕府时期辅佐大将军的最高官员,统辖幕府的所有事务,地位在老中之上。只在非常时期设立,且只设一人。
[48] 西乡隆盛(1828——1877):日本德川时代末期的萨摩藩武士、军人和政治家。
[49] 联邦派:这里以及本段后面提到的联邦派疑为作者的笔误,从上下文来看应为帝制派。
[50] 胜海舟(1823——1899):日本幕末的开明政治家,德川幕府海军负责人。幕府崩溃前夕,任陆军总裁,主张同讨幕军议和,使江户和平开城。1887年(明治二十年)被授予伯爵。
[51] 佐久间象山(1811——1864):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兵法家。他的洋学接受论被定型化、公式化,有很大的影响力。
[52] 撒利法:法国和西班牙禁止女性继承土地或王位的法律。
[53] 神功皇后(170——269):日本第十四代仲哀天皇的皇后。传说在仲哀天皇去世后曾长期摄理朝政,为日本史书上首位女性统治者,其三度出征朝鲜也开了日本海外拓土之先。
[54] 推古女王(554——628):第三十三代天皇,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她是第二十九代钦明天皇之女,也是第三十代敏达天皇的皇后。
[55] 根据日本的民间传说,地震是把日本这个岛国驮在背上的巨大的鱼的活动引起的。(作者注)
[56] 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主张严守戒律,注重自身的修行。“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度众生,像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作者注)
[57] 二元论:认为多元化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彼此独立、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
[58] 菩提达摩:南北朝禅师,略称达摩,意释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达摩为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推崇。(作者注)
[59] 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60] 幸田露伴(1867——1947):日本小说家,代表作有《五重塔》和《命运》。
[61] 尾崎红叶(1867——1903):日本小说家、散文家、俳句诗人,代表作《金色夜叉》。
[62] 市川团十郎(1660——1704):日本歌舞伎演员,擅长扮演勇猛的武士和超能的鬼神。在市村剧院的舞台上为生岛半六所杀。
[63] 这里疑似作者的笔误,应为13世纪。蒙古人在13世纪两次进攻日本,均以失败告终。
[64] 素盏鸣尊,日本神话中的乱暴之神,英雄神。
[65] 1904年2月,日本偷袭旅顺,日俄战争爆发,大部分战场在中国东北,而清政府宣布中立!
[66] 七周战争:又称普奥战争,发生于1866年,是近代在中欧地区爆发的一场著名战争。这场战争是因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引起的,最终奥地利帝国战败,被迫放弃在德意志的领导权。由普鲁士王国主导的北德意志邦联成立,加速了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67] 萨多瓦:村庄名,位于捷克的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州。1866年7月3日,普鲁士军队在此大败奥地利人。
[68] 福摩萨:该词音译自葡萄牙文formosa,是西方国家早期对中国台湾的称法。
[69] 帖木儿(1336——1405):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儿帝国的创始可汗。在其鼎盛时期,帖木儿帝国的疆域以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从今天的格鲁吉亚一直伸展到印度,囊括中亚、西亚的一部分和南亚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