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古代做村长 > 第37章 朕不走了

第37章 朕不走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新奇的李家村让元隆帝震惊的目瞪口呆,而更为震惊的当属十三公主刘卓锦。只瞧她那兴奋模样,双目睁得极大,仿佛再使一分力,眼珠子都要蹦出眼眶来。

    她只觉自己的眼睛完全不够用,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令人难以置信。

    在十三公主刘卓锦原本的想象中,这里应当只是偏远的村舍,应是一片破败与荒凉,房屋低矮简陋,道路泥泞崎岖,人们生活贫苦,与繁华二字毫无关联。

    可现实呈现于眼前的景象,却如同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她脑海中的固有认知。

    丝毫没有偏远村舍所应有的景象,这里到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街道宽敞且平坦,仿佛由能工巧匠精心铺设而成,一整片坚硬如石的向前延伸,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泽。

    道路两旁的店铺林立,旗幡飘舞。那招牌上的字龙飞凤舞,各有特色,有的用金漆书写,透出熠熠光辉,有的则用朱红颜料点缀,端庄大气。

    街边的摊位上,货物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精美的手工艺品,独具匠心,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艺人的巧思;

    各式各样的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香味似乎有魔力一般,直直地往人的鼻子里钻,让人馋涎欲滴。

    再看那街市中的人们,个个精神抖擞,面色红润。男人们或是忙碌着搬运货物,或是悠然地在店铺中与掌柜交谈;

    女人们则结伴而行,挑选着心仪的布料和饰品,欢声笑语不断,嘴角的笑容如春日绽放的花朵般灿烂。

    孩童们在街道上嬉笑玩耍,他们奔跑着,呼喊着,那纯真无邪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时不时还能看到街头艺人展现才艺,杂耍、魔术、戏曲,精彩纷呈,引得围观的人群阵阵喝彩。

    这里的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每一处的细微雕刻,都饱含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朱红色的大门、琉璃色的瓦片、洁白的墙壁,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与京城的繁华相比,这里丝毫不逊色。京城有高大巍峨的城墙,庄严肃穆的宫殿,繁华热闹的街市;

    这里则有宁静祥和的氛围,淳朴热情的民风,以及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魅力。

    十三公主不禁在心中感叹,这哪里是她曾经以为的偏远村舍,分明是一处人间仙境,一处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这片土地上所绽放出的光芒与繁华,足以让人陶醉,足以让人留恋忘返。

    此时的十三公主刘卓锦,沉醉在这一片繁华之中,已然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她睁大的双眼中,满是惊喜与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她此次前行怀揣着一个秘密的目标,那便是能亲自身临现场,与李小满切磋一番诗意的境界。

    这位十三公主,自幼便沉浸于书海墨香之中,称得上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在艺术领域,她亦是天赋卓绝,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那琴弦上流淌出的美妙音符,棋盘上展现出的精妙布局,画笔之下绽放出的绚丽画卷,以及那笔走龙蛇的书法作品,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真可谓是才华横溢。

    而在众多皇子黄孙中,元隆帝对她尤其宠溺。

    这份宠溺并非毫无缘由,十三公主刘卓锦不仅才情出众,更是生得花容月貌,且心地善良,机敏聪慧。

    她的一颦一笑,总能牵动着元隆帝的心弦,让元隆帝对她关怀备至、呵护有加。

    十三公主还曾以“凤凰鸟”作为笔名,挥笔写下几首诗篇。

    虽说这些诗作在问世之后,反响平平,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赞赏,但这并未削减她创作的热情。

    李小满这个名字,于她而言,简直如闪耀的星辰,令她倾慕已久。

    她多次穿梭于巍峨庄严的皇城之中。其目的十分明确,便是要寻找她的好友夏凝月。

    每一次踏入皇城,她的步伐都显得那样急切,心中的渴望驱使着她不断加快脚步。

    而每一次见到夏凝月,她都会迫不及待地向好友倾诉自己的想法,期望能从夏凝月这里打探到更多有关于李小满的事迹。

    不仅如此,她还渴望获取更多的优美诗句,仿佛那些词句能够为她的内心注入一股清泉,滋润她那充满好奇与向往的心灵。

    然而,面对她的屡屡询问,夏凝月总是会微微掩嘴,痴痴地笑起来。那笑容中带着几分狡黠,又有几分难以言喻的神秘。

    夏凝月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灵动,轻轻摆了摆手,打趣地说道:“哎呀,你这般急切地向我打听,倒不如亲自去找李小满,所有你想知道的,他自然会亲口告知于你呀。”

    听罢好友的这番话语,她的脸上泛起一抹绯红,心中却是陷入了纠结与思索。

    但对于李小满事迹和诗句的渴望,让她暗暗下定决心,或许真的应该鼓起勇气,亲自去寻找李小满,以满足自己内心长久以来的好奇与渴望。

    记得那次盛大的中秋诗会,李小满所创作的诗句,宛如灵动的音符,跳跃在每个人的心间。

    她被那些诗句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诗意王国。

    自那以后,她便将那些诗句反复吟咏,铭记于心,早已背得滚瓜烂熟。每一个字,每一个韵脚,都如同铭刻在她的灵魂深处。

    那些诗句,或婉约柔情,或豪迈奔放,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独特的见解。

    每当她轻声诵读,便能感受到李小满在创作时的激情与灵感。

    她渴望能与李小满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诗歌的奥秘,聆听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与感悟。

    她深知,这次与李小满切磋诗句的机会来之不易。为此,她精心准备,反复琢磨自己的诗作,期待着在交流中能够展现出自己的风采,也期望能从李小满那里获得宝贵的指导与启发,让自己在诗歌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怀着这份浓烈的激动以及满满的憧憬,她就像一只执着的小精灵,不停地缠着自己的父皇,非得让他带着自己一路前行。

    元隆帝面对她这般执拗的请求,实在是拿她没有办法,心中虽有诸多顾虑,但最终还是应允了她,在这次出行的时候带她一同前往李家村。

    一路上,她的心情犹如鸟儿般欢悦,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期待的神情仿佛能够穿透层层迷雾,直接见到她心心念念之人。

    她靠在马车窗边,看着沿途不断后退的风景,思绪早已飘向了远方。

    此时此刻,她的心怦怦直跳,满脑子都是那个尚未谋面却如同梦幻般存在的诗歌王子。

    她想象着他的模样,或许是剑眉星目,面容俊朗,又或许是温润如玉,气质儒雅。

    在她的想象中,李小满就像是从诗卷中走出来的仙人,浑身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一想到马上就能见到他,她就有些迫不及待了,恨不得马车能瞬间飞到李家村。

    她又不断地在脑海中构思着与他相见的场景,双手紧紧地攥着衣角,就连手心都微微出汗了,一颗心完全被那未知的相遇所占据。

    只要一想到很快便能见到他,她便心潮澎湃,迫不及待,只盼这马车能如飞一般即刻抵达李家村。

    她的思绪不停地勾勒着与他相见时的画面,双手不知不觉紧紧揪住衣角,掌心也沁出了细密的汗珠,整颗心全然被那即将到来的相逢所填满。

    元隆帝的马车终于抵达了李家村,村口早已挤满了村民。元隆帝步下马车,目光急切地搜寻着李小满的身影。

    只见一位身着华服、气质不凡的男子快步上前,正要跪地行礼,元隆帝赶忙扶起李小满,眼中满是赞赏之意:“爱卿快快请起,朕此次前来,便是要与你共商治国富民之策,还望爱卿莫暴露了朕的身份。”

    二人一同走进村里,沿途元隆帝仔细观察着村里的景象,农田里麦浪翻滚,农舍错落有致,百姓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元隆帝心中大喜,对李小满说道:“爱卿治理有方,这李家村的繁荣景象便是最好的证明。”

    李小满谦逊地回道:“陛下过奖,臣不过是遵循陛下的仁政之道,一心为百姓谋福祉罢了。”

    元隆帝点了点头,接着问道:“那爱卿可有何良策,能将这李家村的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

    李小满略作沉思,而后道:“陛下,臣以为当以兴修水利、推广农耕之术为先,再辅以鼓励商贸、开办学堂之策,方能使全国百姓皆能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元隆帝听后,龙颜大悦:“爱卿所言甚合朕意,朕即刻命朝中户部着手办理此事,定要让朕的江山处处如这李家村一般富庶祥和。”

    元隆帝身旁的十三公主刘卓锦,那双灵动的眼眸始终没有离开过李小满。她的目光充满了好奇和探究,仿佛要透过他平凡的外表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她仔细地观察着李小满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而李小满似乎并没有察觉到她的注视,依旧专注于自己手中的事情。

    刘卓锦还觉得这个高大英俊的男孩,父皇好像特别中意他。

    而后,元隆帝决定乔装打扮成一介普通商人,深入李家村进行探访。公主则交由李小满夫人任秀月照看。

    他要弄清楚这个村落繁荣背后的真正原因。

    一路上,他全神贯注地认真观察着村里的种种景象。

    那布局规整有致的屋舍,透露着村民们井然有序的生活气息;

    那丰饶肥沃的农田,庄稼郁郁葱葱,展现出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那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的集市,更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烟火味。

    李小满恭谨地携着元隆帝率先探访了村养老院。

    刚迈入院门,所见之景就让人倍感温暖。

    诸多老人围坐在一起,个个面色红润,人人脸上挂着幸福满足的笑容,那发自内心的愉悦神情,无需言语便足以知晓他们在此处的日子过得安稳而惬意。

    护工们细致入微地照料着老人们的生活,嘘寒问暖,关怀备至,院里处处弥漫着温馨与和谐的氛围。

    紧接着,李小满引领元隆帝前往参观村办学校。

    这所学校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足足有 八万平米。

    放眼望去,前后整齐地排列着四排房子,总计二十间校舍。

    屋内宽敞明亮,教学设施完备。在这里,有七位学养深厚的先生住校任教,他们春风化雨,尽职尽责,将知识的甘霖播洒在学生们的心田。

    学校还配备了种类丰富的图书室、气氛热烈的活动室。

    孩子们正在专注地学习《论语》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的诵读声咿咿呀呀,清脆响亮,此起彼伏,在校园上空回荡。

    那高亢嘹亮的读书声,充满了朝气与希望,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别样感受,仿佛让人看到了未来的栋梁之才正在茁壮成长。

    参观完学校之后,李小满一刻也不停歇,再度带领元隆帝逐一参观了村工厂。

    只见工厂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元隆帝与工人们亲切交流,当得知这些工人皆为本村村民,且在这里上了几年班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崭新的屋宇,户户存储下了余钱与余粮,元隆帝不禁连连点头,对这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示由衷的赞许。

    随后,他们继续前行,来到了村粮库。

    一踏入粮库大门,元隆帝就被眼前堆积如山的粮食所震撼。

    只见一袋袋粮食码放得整齐划一,各类谷物应有尽有。

    元隆帝惊讶得合不拢嘴,惊叹不已地直说李家村比皇宫里的国库还要富足。

    这无疑是李家村全体村民辛勤劳作、共同努力的丰硕成果。

    在这里,人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美好生活。

    此番视察,元隆帝深切感受到了李家村的繁荣昌盛和勃勃生机,对李小满的治理才能更是赞不绝口。

    而李小满深知,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全体村民的齐心协力,唯有大家同舟共济,方能书写更加美好的篇章。

    在那一侧,李小满的夫人任秀月正陪伴着十三公主刘卓锦。任秀月面带微笑,步态优雅,引领着十三公主踏入自家崭新的居所。

    这是一座精致而独特的两层小洋楼,独自矗立在李家村的东面。它周围环绕着精美的亭台楼阁,仿佛置身于宫廷之中。每一处建筑都散发着典雅与高贵的气息,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小洋楼四周的庭院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

    五颜六色的花朵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

    而那些翠绿的树叶,则像是大自然赋予的艺术品,为这个美丽的场景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在庭院中央,有一方清澈见底的水池。水池中,一群小金鱼欢快地游动着。它们时而嬉戏打闹,时而静止不动,仿佛在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阳光洒在水面上,闪耀出点点金光,如同镶嵌在宝石中的璀璨明珠,令人陶醉其中。

    秀月带着十三公主典雅的从楼上缓缓走向楼下,移步换景,每一处角落都仿佛藏着新奇的故事。

    从布置精美的房间,到那在当时堪称新奇的抽水马桶,所到之处,十三公主都充满好奇地睁大了那双明亮而灵动的眼眸。

    在她眼中,这里的一切布置都太过新颖独特,仿佛是一个未知的奇妙世界。

    因为就连她这个自幼在金碧辉煌、规矩繁多的皇宫中成长起来的人,都未曾见识过这般别样的景致。

    洁白的墙壁之上,高挂着李小满亲自书写的楷体字画,那一笔一划,刚劲有力,尽显深厚的书法功底。

    字画之中,还有几首关于梅花的动人诗句。十三公主的目光被这些诗句牢牢吸引,当她细细凝视着这些文字时,惊讶得瞬间手心都冒出了汗珠。

    她朱唇微张,却因紧张而显得有些结结巴巴:“这些诗句能否让我抄录一份?我甚是喜欢。”那急切的模样,仿佛生怕被拒绝。

    她目光炽热地指着其中一首《咏梅》,轻轻吟诵起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短短几句,便将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暗香浮动的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

    接着,她的目光又转向了另一首边塞诗《凉州词》,满怀感慨地念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那恢弘的气势,遥远的边地风光,以及深藏其中的思乡之情,仿佛都透过诗句展现在眼前。

    十三公主不禁沉浸其中,思绪似乎也随着诗句飘向了边塞。

    此时的任秀月见公主如此喜爱,连忙应声道:“公主喜欢,自是可以抄录带走。”

    十三公主听后,欣喜万分,赶忙让人取来纸笔,小心翼翼地临摹起来,那专注的神情,犹如在对待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屋子里静悄悄的,唯有笔尖在纸上游走的沙沙声,宛如一曲轻柔的乐章。

    不知过了多久,十三公主终于抄录完毕。

    她轻轻放下手中的笔,如释重负般地长舒一口气,再次望向那些诗句与字画的眼神中,充满了满足与感激。

    此时,李小满也带着元隆帝踏入家中。而当元隆帝的随从王将军,无意间瞥见桌上那一首气势磅礴的边塞诗《满江红》,刹那间,两行滚烫的热泪不受控制地淌满了他的脸颊。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仿佛带着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他无不心潮澎湃,这不正是自己的写照吗。

    说起这位随从之所以如此触动,正是因为诗中所描述的情景让他想起了曾在边塞抵御匈奴、战功赫赫的王将军。

    那王将军,自幼便心怀壮志,十五岁时便毅然投身军旅,从此扎根于边塞,成为了保家卫国的英勇战士。

    在元隆三年,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份。匈奴毫无征兆地挑起战事,凶悍无比,如饿狼般扑向了元隆国。

    他们凭借着强大的兵力,侵占了元隆国大片的疆土。所到之处,烧杀劫掠,无恶不作。

    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震天,原本宁静的家园瞬间变得满目疮痍。

    元隆帝面对如此惨状,内心煎熬万分。然而,当时国内四大门阀权势滔天,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向元隆帝施压,迫使他不得不选择割地求和这一屈辱的方式,总算暂时平息了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乱。

    可是,那场战争留下来的阴影,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元隆国人的心中,始终难以抹去。

    那些失去亲人的悲痛哭声,那些被焚毁的房屋和荒芜的田地,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痛。

    如今回想起来,那位将军依旧悲愤填膺,恨不能即刻率领大军杀至匈奴王廷,一雪前耻,夺回本国失去的领土。

    他想象着自己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带着无畏的战士们冲锋陷阵。

    他们的喊杀声震天动地,只为了让元隆国重新恢复往日的荣光,让百姓们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而这,不仅仅是将军一人的心愿,也是每一个元隆国人内心深处最殷切的渴望。

    闲言少叙,李小满赶忙操持饭菜。今日可是元隆帝大驾光临,必得盛情款待,不容半分疏忽。

    趁着些许空闲的功夫,他动作迅速且隐秘地在系统里购置了琳琅满目的众多菜肴。

    先瞧那肉类,有牛肉、羊肉,还有毛肚。虽说在这古代,宰杀牛是属于违法之事,然而民间偶尔也会有那摔死的老牛出现,故而这牛肉倒也能端上台面。

    再看海鲜类,鱼丸、虾丸堪称上品。那鱼丸爽滑弹牙,虾丸鲜嫩清甜,光是想象着它们在锅中翻滚的样子,就足以让人垂涎三尺。

    蔬菜类更是种类繁多,有鲜嫩欲滴的生菜、香味独特的茼蒿、纤细柔嫩的金针菇,还有香气馥郁的香菇、细腻绵软的木耳,以及憨态可掬的土豆、甘甜软糯的红薯和清脆爽口的山药。

    每一种蔬菜都宛如一件精心雕琢的珍宝,等待着在锅中展现各自的精彩。

    豆制品类同样不容小觑,豆腐质地细腻,豆皮薄如蝉翼,腐竹则筋道十足。

    它们宛如这场盛宴中的谦谦君子,虽不张扬,却也难以被人忽视。

    其他类的粉丝、粉条也齐刷刷地备好。

    李小满仔细审视着眼前的菜品,心里估摸差不多足够众人开怀享用,这才放心地回到元隆帝身旁。

    紧接着,他熟练地架起鸳鸯火锅,精心备足了各种调料。

    这鸳鸯火锅一边是火辣劲爆的麻辣汤底,那翻腾的红色汤底犹如燃烧的火焰,仿佛能瞬间点燃味蕾的激情;

    另一边则是香气扑鼻的鲜香汤底,汤汁澄澈,散发出诱人的清香,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待锅中的水咕咕作响、热烈煮沸之后,众人围坐一处,个个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神情,准备将精心准备的菜肴下锅。

    一时间,欢声笑语与锅中咕噜咕噜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温馨画面。

    元隆帝瞪大双眼,目光直直地落在满桌的生菜上,满心的疑惑清晰地写在脸上,完全不知这琳琅满目的菜肴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吃法。

    一旁的十三公主也是满脸羞涩,局促不安地坐在那里,同样不知该如何应对眼前的状况。

    此时,只见李小满熟练地夹起一片鲜嫩的牛肉片,轻轻地放入那咕噜咕噜翻滚着的开水锅中。

    短短片刻之后,原本鲜红的牛肉片渐渐变色,熟透的迹象已然显现。

    接着,李小满细心地将这熟了的肉片放入元隆帝面前的蘸碗里,微微欠身,微笑着示意其享用。

    元隆帝的脸上露出一丝犹豫,他目光迟疑地看着眼前碗中的肉片,好一会儿后,才缓缓伸出筷子夹起配料碗中的肉片,小心翼翼地放入口中。

    就在那一刹那,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地盯在元隆帝身上。

    然而,只见元隆帝先是微微一怔,紧接着两眼突然放光,表情变得极为夸张,兴奋地直摇头,这一举动倒让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十三公主看到父皇这般模样,心中不禁打起了鼓,莫非这看起来新奇的食物很难吃?所以父皇才会有如此奇怪的反应?

    恰恰在她揣测之时,元隆帝开口说话了,那洪亮的声音中满是抑制不住的喜悦和惊喜:

    “朕活了半辈子,历经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品尝过各类的山珍海味。但还未曾吃过如此美味的饭食,这味道简直超乎想象,太好吃了!”

    元隆帝的话音刚落,整个氛围瞬间变得轻松而愉悦起来。

    十三公主脸上的担忧顿时烟消云散,她绽放出如春花般灿烂的笑容。

    李小满见此情景,便介绍着这是鸳鸯火锅,喜欢吃辣的就在辣锅里涮菜;

    喜欢清淡一点的,就旁边的海鲜锅里涮菜。

    一时之间,众人纷纷效仿元隆帝,开始品尝起这独特的美食,欢声笑语在这房间之中回荡,一场独特的美食之旅就此展开。

    这一日,这特别的美味不仅带给了元隆帝前所未有的味觉享受,更成为了众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在紧接着的那几日,李小满始终如一地陪伴在元隆帝身旁,两人每日都会在李家村的周边闲庭信步,悠然地探查着每一处角落。

    李家村在和煦阳光的映照下,显得宁静而祥和。村中小径蜿蜒曲折,两旁绿树成荫,野花野草点缀其间,散发出清新迷人的芬芳。

    元隆帝饶有兴致地观赏着这独具魅力的田园风光,目光中满是新奇与赞赏。

    李小满则成了元隆帝的最佳向导,他细致入微地向元隆帝介绍着李家村的种种变化与特色。

    村中新建的房屋错落有致,屋舍俨然,每一间都蕴含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每一堵土墙、每一片青瓦,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关于勤劳与坚守的故事。

    而说到饮食,李小满更是费了不少心思。为了让元隆帝品尝到最地道、最美味的乡间佳肴,他每日变着法儿地精心准备。

    清晨,他会亲自去菜园里采摘新鲜的蔬菜,那些带着露珠的青菜、红彤彤的辣椒、鲜嫩的豆角,在他手中都变成了一道道美味佳肴的素材。

    中午时分,餐桌上可能会出现香飘四溢的炖鸡,鸡肉鲜嫩多汁,汤汁浓郁醇厚,佐以自家园子里种植的蘑菇和野葱,那味道真是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到了晚上,兴许是金黄酥脆的煎饼,摊着农家自种的小麦,配以自制的酱料和爽口的咸菜,虽是简单朴素,却别具一番风味。

    元隆帝品尝着这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的饭菜,赞不绝口。

    他瞧着眼前这如诗如画的村庄景致,感受着村民们的质朴与热情,不由得心生感慨:“此处真乃世外桃源之所在,朕是一刻都不想离开了。”

    他深知,在这繁华喧嚣的尘世之外,竟有如此一方净土,能让人心境安宁,忘却一切烦恼与忧愁。

    这里没有宫廷中的权谋争斗,没有朝堂上的纷纷扰扰,有的只是纯粹的自然之美和淳朴的人情之暖。

    元隆帝沉醉在这般美好的氛围中,仿佛时间都为之停滞,只愿能永远留住这珍贵而又难忘的瞬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