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章 白河村袁家(一)
话分两头说,张红玉在家里哭得稀里哗啦的,可张国庆这边可是一点都不知情。
两兄弟有说有笑,过的很快,不到两点钟,张国庆就带着张国兴来到了白河村。
听袁大爷说的进白河村的第二个路口子,大樟树下,张国庆可是记得一清二楚。白河村是到了,可是路口子却到处都是。张国庆来过白河村不假,可那是上一世,几十年过去了,白河村的样子他可是一点也记不起路来。
“国兴,进村第二个路口子,你看是哪边?还有一个老樟树。”
张国庆朝张国兴问道。
“这好找,刚刚咱们进来,这个口子就是第一个口子,再往里边走就看得到第二个口子了。”
张国兴指了指前边的路口跟张国庆说道。
于是两人继续往前边走了起来,很快就到了第二个路口子那边,看到了袁大爷说的那棵老樟树。
现在的房子不是后世的楼房,有两三层楼这么高,普遍都很低矮。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土砖房,还有百分之八九是红砖房。极少数才有两层的楼房,那都是家产十万以上的标配。
这时候袁家的烟囱还在冒着炊烟,想来还没吃饭。
这袁大爷一家就靠着他一个人,也是极不容易的。老婆子瘫痪,儿子残疾,还有个三岁多的小孙孙,欸,这日子是有些难过了。
老话不是这么说么:雷打真孝子,财发狠心人。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要是上次不是张国庆帮忙卖掉一些菜,袁家估计就得断粮了。
“袁大爷,在搞饭吃呐?我今天过来了”
袁大爷家的门没关,张国庆带着张国兴就进了屋里。
“大哥哥,你们,你们是谁?我,我爷爷在做饭爸爸,爸爸,有人找爷爷。”
看到进屋的张国庆两人,一个稚气的声音朝里屋喊道。
“小张,没想到你是真来了,我还以为你说起玩的呢。吃饭了没有?来吃口稀的填下肚子?”
这时候袁大爷从厨房端出来一大碗红薯粥跟张国庆两人说道,有些喜出望外的样子。
“吃过了来的,袁大爷。您先带孩子吃,一会咱们再谈事。这里拿了十个蛋,不多,您先给家里边吃着。”
张国庆把蛋拿了出来放在桌子上,说道。
“咿呀,小张你可真是个好人呐!前两天你送的蛋还没吃完咧,怎么还送咯?等下带回去留着卖钱”
袁大爷推辞道。
“哪有送出来的东西还有收回去的道理,这蛋您家里边安心吃,我现在不光是卖菜。现在我还收蛋,您家的蛋呐,以后我包了!”
张国庆对着扒稀饭的袁大爷说道。
“那行,那行,你这样的好人,该要发大财的。嘿嘿”
袁大爷笑着说道。
“袁大爷,您现在地里边种的还有一些什么菜哪?我卖,可是先得有个底才行,到时候别人问,我也有个说辞。”
很快,饭吃完了,张国庆就进入了正题。
“茄子,辣椒,胡萝卜都有,黄瓜,豆角,苦瓜,丝瓜都还有一些,等哈就带你去地里看一哈。不过这黄瓜豆角丝瓜还等个把月就得下架子了,量太少了,得换其他品种。”
袁大爷对张国庆说道。
又过了一会,断腿的儿子也从房间慢慢的走了出来。
“爹,这两个后生子是哪个村里的?瞧着眼生呐。”
袁大爷的儿子袁亮,年龄四十多岁,个头倒是嘛高,不过现在这头发蓬松,胡子拉碴的样子,看着就是一副已经认命了一般。
“袁叔好,我是小岗村的,我叫张国庆,这是我老弟张国兴。您的事情我前两天在大集上听大爷说了,这腿好些了没有?”
张国庆对袁亮说道。
“咳,还不是老样子?治去年跑了一趟北山,大夫说能好,但是要花不少钱,治好了还会有些跛脚。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再就是好了也会跛脚,我想还是算了。”
袁亮对张国庆两人说道。
“要多少钱?”
张国庆问道。
“最少也要一千五,你说我怎么拿的出来这么多钱。去年就花了一千多块,家里已经掏空了,去年过年的时候婆娘跟人跑了,现在哪,要不是我爹跟我这崽,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袁亮说着有些哽咽起来。
人生呐,总是这样大起大落。
袁华以前当砌匠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周围人家都是巴结讨好。现在他砌匠干不了了,又都是避而远之,生怕袁家人找着借钱。
在农村,不,在当下的社会来说,大多数都是这么势利眼。
“叔,一千五不多,今年怕是不行,你熬一熬,到明年,我借钱给你看病,咋样?”
张国庆郑重的说道。
“你?你愿意借钱给我?”
袁华一脸的不可置信,但是张国庆这么说了,他还是能够感受到张国庆的好心的。
“是,我愿意借,不过我现在没这么多钱,到明年肯定就有了。你可别小看我,我现在做蛋生意,蔬菜生意,赚钱还是很快的。”
张国庆认真的望着袁华说道。
“哎,谢谢你了,国庆,我爹说得对,你是个好人。叔信你”
袁华点了点头,年轻人说的话,他仿佛又让他看到了一道光一般。
“走,小张,我带你去地里看看,顺便摘点菜带回去。华儿,你在屋里看到你娘和星星,我去一趟地里。”
袁大爷对袁华交代之后就,领着两人往外走去。
菜地不远,就在袁名树屋后背的田里边,不到两三分钟就到了。
看到被规整的四方四印的菜地,张国庆都看呆了,种菜还能种这么好看,关键是地里的菜长势喜人。
也就是袁大爷不会卖而已,要不然靠着地里的这些菜摆脱贫困还是不成问题。
种的好不算数,关键还是要卖得好才行。
农村有句俗话,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带毛的都不算,这地里的菜那就更加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