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再请假一天
秦书生在设置好弯弯岛的防守和主政人之后,专门将方伟叫到房间。
他一脸严肃地看着方伟,语气沉稳地问道:“方市长,事情安排得怎么样了?”
方伟挺直身子,神情庄重地回答道:“报告总司令员,防守力量已经全部布置下去了,整个弯弯岛的居民也都在逐渐迁徙到鹿耳门!”
秦书生微微点头,表示满意。
接着,秦书生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嗯,发展和管理模式就按照桃园市的来就行,但这边的工业类要做些调整。”
方伟闻言,不禁露出疑惑之色,追问道:“请问总司令,应该怎么调整呢?”
秦书生稍作思考,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后淡淡地答道:“发展工业要因地适宜,弯弯岛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比较适合发展轻工食品业和橡胶种植以及加工。”
方伟听得有些云里雾里,继续开口问道:“什么是橡胶?”
秦书生耐心地解释道:“橡胶啊,它可不是一般的东西。”
“简单来说,橡胶就是一种植物,通常是从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中提取胶质后加工制成的。”
“这种材料用途广泛,可以用来制造轮胎、胶管、胶带、电缆以及其他各种橡胶制品。”
“它具有很好的弹性、耐磨性和防水性能,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都有很大的帮助。”
秦书生简要地向方伟做了解释后,接着说道:“具体情况我到时会给你一份详尽的资料。”
“明白了,总司令!”
橡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被赞誉为工业的润滑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去,一直依赖秦书生在超级商城采购,如今有机会自行种植,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实现自给自足的种植与生产,不但可以节省一大笔系统补助金,更能完善科技树。
……
时光荏苒,转眼已至 1646 年 9 月 10 日。
在妥善安排完弯弯岛的一切事务后,秦书生正式启程驶向福州府。
有了电报这一通讯工具,无论是桃园市还是即将抵达的福州府,秦书生都能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传输,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丝毫不受影响。
在前往福州府的旅途中,秦书生始终深思熟虑,琢磨着如何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增加人口数量。
他并没有担心自己要如何占领福州府。
秦书生之所以会有如此自信,完全是因为他深知历史发展的脉络。
按照历史的规律,下月清兵便会大规模挥师南下,届时当前南明小朝廷必然土崩瓦解。
而那时,便是秦书生闪亮登场之时!
抵达福州府后,局势如秦书生预料般顺利。
他未动一刀一枪,仅凭当地乡绅们的支持,便轻而易举地掌控了福州府的实权。
紧接着,秦书生下达命令:将福建全省民众(桃园市除外)尽数迁往福州府。
根据他的规划,福建仅设两处聚居区——桃园市与福州府。
此次迁徙进展异常迅速,这不仅得益于大量运输工具的协助。
更关键在于秦书生声名远扬、德高望重,早已传遍福建各地。
百姓们听闻是秦书生发出的召集令,纷纷积极响应,主动加入这场大迁徙之中,甚至有些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行动起来。
他们都深知,跟随秦书生便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言的众望所归吧!
针对整个福建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秦书生精心谋划,设立了两处聚居地。
按照当前国家的实际状况来分析,这种布局无疑是极为恰当合理的,如此一来,便可迅速提升当地的经济实力,进而显著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
秦书生盘算着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积极引入前沿的农业技术以及先进的工业装备,全力推进福州府的现代化建设征程。
为此,他主动与商界精英沟通接洽,深入探究当地的现况及实际需求。
通过一番缜密的调查研究,他惊喜地察觉到,福州府不仅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具备充裕的劳动力,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于是乎,秦书生毅然决然地决定率先从农业领域破局,大范围推广高产质优的农作物品种,并改良传统的耕作模式,全方位提升粮食的产量。
与此同时,他不遗余力地鼓舞广大农民群众拓展副业,例如从事家禽饲养、养蚕等产业,以此拓宽增收渠道。
在工业方面,秦书生计划大规模地建设工厂,以便能够大量生产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工业制品。
这些产品不仅可以充分满足当地市场的迫切需求,而且还有望逐步拓展对外销售的渠道。
与此同时,他更是煞费苦心地筹备着一项关键任务——全力以赴地培养一大批具备专业素养的技术型人才。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本地工人的实际操作技能,从而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秦书生对于教育的关键性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
因此,他不遗余力地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动兴办教育事业。
创建学校和图书馆等一系列文化教育设施,致力于广泛传播文化知识,力求培育出更多富有才华的杰出青年才俊,以此作为未来持续发展所需的强大人才储备力量。
伴随着各项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稳步向前推进,福州府开始逐渐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良好发展态势。
秦书生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地人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人物。
其个人的威望和声名再度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正当秦书生精心组织和妥善安排老百姓实施大规模迁徙行动之际,他同步进行着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那便是再次征兵!